第3讲《诗经·七月》(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做呢?
1、通读《诗经》,找出同类型的诗歌。(农民生活、 ‚公子‛类、采摘类、幽怨类、矛盾类、反映生产关系 类的) 2、看毛诗郑笺、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孔颖达《诗经正义》、陆德明《经典诗文》、 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王先谦《三家诗 义疏》、方玉润《诗经原始》、陈奂《诗毛氏传 疏》…… 3、看今人的研究情况(以此索引处二手资料;包括中国 期刊网搜索研究),如…… 4、分析异同、分析原因、作出自己的解释
2.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 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 衡· 正说》)
《诗经》总体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孔子删定;汉武 帝始叫《诗经》)
(作品年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 五六百年;产生地域:有王朝都城;诸侯国领地,包括 今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 (齐:齐人辕固;韩是燕人韩婴;鲁是鲁人申培。 齐、鲁两家在魏晋时期相继亡佚;韩诗亡于南宋。)
主要内容: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诗经· 七月》
嗟我农夫:我 稼既同,上入 执宫功‛
“执”: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
(小篆)
“执”的本义
《说文解字》:“执,捕罪人也。”
1.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卫君欲执孔 子,孔子走,弟子皆逃。‛ 2. 《左传· 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 3. 《新唐书· 逆臣传下· 黄巢》:‚是时柳彦 璋又取江州,执刺史陶祥。‛
第二讲
《诗经·七月》
《诗经》书影
《诗经》的来源:采诗、献诗、删诗
一、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1.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 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 食货志》)
2.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 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国风· 王风·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历史文选的学习方法(1)

1.
针对一篇文章
查文章的出处,比如《七月》、陆贾《新语》、郭沫若《甲申 三百年祭》。了解作者、历史背景、特点、思想性(钱穆、克 罗齐、科林伍德)
2.
意义:文献是历史、历史学的根本所在,最接近历史、史学 的本真,即:文献≥历史(死、活)≥史学≥史学理

3. 根本而言:一切史学都是文献学(或记载、或梳理、 或解释、或利用。如尚书、正史、史学)五千年的 中国史就是一部思想史。(尊王、教化)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目的是为了证明:当时证明社会关系(原始民风?井 田制下简单的农民?奴隶社会奴役关系?)
执:近引申义——远引申义
一、近引申义(握着) 《诗· 邶风· 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荀子· 哀公》:‚上车执辔。‛
二、远引申义(主管、控制、从事等) ‚主持‛、‚主管‛等义,如‚执牢狱者‛,意 思是主管牢狱的官吏。‚执政‛就是指主管政权 的人。 继续引申为:‚控制‛、‚统御‛、‚从事‛、
二、比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意思是说:就如我们常说的比喻,在《诗经》中最为普遍。如《魏风· 硕鼠》, 将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
三、兴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意思是说:先描述其他事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 想、感情。兴中多含比喻。如《诗经· 周南· 桃夭》。
《诗经》的来源二
二、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
或讽谏。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 召公谏弭谤》)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 采集来的作品。
《诗经》来源三
三:删诗说
1.
(孔子删定)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 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 记· 孔子世家》)
三家诗:齐、韩、鲁(今文经学,汉代通行隶书) 毛
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共传。(古文经学)
(主要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古文经学东汉郑 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
《诗经》的内容
共305篇。主要记载关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朝廷祭祀、宴飨、民间的人事风情等等。 风:为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
第三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īang)。以伐 远扬,猗(yī)彼女桑。 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主要内容:讲三月里养蚕、纺织、染布等 方面的劳动情形。
第四章
四月秀葽(yāo) ,五月鸣蜩(tiáo) 。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yǔn tuò )。 一之日于貉(hè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 (zōng),献豜于公。
4. 分析这部书的价值与意义(《杂传· 冯道》),对后世 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风气、史观、史意) 5. 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两部异同,为何?需要)
历史文选的学习思想(3)
1. 目的:通过文献学的方法,追求史学的本相,从而 探究历史的的本质。要明确文献、历史(死、活)、 史学之间的区别。
比如:《史记》、《论语》中的孔子、学者理解的孔子与真孔子,解释孔 子及其思想的本质所在(汉、宋、今人) 又如:秦始皇、隋炀帝:史书记载的、真实的历史、史学本质。(胜利者)
1、考证: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胡渭《易 图明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
2、《狐臭与狐臭》:‚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大禹是条虫‛,(顾颉刚);尧舜禹身世;大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 家学
周 ④ ⑤ ⑥ ⑦ ⑧ ⑨⑩ ⑾ ⑿ ① ② ③
农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 一 一 一 历 十 一 二 三 阳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第二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 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兴:《诗经·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豳风·七月
豳:陕西旬邑县
迁到豳

