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补 补气补血 所谓“气”,是指生命活动的能量 。气虚者 , 倦怠无力 ,正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表现 。补气就是补充生命活 动的能量 。人参性温味甘 ,能兴奋中枢神经 ,激发生命活力 , 补元气 ,益脾肺 ,生津安神 。山药性平味甘 ,富含淀粉 、脂肪 、 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 ,作为营养物质对补充体能非常有效 。 可健脾益胃 ,补肺助肾 。补血中药多为提高造血功能 ,补充 造血物质 ,防止失血之属 。何首乌性温味甘 、苦 、涩 ,富含铁 (350ug/ g) ,能促进红细胞的新生和发育 ,营养脑髓 ,降低血 清胆固醇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当归性温味甘 、苦 、辛 ,含藁 本内脂等抗胆碱成分 ,能增加心肌血液供应 ,降低心肌耗氧 量 ,抗心率失常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补血活血 。阿胶性平味 甘 ,为动物胶原及其水解产物 ,含大量色氨酸 、赖氨酸 、精氨 酸 、组氨酸 ,还含钙 、硫等 。能促进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 长 ,促进钙的吸收 ,补血 、滋阴 、止血 、润燥 。 补阴补阳 中医的阴阳概念很宽 ,但作为虚证需要补益 的阴阳则被规范于较窄的范围 。所谓阴虚 ,多指以实物形式 耗散过多产生的症状 ,如虚汗 、脱水 、痢疾 、滑精 、喘咳咯血等 导致形体消瘦 ,头晕耳鸣者 。而阳虚则多指与上述阴虚诸症 有关的生命能量的耗散与缺损 。表现为四肢不温 ,神疲力 乏 ,腰膝酸软 ,下肢萎弱 ,小便清利进而面色苍白 ,脉沉细而 微弱 。按清者 (气 、能量) 为阳 ,浊者为阴的分野 ,补阳和补气 在本质上同属一个类型 ,只是补气范围更广 ,而补阴则注重 于止汗 、止痢 、固精 、固血等功能上 。补阴药有沙参 、麦冬 、女 贞子 、生地 、龟板 、鳖甲等 ,补阳药多用肉桂 、肉苁蓉 、熟地 、仙 灵脾 、巴戟天等 。均为甘药 。补阴多甘苦 ,补阳多甘辛 ,苦主
三点接触理论针对 AH/ B 生甜团理 论 不 能 解 释 相 同 AH/ B 结构的生甜团存在较大的甜度差异的不足 , Kier 对其 作了补充和发展 ,提出三点接触理论 。认为甜味感受器和甜 味分子除了具有一对交叉对应的 AH/ B 基团外 ,还可能分别 存在一个具有适当立体结构的亲油区域 ,即在距甜味分子 AH 基质子约 0. 35nm ,距 B 基团约 0. 55nm 的地方有一个疏 水基团 X ,它能与甜味受体的亲油区通过疏水键结合 ,产生 第三个接触点 ,从而产生一个三角形的接触面 。并认为 X 是甜味物质间甜味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
阿胶 ,味甘 ,性平 。为胶原及其水解产物组成 。呈甘物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
质 D - 精氨酸 、D - 组氨酸 、D - 赖氨酸 、D - 色氨酸等 。 黄芪 ,性温 ,味甘 。呈甘物质多糖 、氨基酸与甜菜碱 。 何首乌 ,性微温 ,味甘 、苦 、涩 。呈甘物质淀粉 。 当归 ,性温 ,味甘 、苦 、辛 。呈甘物质蔗糖 、氨基酸 。 白芍 ,性微寒 ,味甘 、酸 。呈甘物质淀粉 。 麦冬 ,性寒 ,味甘 、微苦 。呈甘物质葡萄糖甙 。 女贞子 ,性平 ,味甘 ,苦 。呈甘物质甘露醇 。 肉苁蓉 ,性温 ,味甘 、咸 。呈甘物质甘露醇 、氨基酸 。 大枣 ,性温 ,味甘 。呈甘物质糖 。 几种常见的中药呈甘物质的化学结构 :4 甘味药物疗
AH/ B 生甜团理论 1967 年 Shallenberger 提出甜味“构 性关系”的 AH/ B 生甜团理论。认为甜味感受器存在一个带孤 对电子的质子接受基 B 和一个质子供给基 AH ,两者相距0. 3 nm ,因而甜味剂的分子结构中也应存在一个质子供给基 AH(如 - OH、- NH2 、= NH) ,同时存在一个带孤对电子或负电荷的质 子接受基 B ,并且相距 0. 25~0. 4nm ,才能与之匹配并形成氢键 , 产生味感 。甜味强度与形成的氢键强弱有关 。
燥 ,辛多热 ,与甘相配 ,各司其职 。 甘药所以能补 ,在于呈甘物质多为营养素 ,如糖类 、蛋白
质与氨基酸等 ,它们能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这种能量也是 修复病灶 、和谐机体所必需的 。甘药所以能补 ,在于它们能 提供各类虚证所缺乏的实物原料 ,如造血的氨基酸与铁元 素 。甘药所以能补 ,在于它们刺激并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 , 如人参的兴奋神经 、兴奋心肌和免疫作用 ,当归的抑制血小 板聚集作用等 。
