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②灯座外面的胶木是绝缘体,其余部分是导体。绝缘体可防止其他物体与通电部分导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③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导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④导线内芯的金属丝是导体,导线表面的橡胶皮是绝缘体。橡胶皮的作用是防止两根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防止其他物体与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金属丝容易导电。

(4)师生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一般来说,各种金属都能导电,塑料、橡胶是常见的绝缘体,而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讲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

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讨论:课本第拟页的图中,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电器质量不好,漏电;二是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三是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这儿有一首安全用电的歌谣,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记住里面的一些要求。这首安全用电歌,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知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

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2、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

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

③填写完成纪录;

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体验“导电”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看课本34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第二课时

5.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

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谈话:

请看实验要求:

①分工明确到位

②实验小心翼翼

③交流轻言细语

④发言声音洪亮

⑤做一名倾听者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

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

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

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

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

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

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

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

2、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

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

(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

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

(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

(7)用电安全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

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

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

(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

(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断。

a)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

b)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

c)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d)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

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六、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人体食盐水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陶瓷

不锈钢勺子笔芯塑料尺子橡皮筋陶瓷勺子

不锈钢尺子塑料梳子橡皮

回形针塑料勺子透明胶带

铁夹子

钥匙

七、教学反思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

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

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

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

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4篇

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

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

预设:

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

预设:

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预设:

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

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5篇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因此,鸟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6篇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四幅图片上鸟的足各有什么特点?并猜测一下,这些鸟适宜在什么环境中生存?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3、师分别出示麻雀的脚和啄木鸟的脚,引导学生看一看,对比一下,这两种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 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抽向一侧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020年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 高年段 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显微 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4.能列举出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 观察与描述仍然是这一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的探究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四年级上册苏教版科学全册教案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1.给动物分类

【课标落实】 《给动物分类》一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知识: 1.能够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2. 知道人是脊椎动物,认识脊椎、脊椎在身体内所处位置及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给动物进行分类。 4.能够列举出我国特有的几种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触摸到完整的人体脊椎。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脊椎模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脊椎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 1.对动物的分类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自主设计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制作与操作,总结出脊椎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 茂密的雨林里, 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 广阔的草原上, 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 ……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 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到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转变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较大的帮助。进一步提升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吧,相信通过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你的教育工作会更加顺利。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沟通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沟通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深厚兴趣,培育仔细认真的观看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展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推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看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依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依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现自制简易雨量器,争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看和测量 1、争论:雨量器使用的留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留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看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洁工具能对天气观看活动供应很大的帮忙。进一步提高观看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奇怪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看结果。 【教学预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教案目录 (内含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3) 1给动物分类 (3) 2鱼类 (10) 3鸟类 (14) 4哺乳类 (20)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24) 5运动与位置 (24) 6不同的运动 (29) 7运动的快慢 (33)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39) 8力与运动 (39) 9弹力 (44) 10摩擦力 (49) 11浮力 (56)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62) 12点亮小灯泡 (62) 13导体和绝缘体 (67) 14电路暗箱 (71) 15生活中的电 (74)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80) 16常见的岩石 (80) 17 认识矿物 (85)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89) 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95) 2020年秋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112) 1给动物分类 (112)

2鱼类 (116) 3鸟类 (120) 4哺乳类 (125) 5运动与位置 (129) 6不同的运动 (133) 7运动的快慢 (137) 8力与运动 (142) 9弹力 (147) 10摩擦力 (152) 11浮力 (157) 12点亮小灯泡 (162) 13导体和绝缘体 (166) 14电路暗箱 (170) 15生活中的电 (176) 16常见的岩石 (180) 17认识矿物 (185)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88)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192)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 高年段 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显微 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 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抽向一侧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2022年秋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2年秋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1给动物分类12鱼类83鸟类124哺乳类18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225运动与位置226不同的运动277运动的快慢31第三单元常见的力378力与运动379弹力4210摩擦力4711浮力54第四单元简单电路6012点亮小灯泡6013导体和绝缘体6514电路暗箱6915生活中的电72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7816常见的岩石7817认识矿物83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87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茂密的雨林里,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广阔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2、学生自有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 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 速度最快?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 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 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 动物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 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预设:食肉动物区——老虎、 狮子、熊、狼灵长类区——猩猩、猴子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 象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 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 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3、出示课本第 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 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预 设: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地上跑的——孔雀、 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 兽类分为四大类鸟类——丹顶鹤、孔雀昆虫类——蚂蚁、蜗牛鱼类——小 丑鱼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

新苏教版(2021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2021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全 册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目录(内含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及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2021)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8 1给动物分类 8 2鱼类 15 3鸟类 19 4哺乳类 25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29 5运动与位置 29 6不同的运动 34 7运动的快慢 38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44 8力与运动44 9弹力 49 10摩擦力 54 11浮力 61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67 12点亮小灯泡67 13导体和绝缘体 72 14电路暗箱 76 15生活中的电 79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85 16常见的岩石 85 17 认识矿物 90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94 2021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100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00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105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108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12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15 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120 苏教版(2021)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p 本教材是2021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p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202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

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 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