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威(孙晓红)

第一篇:资源增殖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水产资源是一种经常变动和不断更新的自然资源,其数量变动是种群中补充量和减少量相互关系变化的结果。资源的繁殖和生长使种群得到补充和更新,而自然死亡和捕捞则使种群数量减少。

2、水产资源增殖是通过人工补充和更新来维持渔业资源的有效方法。即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种群的数量或移入新的种群,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措施。

3、资源增殖是指采用繁殖保护、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环境等措施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水产资源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提高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资源增殖的目的与意义

某个特定水域的某些水产资源,当外界条件的改变,特别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捕捞过度、水体污染、拦河筑坝、江湖阻隔等)超过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引起资源量下降,甚至枯竭。这时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其补充量,才能保持最佳的资源量。

5、资源增殖的方法

①人工放流:

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在度过自然条件下死亡率高的发育阶段后,选择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资源丰富的水域放流,使之充分利用水域的天然饵料资源自然生长,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有效增殖措施。放流增殖的对象应为:

A经济价值高且易于进行苗种培育和放流的地方种群;

B食物链级次较低、适应性较强的种类;

C生活周期短、生长快的种类;

D移动范围小的底栖性种类或回归性很强的种类。

E此外还要考虑到移入水域各生物种间的关系、原有饵料的基础以及各类饵料资源的充分利用等。

②移植驯化:

A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的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捞价值的种群。【原产北美太平洋沿岸山溪中的虹鳟;以及原产非洲的罗非鱼属的一些种类也都已被广泛移殖到世界各地。中国除了由国外引进罗非鱼、虹鳟及胡子鲶等外,还成功地行了若干种国内鱼类移殖驯化。例如,团头鲂原产长江中游湖泊中,后移殖于全国南北各地】

B移植饵料生物可提高水产资源的饵料量,是一种间接增殖水产资源的措施。

C移植驯化时须防止新种群替代有更大经济价值的种群,防止引进疾病和寄生虫。

某些外来的有害种群往往是通过海上交通无意被传入的。中华绒螯蟹自1910年开始通过航船压载水舱转移到西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后,它的大量繁衍曾一度使引入国的堤坝受到损害。

③改善水域环境

在沿海设置人工鱼礁以改善水域环境,增加生物量;

通过人为措施改良水质和底质,防止和治理水域污染等。

为经济鱼虾类尤其是放流的鱼、虾、贝提供栖息场所、食物基地和躲避敌害场所;

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

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

例:一些在草上产卵的鱼类常由于湖泊、水库水位波动而不能正常繁殖。用树枝、棕皮、合成纤维扎制成把,在鱼类的繁殖期放置在产卵场所,可为亲鱼提供附卵基质,成为人工鱼巢。模拟河床条件的人工产卵槽以满足石砾产卵鱼类的需要。

设置人工鱼礁除有诱集鱼类、提高捕捞效率的作用外,还为幼鱼创造了优良的栖息条件,也能起到增殖资源的作用。

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及防止水域污染,不少国家制订了有关捕捞限额、捕捞规格、禁渔区、禁渔期和水域环境保护等的法规,为保护鱼类和鱼类正常繁殖、发育的环境提供了条件,从而增加了补充量和保证最大补充量所需的亲体数量,实质上也是增殖水产资源的重要措施。

6、增殖资源学的历史、现状

A:它产生于古代,但在很长的时期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繁殖保护,其范围和规模很小。明代和清代,制订有禁捕怀卵亲鱼和禁止在产卵场捕鱼的法令。

国外最早的保护鱼类资源的法令是在5世纪起草的哥特人法典中发现的,以后苏格兰在12世纪、俄国在17世纪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法,日本1901年正式颁布《渔业法》。

B:19世纪开始采取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环境等措施,其范围和规模都扩大了。

C: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来,水产资源增殖发展很快,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天然水域的水质好、溶氧高、饵料资源丰富,鱼类生长快,鱼病少,产量高,因此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同时,水产资源增殖还有利于保持水体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D:随着水产资源增殖和水产资源增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栽培渔业”、“放牧渔业”等新概念,从而在水产资源旧有的“开发利用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培养利用型”。

日本1962年在濑户内海建立起第一个“栽培渔业”中心,经过培育种苗、放流,取得明显效果。

第二章渔业资源增殖的环境

1、人工增殖放流可行性研究的内容:种类选择、环境调查、种苗培育、前景预测

项目内容方法所用数据

可行性研究种类选择对比洄游、生活史、生产特性

环境调查基础调查初级生产、水文、营养盐、饵料基

种苗培育实验种苗的培育与生产、价格

前景预测放流实验生长、死亡、回捕、投入产出比

人工鱼礁需:水质、水深、底质、波浪、海洋生物等因素

2、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交替地暴露于空气和淹没于水中的区域特点:①温度变化剧烈②盐度由于蒸发、降水、和陆地排水而呈现很大变化幅度。类型:岩岸潮间带、砂质潮间带、泥质潮间带

潮间带及浅海是增、养殖的重点区域,掌握该海区生态系统特点、做好水域环境基础调查是资源增殖的首要条件。

3、浅海区环境特点

1) 浅海区生产力高

浅海区的上升流使营养物质得到混合和再循环,因而表层营养盐供应较充足,水域生产力水平高,生物资源丰富,常形成重要的渔场

2) 浅海区的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

具有高的水域生产力,通常是鱼虾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往往形成优良的渔场,同样也是鱼虾类良好的增殖场。

3) 浅海区域渔业资源受人类破坏比较严重

4) 浅海区的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温度变化受大陆影响,并与纬度有关。盐度在不同程度上受降水和径流的影响而呈季节性变化。

5) 在底质方面,有岩石区、砂区和泥区等不同类型

4、典型的浅海区增殖场:河口区海藻场海草场

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它受潮汐作用的强烈影响,理化条件有很大的波动。

河口区的环境特点:

①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②温度变化大。

③底质是柔软的泥质底。(河口底质中的细菌数量很多)

④水体交换主要是由潮汐产生的,同时受到河流的影响。

⑤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

河口区的生物群落特点

种类多样性较低,优势种交替比较明显,季节种群的丰度较大。

由于河口区底部有大量的有机碎屑,因而底栖动物的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但也有不少捕食性动物。

河口区各营养级特点:

①初级生产:有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通常为富营养化区域,易形成“赤潮”)

②浮游动物:季节浮游动物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优势种交替明显。

③游泳及底栖生物:生活在河口区的动物多是广盐性种类,能忍受盐度较大范围的变化(鲻鱼、泥蚶、牡蛎和蟹)。

河口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倾泻到河口海区,使河口水域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很高;

②河流所经过的农田施用的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被冲刷经河流而流入河口区;

③河口湾的围垦区经常是“局部水产养殖过度”的区域,大量养殖废水通过进排水交换进入河口区;

④围海造地和修堤筑坝阻碍河口区的水流畅通和增加淤泥面积;

⑤停留在河口湾的船舶所产生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倾倒入海,等等。

5、海藻场的生物群落

很多沿岸海区底部生活的大型藻类组成的独特生物群落,称为海藻场生物群落。例:冷温带大陆架区的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巨藻

大型海藻提供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

6、海草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