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

内容

一、概述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三、DNA连接酶

四、其他工具酶

一、概述

工具酶:在生物技术中常用的各种工具酶系指能用于DNA和RNA分子的切割、连接、聚合、反转录等有关的各种酶系统称为工具酶。

工具酶名称主要功能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在DNA分子内部的特异性的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碱基序列内部进行切割

DNA连接酶将两条以上的线性DNA分子或片段

DNA ligase 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个整体

DNA聚合酶I通过向3’端逐一增加核苷酸以填补双链DNA分子上的单链DNA polymerase I 裂口,即5’→3’DNA聚合酶活性与3’→5’及5’→3’外切酶活性

多核苷酸激酶催化将把一个磷酸分子加到多核苷酸链的

DNA polymerase kinease 5’-OH末端上

(接下表格)

工具酶名称主要功能

反转录酶以RNA分子为模板合成互补的cDNA链

reverse transcriptase

DNA末端转移酶将同聚物尾巴加到线性双链或单链DNA分子的3’-OH DNA terminal transferase 末端或DNA的3’-末端标记dNTP

碱性磷酸酶去除DNA,RNA,dNTP的5’磷酸基团

BAP orCIAP

核酸外切酶III 降解DNA3’-OH末端的核苷酸残基

exonuclease III

降解酶S1 降解单链DNA或RNA,产生带5’磷酸的单核苷酸或nuclease S1寡聚核苷酸,同时也可切割双链核酸分子的单链

工具酶名称主要功能

核酸酶Bal 31 降解双链DNA,RNA的5’及3’末端,nuclease Bal31

Taq DNA聚合酶能在高温(72℃)下的单链DNA为模板,Taq DNA polymerase从5’→3’方向合成新生的互补链

核糖核酸酶专一性降解RNA

RNase

脱氧核糖核酸酶内切核酸酶,水解单链或双链DNA DNase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原则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特征

4、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因素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分成三大类:

I类: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双链,但切割序列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酶如Eco b、Eco k等。

----G AATTC----

----CTTAA G----

II类: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该顺序内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这类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专一的,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G AATTC----

----CTTAA G----

III类: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它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则是任意的。这类酶如Eco P I、Hin f III等。

----******----

----******----

限制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序列特点I和III型酶识别序列特点:

一般只具有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活性; 且识别位点的不恒定等;

不具备用来做工具酶。

限制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序列特点

II型酶识别序列特点:

均有严格的识别特定核苷酸的序列;

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一般在4-8个碱基对; 大多数识别位点具有180度旋转对称的结构形式。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现在采用的是1973年由Smith H.O.和Nathans D.提议的命名系统,限制酶由三部分构成,即菌种名、菌系编号、分离顺序。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的。

现在通用的命名原则是:第一个字是细菌属

名的第一个字母,第二、三个字是细菌种名

的前二个字母,这些字母都用斜体字母;接

下去是细菌株的第一个字母,用正体字母书

写。如果同一菌株中有几种不同的内切酶时,则分别用罗马数字I、II、III等来代表。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

Eco RI

表示大肠杆菌属名第一个字母E :表示种名头两个字母co :表示株名

R :表示该菌中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酶。

I :名称

属名(大写)种名(小写)株名序数来源菌株EcoR I E co R I Escherichia coli R Hind III

H in d III Haemaphilus influenzae Hind II

H in d II Haemaphilus influenzae Hind I H in d I Haemaphilus parainfluenzae

Lurva 和Human (1952)以及Bertani 和Weigle (1953)发现了噬菌体λ的限制作用,即用一种λ噬菌体在一种宿主细胞中生长良好,但在另一种宿主细胞中生长很差,其原因在于它的DNA 受到后一种宿主的“限制”。由此发现了限制-修饰系统。3、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基本特征

由宿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作用

50年代初发现了由寄主控制的限制和修饰现象

λ(B )

λ(K )

大肠杆菌B 大肠杆菌K

1

1

4×10 —4

10 —4 E.O.P 成斑率

efficiency of plat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