主和 佐制君臣 甘药带有多个极性基团 ,它们能与方剂中 君 、臣药的相关基团进行共价键缩合 ,氢键键合 、络合与缔 合 ,形成更大的超分子集团 ,使这些药物的特性基团结构形 态改变 ,到达病灶后通过缓慢分解 ,放出有效的功能基与病 灶作用 ,进而降低与病灶作用的强度 ,或者抑制其副作用 ,此 即佐制 。同时使药物疗效保持更长的时间 ,此即和缓 。如作 君药的生物碱 (多为苦味) 与糖类物质形成糖苷 ,可降低生物 碱的毒性 。又如伤寒论中的十枣汤 ,主治悬饮与实证水肿 。 方中甘遂 、大戟 、芫花攻逐水饮 ,但三者峻烈有毒 。为缓解其 峻烈与毒性 ,并防止逐水伤及脾胃 ,用大枣十枚煎汤送服 。 传导信使 甘味药物与其它药物通过上述共价缩合 、氢 键键合 、络合与缔合形成的超分子集团 ,由于甘味药物的水 溶性 ,它将携带其它药物在人体血管 、淋巴与经络空隙中随 血液 、淋巴液与体液传导 ,并在病灶上形成有利的超分子结 构 ,以增强药物与病灶的作用 。中药有各自的归经 ,即药物 循经传导的途径 。上述甘草苷即为甘草酸与两个葡萄糖酸 结合形成的糖苷 ,它将有利于甘草酸生物碱随血液 、淋巴液 与体液传导 。 调和诸药 甘药多有多个极性基团 ,可与单个药物分子 形成螯合 ,亦可同时与多个不同的药物分子起作用 ,使不同 的药物成分互相协调 ,形成超分子结构与病灶作用 。如伤寒 论中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与大枣补脾和中 ,调和诸药 。 调和诸证 凡病兼虚者 ,补而和之 ;兼滞者 ,行而和之 ; 兼寒者 ,温而和之 ;兼热者 ,凉而和之 ;兼表者 ,散而和之 ;兼 实者 ,攻而和之 。如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 ,用柴胡凉之 ,甘草 与大枣和之 。在调和诸证时甘味中药起协调治疗主证的君 药与针对兼证的臣药及治疗次要症状的佐助药的作用 ,防止 用于不同症状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副作用 ,协调同时治 疗不同症状对人体整体功能态的影响 。 其它作用 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 ,它减轻病人痛 苦 ,改善中药口感 ,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 ,增强病人抵 抗疾病 、恢复健康的信心 。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 , 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 参考文献 〔1〕李家瑞. 食品化学〔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987 ,11 〔2〕丁耐克. 食品风味化学〔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996 ,11 〔3〕董世份. 中华医药全典〔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12 〔4〕冠华胜. 中医升降学〔M〕. 南昌 :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0 ,9 〔5〕周维书. 有机药物配伍变化的化学健理论基础〔M〕.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982 〔6〕李亚.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M〕. 北京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6 ,11 〔7〕广州中Leabharlann Baidu学院. 方剂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8
效的化学基础 中药按君 、臣 、佐 、使遣方配药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 ,
臣药可加强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亦可针对兼病或兼证 。佐 药有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 佐助药 ,有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佐制药 ,还有 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反佐药 。 使药则主要有能引方中诸药到达病灶的引经药与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调和药 。甘味药物的疗效在于能补能和 。补 ,有 补益 ,增强之意 。甘药之补 ,有补气 、补血 、补阴 、补阳之分 。 可作君药 、臣药以及佐助药 。和 ,有和谐 ,和解 ,和缓 ,和气 , 和悦诸义 。甘药之和 ,主要有佐制 、调和与传导信使作用 。 黄芪熟地补益气阴 ,甘草大枣和中缓急 。辛甘益气扶阳 ,温 甘温阳益气 ,甘凉滋阴生津 ,甘寒清热补虚 。甘药还能守护 脾胃中气 ,护脾养胃 。
