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
北京故宫馆藏青铜器赏析(1)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藏品达一万余件,其中部分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另一部分是近年考古发现、私人捐赠和故宫收购的。
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时代序列完整,器类齐全,此为故宫藏青铜器之一大特色。
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
这些藏品多数为传世品,其中许多是稀世之珍。
故宫现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数量列国内各博物馆之首。
有重要铭文的器物如:其三卣,其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有关赏赐、祭祀等内容,此三卣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器物。
西周中期的《师旂鼎》铭文记录了当时军法处置的情况。
春秋后期的《能原鎛》是一组越国编鎛中残存的传世品,鎛上的铭文释读是多年来困扰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前期兽面纹鼎,通高21cm,宽18.3cm,重
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
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
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
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
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
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兽面纹方壶,通高28.1cm,宽
13.8cm,口径10.4×7.3cm,重1.38kg
壶体扁方,直颈,直口,颈两侧各有一环耳,长方圈足,足上有四个方穿孔。
颈部饰弦纹二道,肩、足各饰目雷纹一圈,腹饰兽面纹,上方饰目雷纹一圈。
网纹斝,通高25.8cm,宽17.1cm,重0.93kg
斝圆体,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内侧有一圈唇边,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锥足,足中空。
腹饰网纹,网纹中饰乳钉纹。
此网纹斝形制较为原始,纹饰、铸造工艺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风格。
此网纹斝收购于1957年。
兽面纹斝,商早期,高25cm,口径18cm
此斝颈口侈大,口沿处有两根立柱,立柱顶端饰火纹,颈腹分段,颈部下端环饰兽面纹,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弧形单柄,平底,三角形锥状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显特征:立柱为不甚发达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则日见发达和突出。
立柱顶端所饰火纹(旧称涡纹)是太阳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中间略突起,周边有旋转的弧线环绕。
早期的火纹主要出现在铜斝上,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斝已饰有火纹,到了商代早期,火纹普遍出现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纹逐渐从斝转移至鼎、簋之类器物上。
斝是体形容量最大的饮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
”斝在等级上则比较低,《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
”现在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
关于斝的用途,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礼制方面,据《礼记》、《左传》等书所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
兽面纹爵,通高16.1cm,宽14.8cm,重
0.24kg。
1956年收购,是故宫博物院现藏青铜器中时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椭圆体,口内侧有一圈唇边,长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宽带,平底,底下有三锥足。
腹饰兽面纹,无地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
小臣□方鼎, 高29.6cm,口径
22.5×17cm,重6.18kg
方唇,二直耳,长方形腹,四柱足。
颈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饰,腹饰大兽面纹,每面两侧下部均饰一倒夔纹。
器内壁铸铭文4行22字:
王赐小臣(音午)渪
积五年,用
作享太子乙家
祀尊。
父乙。
大意是:商王赏赐其近臣渪地五年的积贮。
因此作了这件鼎,置于家庙,用来祭享死去的父亲太子乙。
这件铜器铭文中的小臣、太子乙与王族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铭文说明小臣和太子乙是父子关系,他们的族名是。
如果太子乙可以理解为王太子的话,则说明即商王族的名号。
享,是一种祭祀名称,指供奉食品给死去的父祖。
兽面纹尊,通高32.4cm,宽24.1cm,重3.03kg 尊圆体,口沿外折,宽肩,鼓腹,高圈足,颈、足均饰弦纹,肩饰目纹及连珠纹,腹饰兽面纹,周围衬以连珠纹,足上正背两面各有一个十字孔。
此兽面纹尊的造型较特殊,既具尊的特征,又有罍的特点。
尊、罍同为盛酒器,均束颈、大腹、高圈足,所不同的是尊大口,肩部无耳,罍口较小,肩上一般有耳,有环。
此尊收购于1958年。
田告方鼎,通高15.6cm,宽15cm,重1.68kg
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
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
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
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
田告作
母辛尊。
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
此鼎为陕西宝鸡出土。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
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
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
作父丁。
羊。
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
“羊”为族名。
□鼎,通高35.3cm,宽51cm,重9.74kg
鼎圆体,口沿外折,双立耳,大腹,颈部及腹部均有六凸棱,腹下有三柱足。
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兽面纹,足根部以凸棱为中心饰兽面纹。
器内壁有族名“”(音陷)。
父乙鼎,通高28.7cm,口径24cm,重6.88kg
鼎圆形,双立耳,三柱足,腹起六道扉棱。
鼎身饰三组兽面纹,足饰蕉叶纹。
器内壁刻“作父乙□”5字铭文,表示做器者为自己死去
的父亲名“父乙”者做此祭器。
□豆,通高10.5cm,口径12.1cm,重0.68kg
□豆圆口,浅腹,直壁,高圈足。
口下饰凹弦纹一周,腹饰圆涡纹,足饰凸弦纹二周。
器内底铸铭文“”字,代表器物所属者的族徽。
商豆传世极少,该豆的造型、纹饰及铸造工艺十分古朴,具有较原始的特征。
兽面纹兕觥,通高15cm,宽
20cm,重0.72kg
兕觥失盖,椭圆形体,口上有流,鋬上铸一兽首,高圈足。
流、腹、足上起扉棱。
通体以雷纹为地纹,饰兽面纹和夔纹。
此兕觥纹饰华丽,工艺精美,属难得之佳作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觚圆体,形似喇叭,侈口,细颈,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
颈部饰蕉叶纹,腰饰兽面纹,腰与足之间有十字孔二及弦纹二道,足部镂空透雕兽面纹。
