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例题引发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课本例题引发的探究

【摘 要】高中数学教材绝大多数例习题都是很经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究,引导学生乐于把现有的问题进行演变、引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例习题 问题 探究 引申

高中数学教材绝大多数例习题都是很经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以人教版选修2—1第41页例3的教学为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问题的提出

(选修2—1第41页例3)设点A 、B 的坐标(5,0)、(-5,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9

4

,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答:(略)

本题由学生用直译法做,没有太大的问题。 二、问题的引申

1、逆向思维,大胆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翻开数学史册,可以发现数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猜想的历史。可见猜想与数学发现是形影不离的。我们可以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与合情推理,发展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例3的答案为椭圆方程,学生不禁会问一般的椭圆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性质呢?

猜想1: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上长轴的两顶点A 、B 与任意一

点P (不同于A 、B )连线PA PB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解答:(略)

有了例3的解答,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大胆假设,归纳引申:

先通过大胆假设,再从特殊问题入手,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变式问题中弦AB 是长轴,能不能改成一般过原点的弦呢?

我们可以先与学生一起来探究一个特殊的问题,归纳出方法,再引申出一般性的命题。

问题:椭圆22

132x y +=上任意一点P 与过中心的弦AB 的两端点A 、B 连线P A P B 、与对称轴不平行,求直线PA PB 、的斜率之积。

证明:设111(,),(,),P x y A x y 则111(,),B x y --2222

111,13232

x y x y ∴+

=+=,两式相减得:

22221132x x y y --∴=, 22122

12

3

y y x x -∴=-- 22111221112

3

PA PB

y y y y y y k k x x x x x x -+-∴⋅=⋅==-

-+-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让学生归纳引申出一般的问题。

命题1: 椭圆0(122

22>>=+b a b y a x 上任意一点P 与过中心的弦AB 的两

端点A 、B 连线P A P B 、与对称轴不平行,则直线PA PB 、的斜率之积

为定值.

证明:设111(,),(,),P x y A x y 则111(,),B x y --1,122122122

22=+=+∴b y a x b y a x ,两式相减

得: 22122212b y y a x x --=- 22

2

12212a

b x x y y -=--∴ 22

1111a

b x x y y x x y y K K PB

PA -=++∙--=∙∴为定值. 3、极限思想,知识串联;

G ∙波利亚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我们这时引导学生,然后提问:椭圆的极限位置是圆,此性质可以类比圆中什么性质呢?让学生分组探讨,进行类比与归纳。探讨后部分学生提出了对性质的解释:是圆的性质“圆上一点对直径所张成的角为直角”在椭圆中的推广。

这个解释充分揭示了椭圆的本质属性,因而能简洁解决问题。再引导类比圆中的性质,可以引申出以下命题.

命题2:若M 是椭圆的弦AB 之中点,则直线OM 与直线AB 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证明:(如图)连接AO 并延长交椭圆 于点C ,连结OM ,BP ,则//OM BP OM B P k k ∴= 由性质知22

a

b K K PB PA -=∙∴

22

a

b K K AB

OM -=∙∴为定值

对性质的解释:是圆中的垂径定理“圆心与弦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在椭圆中的推广。(学生思考、解释)

4、类比思想,知识拓展

通过以上的探究,椭圆与圆的知识建立完美的解释。学生欣喜之余,进入深深沉思中。学生提问双曲线中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 猜想2: 将椭圆改为双曲线,命题是否成立?

让学生课后进行探讨。 三、性质的应用

上述结论的证明主要运用了点差法,在探究中运用类比、极限等思想。这些思想方法在学习高中数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椭圆中的许多经典结论,再近几年的高考中竞相登场,一年秀似一年。特别是上述结论以及相关的性质是多次在各省市高考中出现。我们要引导学生会应用,能主动利用课本的例习题探究其潜在的一般性质。接下来我们探讨它的应用,特别以对称问题举例。

例:已知两椭圆222

1122:x y C a b λ+= ,2222222:x y C a b

λ+=12(0;0)a b λλ>>>>

若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l 与12,C C 分别相交于,,A B C D 和,求证:

AC DB =

证明:分别取线段AB,CD 的中点,M M ', 由推论知

22l OM b k k a

⋅=- 2

2l OM b k k a '⋅=-

∴ OM OM k k '= 故M M '与重合

由于A M B M C M D M

==

及 知AC BD = 四、总结与升华

我们要学会探究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那么怎么发现问题呢?我们要给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问题进行一般化、特殊化、逆向思维的处理,从命题角度与解法角度进行发散。可以提出“概括型”、“猜想型”、“引申型”、“探究开放型”等问题。

现在社会真正需求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的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引导学生乐于把现有的问题进行演变、引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1 人教版2007年2月第二版 《反思课本例习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张立兵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2

《简析椭圆中的22

b

a 》徐勇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