1 甘味理论的概况 甘味就是甜味 ,它是人类的一种愉
快的基本味觉 。其强度用“甜度”表示 , 通常以蔗糖为基准 (以 5 %的蔗糖水溶 液在 20 ℃时的甜度为 1. 0) ,比较其它 甜味剂在同温同浓度下的甜度 ,称相对 甜度或比甜度 。
甜味是甜味物质与唾液形成的溶
液与口腔味蕾的甜味感觉器作用 ,产生的化学刺激通过神经 传输到大脑从而感受到的一种味觉 。甜味产生的机制 ,目前 主要有三种解释 :
中 医 药 学 刊 2003 年 9 月第 21 卷第 9 期 文章编号 :1009 - 5276 (2003) 09 - 1594 - 02 中图分类号 : R656. 6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03 - 02 - 28
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
洪宗国 程望元
(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430074 ,湖北武汉/ / 第一作者男 ,1958 年生 ,副教授)
诱导适应的甜受体理论 1980 年曾广植提出诱导适应的 甜受体理论 。认为 :甜味受体是一种碱性膜表蛋白体 ,由 A 、 B 、C、D 、E 五种氨基酸片段组成 。其中 A - B 与 D - E 是两 个路易斯酸碱中心 ,相当于上述 AH/ B 生甜团 ,C 为疏水健 合中心 。它们形成一个 U 形口袋 ,袋口上扣有一个二价阳 离子 M2 + (如 Cu2 + 、Zn2 + 、Ni2 + ) 。甜味物质分子中带孤对 电子的杂原子或负离子受阳离子吸引并与阳离子络合 ,从而
摘 要 :介绍了甘味理论和呈甘物质结构特征 ,研究了甘味药物疗效中“主补”、“主和”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 结构的联系 。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 ,它减轻病人痛苦 ,改善中药口感 ,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 ,增强病 人抵抗疾病 、恢复健康的信心 。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 ,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 甘药多有多个极性基团 ,可与单个药物分子形成螯合 ,亦可同时与多个不同的药物分子起作用 ,使不同的药物成 分互相协调 ,形成超分子结构与病灶作用 。如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 ,甘草与大枣补脾和中 ,调和诸药 。甘味是 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 ,它减轻病人痛苦 ,改善中药口感 ,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 ,增强病人抵抗疾病 、恢复健 康的信心 。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 ,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 关 键 词 :甘味 ; 中药 ; 疗效 ; 化学基础
·1594 ·
接近甜味受体并进入口袋中 。只有具有与 AB 、BC、CD 、DE、 ABC、BCD、CDE、ABCD 、BCDE、ABCDE 顺序对应的极性中 心相匹配 ,而空间构型互补的分子结构 ,才能与甜味受体结 合产生甜味 。 2 甘味物质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理论可釉看出 ,产生甘味的物质具有下列结构特征 : 甘味分子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以便于在唾液中溶解 ,并 在口腔中扩散 。 为了接近味蕾 ,甘味分子都含有带孤对电子或负离子的 配位基 ,以便于与味蕾上二价金属离子产生电荷吸引力 ,进 而产生初步络合 。 甘味分子含有至少一个 AH/ B 型生甜团或路易斯酸碱 中心 ,这种生甜团或酸碱中心能与甜味受体上相应的基团形 成两个氢键 ,并彼此构成一个环状结构 。为了使氢键达到一 定的强度 ,AH/ B 两基团的距离保持在 0. 25~0. 35nm 之间 。 甘味物质多含有一个由有机基团组成的疏水中心 。这 个疏水中心距 AH 基 0. 35nm ,距 B 基 0. 55nm ,它们与甜味 受体相应疏水中心形成疏水键 ,其强度是影响呈甜物质比甜 度的重要因素 。 3 常见的甘味中药及其呈甘物质 甘草 ,味甘 ,性平 。呈甘物质甘草甙 ,由甘草酸与两个葡 萄糖醛酸结合而成 。比甜度 100~300 。 山药 ,味甘 ,性平 。呈甘物质为淀粉葡萄糖和蛋白质中 氨基酸残片 。D - 葡萄糖比甜度为 0. 64~0. 74 ,D - 色氨酸 比甜度 35 ,D - 精氨酸微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