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教案的心得和体会
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胡万雄探究,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就是探讨追究。从小的方面看,就是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用法。其实,我们语文老师每天都在咬文嚼字,每天都在探究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创造、成功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掌握与储备以后必须用到的众多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不会自主地阅读、表达,就不是真正学会学语文。而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变化,提高实际语文能力的教案方式。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案法。在探究性阅读教案上我做了一些尝试(探究教案的方法几乎都是借鉴的)。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
、探究关键词句。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这三类词上,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潮平两岸阔”中的“平”、“阔”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亲的细心、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表现了出来。再像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大自然的旺盛生机。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对于有些课文,还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比如,下一堂课要学《春》,此前我让学生自己先写或者说一段关于同题的文字,告诉学生,让我们和作家比试一下,看看自己的“创意”有没有比作家更高明的地方,经过尝试之后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作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作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对教材的探究还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材料的提炼重组,信息的编码处理。在具体的教案实践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探究训练:把唐诗宋词交给学生,学生把它们改编成散文或散文诗,要求重现唐诗宋词的意境,当然在改编时必须在符合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这些活动具有明显的探究色彩。
、对课文的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
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初中阶段学习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教材可延伸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探究能力的基础上,便可引导学生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如学了《论求知》后,我就让学生课外去搜集有关读书求知的名人名言和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求知的事例等等。这种从教材中延伸到教材外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教案方法应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
借鉴别人的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教案实践活动,我深深体会到,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因为探究性学习与以往课堂教案不同,教师只有自己具备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基础以外,还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谐的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提高的心理品质。教师要舍得投入时间与精力,除了做好日常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准备活动外,还要增强科研意识,自己“下水”,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合各类有关信息,才有可能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创造一个好的氛围。探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及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所提出的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来设计。语文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语言要亲切自然,多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商讨式、征询式话语,如“你能说出……吗?”“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不同的看法吗?”等。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点燃“火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有所体悟。
、控制好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空间。自主空间多大为宜,用我们通常的形象说法,就是“跳一跳,摘得到””,而这跳一跳能跳的多高,则是因人而异的,与他原有的基础和思维能力训练有关。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新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一下自己,新学的知识和以前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产生了情感和态度、磨炼了意志。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性阅读。应使学生不是被动地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而要充分调动已有的思想、知识和语言,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在学生自主阅读探究每一篇课文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作为教师,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