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雨水管网设计说明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雨水管网设计说明
5.1 雨水量计算
(1)暴雨强度公式
我国常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为:()
()
n
b t P
c A q ++=
lg 11671……………………(式5—1)
式中 q —— 设计暴雨强度(L/s ·ha ) P —— 设计重现期(a ) t —— 降雨历时(min )
A1、c 、b 、n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
根据所处地区分别选用不同的暴雨强度公式,经过查表的本设计地区杭州的暴雨强度公式为:()()686
.0403.6lg 736.71200.1770++=
t P q ………………………………(式5—2)
重现期:一般地区重现期为0.5~3年,重要地区3~5年,本设计地区取值为1年 降雨历时:21mt t t +=………………………………………………………(式5—3)
.(min)602i
i
v L t ∑
=…………………………………………………(式5—4) 式中 t —— 设计降雨历时(min )
t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取5~15min ,本设计地区取值为15 min t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本设计都为暗管,即取值为2 L —— 设计断面上游各管道的长度(m ) V —— 上游各管道中的设计流速(m/s )
(2)径流系数ψ计算
通常根据排水流域内各类地面的面积数或所占比例,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该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
也可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av ψ=0.515
(3)实际地面径流量即雨水管渠设计流量Q 计算
按推理公式:qF
Q ψ=………………………………………………(式5—5) 式中 Q ——计算汇水面积的设计最大径流量,亦即要排除的雨水设计流量(L/S )
q ——雨峰时段内的平均设计暴雨强度[(L/S) /2hm ]
ψ——径流系数
F ——计算汇水面积(2hm )
把(式5-2)、(式5-3)和av ψ=0.515代入(式5-5)得 ∑∈+++=
i
k k i i F t Q 515.0)403.6215()
1lg 736.71(200.1770686.02…………………………………(式5—6)
式中Q i ——管段的设计流量(L/s ) t2i ——管段i 的计算流经时间(min ) Fk ——管段i 上游各集水面积(2hm )
5.2 雨水管网定线(分散排放和集中排放相结合)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在每一排水流域内,结合建筑物及雨水口分布,充分利用各排水流域内的自然地形,布置管道,使雨水以最短距离靠重力流就近排入水体。
(2)出水口布置:
当管道将雨水排入池塘或小河时,水位变化小,出水口构造简单,宜采用分散出水口。
当河流等水体的水位变化很大,管道的出水口离常水位较远时,出水口的构造就复杂,因而造价较高,此时宜采用集中出水口式布置形式。
一般按主干管、干管、支管的顺序进行布置各流域的主干管、干管和支管的具体位置见《雨水计算图》。
5.3 划分设计管段(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
设计管段:把两个检查井之间流量不变且预计管径和坡度也不变的管段定为设计管段。
划分设计管段方法:只是估计可以采用同样管径和坡度的连续管段,就可以划作一个设计管段。
根据管道的平面布置图,凡有集中流量流入,有旁侧管接入的检查井均可作为设计管段的起止点。
设计管段检查井从上游往下游依次编号,具体位置见《雨水计算图》。
5.4 汇水面积划分
各设计管段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划分;地形坡度较大时,应按地面雨水径流的水流方向划分,并将每块面积进行编号,计算其面积,本设计地区的汇水面积主要包括街坊、工业区、道路。
具体见《雨水计算图》。
5.5 管段设计流量及管道水力计算(满流管计算)
(1)进行雨水干管的水力计算,求得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
并确定各设计管段的管径、坡度、流速等值。
(2)各设计管段上、下端的管内底标高和埋设深度计算(采用管顶平接)
各条干管的起点一般都是这条管道的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在排水区域内,对管道系统的埋深起控制作用的点。
确定控制点的管道埋深应根据城市的竖向规划,保证排水区域内各点的污水都能自流排出,并考虑发展,留有适当余地;不能因照顾个别点而增加整个管道系统的埋深。
根据各管段管道标高降落量计算各管段管内底标高及管道埋深。
(3)采用列表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见雨水干管水力计算表(表5—1)
5.6 参考资料
1. 严煦世,刘谨庆主编.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严煦世主编.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2册排水工程,第5册水力计算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