铭文“受”字在足内壁上,受为族名。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比前期觚高,口部逐渐增大,器身变细,十字孔变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
商、周时期,青铜觚的足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癸觚,通高30.9cm,口径16.3cm,重1.26kg
觚高体细腰,大口外侈,圈足。
颈部饰蕉叶纹,腰部
上方饰蚕纹,腰与足饰兽面纹。
圈足上方有十字孔。
足内刻“癸”二字铭文。
“□”代表某一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觚是族为其父辈名“癸”者所做的器物。
亚鸟出戟觚,商晚期,高26.5cm,口径15cm,底径8cm
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装饰,圈足。
器形高挑细长,中部明显收缩,具有商代后期铜觚的明显特征。
觚身有许多精细的纹饰,从上至下分为四层:颈部饰以该时代流行的蕉叶纹;颈下端饰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此种纹饰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腰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显示出礼器所特有的高贵。
底部有图形铭文,释为“亚鸟”,此觚因而得名亚鸟出戟觚。
该图形铭文为当时一个家族的族徽标志。
青铜觚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逐渐减少。
据《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载:“执觞、觚、杯、豆而不醉。
”觚是一种最基本的饮酒器具,常伴随爵、斝成组出土,说明在礼制中觚多是与爵、斝配套使用的。
邐簋, 高14.2cm,口径19.7cm,重2kg
圆腹,圈足,半圆形双兽耳,耳下各垂一小珥。
颈前、后铸半浮雕对称二兽头,每三个兽头两侧各饰一夔纹,圈足上饰双夔合成的兽面纹,均匀地构成了四组兽面图案。
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合文1字:
辛巳,王饮多亚
,享京,邐
赐贝二朋,用作太子丁。
大意是:在辛巳这一天,商王在厅中宴请众官员,随后又在京地举行祭享典礼。
邐可能因参与上述活动有功而被商王赏赐两串贝。
为此作簋,用以纪念太子丁。
亚□簋,通高22.4cm,宽26cm,重3.16kg
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一圆握,上有二穿孔,握两旁各有一系钮,与二穿孔在平行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一兽耳,圈足较矮,且外撇。
盖边、颈部及足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正背两面各饰一浮雕牺首。
盖、器有对铭,3行16字:
己亥,王赐贝,
在阑。
用作
父已尊彝。
亚(音贯)。
铭文记述,己亥这一天,王赏赐贝,在阑地。
因此为父已做祭器。
做器者的族名是“亚”。
此簋造型普通,纹饰简单,但商代带盖的簋较少,传为河南洛阳出土。
章乃器先生捐献。
乳钉三耳簋,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
6.94kg
簋圆体,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
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托,饰乳钉纹。
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
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
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癸□簋,通高12.7cm,口径12.8cm,重1.78kg
簋侈口,鼓腹,圈足。
通体以雷纹作地,口沿处饰蕉叶纹,颈部饰浮雕兽首及夔龙纹,腹、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底有“癸”二字铭文。
“”为族徽。
铭文表明此器是为族名为“癸”的先辈做的祭器。
亚鸟宁盉,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
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
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
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
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
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父丁”。
“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父丁”指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
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从”三个族为其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做此盉。
矢壶,通高34.6cm,宽
24.5cm,重6.49kg
壶扁圆体,侈口,束颈,双贯耳,鼓腹下垂,圈足。
从口沿至足部共有6层纹饰,一、三、五层饰兽面纹,二、四、六层饰夔纹,双耳饰兽面纹。
通体以雷纹作地纹,整体纹饰细密华丽。
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册方斝,高28.5cm,宽16.2cm,重3.12kg
平口,平盖,方体,圆角,垂腹。
平底,下有四个三棱尖足,足略外撇。
盖顶上有一双鸟形钮,鸟背向而立,盖上饰兽面纹。
口两侧各有一伞形方柱,柱上饰齿形纹及云雷纹,口下饰叶纹一周。
腹部四面饰兽面纹,间饰八个倒置的夔纹,腹侧有一兽形把手。
足外侧饰蕉叶兽面纹。
该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稳重。
腹部以雷纹为地,上面平雕兽面纹及夔纹,纹饰精美,细腻。
斝体方者少见。
器内底上的铭文“册”,代表族徽。
兽面纹角,商晚期,高19cm,口径16cm
角敞口,圆底,三角形锥状三足,无柱和鋬。
器物最夸张的部位是大而外撇的敞口,自口部以下逐渐收缩至底部。
主体纹饰为巨眼、长角、獠牙的兽面纹。
在兽面鼻梁的位置有出戟装饰,铸造的十分细致精美。
这件角形态较为特殊。
角与爵功相近,但在具体用途上的差别尚难确知。
从出土情况看,确有以角代爵的现象。
父已角,通高20.5cm,双尾间宽16.5cm,重1kg 角口部双尾呈凹弧形,圜底,腹侧有一兽首鋬,三锥形足。
腹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
亲“父已”而做此器。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扳,三锥形足。
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
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时期,“尊”既指一种盛酒器,又是对酒礼器的统称(共名)。
此件器物的铭文“尊”是第二种含义。
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这在爵中十分少见。
子工万爵,通高21.1cm,宽16cm,重
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锥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兽首鋬。
口、流、尾下均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子工万”。
“子”为爵称,是贵族男子的称谓;“工”表示负责管理工匠;“万”是族徽。
此铭文表明“万”这个氏族是承担管理工匠之职的贵族。
子工万爵,通高21.1cm,宽16cm,重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锥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兽首鋬。
口、流、尾下均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子工万”。
“子”为爵称,是贵族男子的称谓;“工”表示负责管理工匠;“万”是族徽。
此铭文表明“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