周人祖先原在邰 (今陕西武功)
《豳风 · 七月》之特点、价值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鸟语虫鸣,革 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 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 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 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 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 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 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 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 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 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
2.
疏通文章大意,遇到歧义,查资料,越原始的资料越好。如 ‚殆及公子同归‛,要查最早,如汉代的解释。最好是先秦的, 即同时代。
找出解释不同的原因:求本义 本意(2)
3. 4. 5.
分析本文的内容特点、思想意谓、价值与意义 提出问题(如农业生产、社会关系、价值观念)
历史文选的学习方法(2)
如果是一本书,如新旧《五代史》
西:《秦风》、《豳风》
北:《魏风》、《唐风》
中:《郑风》、《卫风》、《邶风》、《鄘风》、 《王风》、《桧风》、《曹风》
《诗经》的表现形式
一、赋
1.郑玄《周礼· 大师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善恶。” 2.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意思是说:赋就是铺陈直叙,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来表达主观思想 感情的一种创作方法。本文《豳风· 七月》就是如此,他通过对农民一年的辛 勤劳作的真实描述,表达了统治者剥削与压迫的不满。
【问题】“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 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传》:‚春,女悲,秋,士悲; 感其物化也‛; (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 秋,士感阳(字误,应作‘阴’)气而思 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 子同归之志,欲嫁焉‛。 钱锺书《管锥篇》:‚苟从毛、郑之解, 则吾国咏‘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 斯……女子求桑采蘩,而感春伤怀,颇征 上古质厚之风。‛
尧—舜—禹系谱
1、黃帝----玄囂----蟜極----高辛(帝 嚳)----放勳(堯)
2、黃帝----昌意----高陽(帝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
3、黃帝----昌意----高陽(帝顓頊)-—-鯀----(禹 )
——据《史记· 五帝本纪》

主要内容:农忙完毕,为统治者猎取野兽。
第五章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 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jǐn)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第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bì )发(bá),二之日栗(lǐn) 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 喜(xī)。
主要内容:冬天到早春的生活状态。
夏、商、周历法简表
夏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 一 一 一 十 一 二 商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中国史学名著》、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科林 伍德《历史的观念》)
1. 这部书的作者、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的目的(钱穆
2. 仔细阅读这部书,疏通字词大义,从本义——本意
3. 分析这部书的编纂思想、内容特点、蕴涵深意(为 什么强调这?儒士阶层、身份意识)(《臣传》、 《杂
传》 、《死节传》、《死事传》)。

【“殆及公子同归‛正确解说应为:‚开始想到要陪 公侯的女儿一同出嫁‛。理由如下:一、‚公子‛是指 公侯的女儿;如《诗•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说庄姜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妻子。春秋战国时代,公 侯的女儿出嫁,都有众多陪嫁女;《诗•硕人》描写庄 姜嫁到卫国,‚庶姜孽孽‛,陪嫁的姜姓众女都盛妆打 扮。二、《诗经》这句的‚归‛,应和其它篇的‚之子 于归‛等句一样,是指女子出嫁。《说文解字》释‚归‛ 字,就只有‚女嫁也‛一个义项。按段玉裁注解,‚归‛ 的其他义项都是从‚女嫁‛这个意义引申的。封建社会 是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民间 所谓‚女生外向‛,女子出嫁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三、 若把‚归‛讲为‚回家‛,把‚公子‛讲为现代汉语中 的‚公子哥儿‛;那么,采桑女和贵族‚公子‛不是从 一个家出来的,怎么能‚同归‛,‚一同回家‛呢?】
《卫》、《郑》、《秦》、《豳》等。(160;主为民 风)
雅:《大雅》(贵族)、《小雅》(贵族为主,民风
为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 共40篇。它本身是一种乐歌,是供祭祀宗庙时所用。
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十五国风:五大区
东:《齐风》
南:《周南》、《召南》、《陈风》
公子,豳公之子也。 治蚕之女,感时而伤 悲,盖是时,公子犹 娶于国中,而贵家大 族联姻公室者,亦无 不力于蚕桑之务,故 其许嫁之女,预以将 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 母为悲也。 ——朱熹
《诗集传》
“媵妾婚”

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 (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 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 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 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诸侯和 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 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