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作文课件读后感写作指导 26张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死扶伤;黄道婆传经乡邻,改良织机;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征
战疆场,九死一生;清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高举反英义旗受投降派势力排挤,
被贬伊犁,含垢忍辱。这些人或为百姓健康富裕,奉献自己的医术和才华;或为国家
社稷之强大,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盗取天
火供人类利用,触犯天神,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中外这些为人民、为国家不计较
(结合历史的经验从书中的人和事联 系到与书中相近、相似人和事。)
此外还有董存瑞,罗盛教……
这些壮士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 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的 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多么的 勇敢啊!他们是我心中最钦佩的人!
(点明中心,说明感动的原因。)
我要飞
——《风筝》读后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 地将小 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 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 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或许,我的 理解力可能还没这么强,读完全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要扼 杀儿童爱玩的天性。
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读后感
回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 “喂! 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 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 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 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 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 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 “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 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 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不到“真”的回声。
(联)
v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
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伟大文学家鲁迅
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
的工作,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
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当我们
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
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
坚毅的奋斗的呐喊。有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事
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
是对他们青壮年时沉溺享乐,不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联)
v
回声是公正的。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
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捧出“拼搏”,便
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尝“孤独”。《红
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
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寂寞无伴的
悲哀。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当然
不能以心换心了。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 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 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 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 理成章收束全篇。
范文导航
究竟做一个怎样的人——读《有的人》有感
《有的人》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有的人/俯下身 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 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些诗句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围绕感点,引用原文)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七连六班 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 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 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这 篇文章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 敌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 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对原文内 容进行了整体概述)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
荣辱得失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将为人们代代传颂。相反,那些只考虑个人利益、对人
民无所贡献的人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
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出现滑坡,讲金
钱的多了,讲奉献的少了。是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矫正这一偏差,是共产党人用榜
样的力量推动时代的进步。孔繁森,抛妻别母,两次来到雪域高原。在担任阿里地委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爱玩游戏,而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极力反 对儿童玩耍,鲁迅先生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可见一 斑,不仅是古代、近代,连当代也有这样的事,甚至更
“昌盛”。就拿我家从前住的那幢大楼来说,三天两头就听见 琴声,不是提琴,便是钢琴,还有古筝。我还经常听说三四岁 的稚童围棋下得如何出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 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亲手扎 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遨游 吗?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稍
的内容来写
源自文库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 “读”是“感” 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 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 “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 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 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 有感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 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
读后感四步曲
•引
围绕感点 文
引用原文 点
议
简析引文
亮出感点
联
联系实际
证明感点
结
总结全
升华感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 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 “引”是“感”的根源,“感”是 “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 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 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 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 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 同的启迪。
• 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 有感”或“《××》读后感”,当然, 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最深的感 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 写上副标题。如:
书记时,足迹遍及阿里每个角落。油灯下,构思阿里经济发展蓝图;帐篷里,脱下毛
衣为藏族阿妈御寒;医院里,几次为救助孤儿而慷慨献血。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高尚人格,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还有上海的许虎,北京的李素丽等人,他们都
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典型,他们的感人事迹就是对“人生价值是什么”这
一命题的最好诠释。(联系实际,阐明观点)
读了这首诗,有一个传统的命题值得我们严肃地思考。这就是,你究竟想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是像鲁迅先生一样甘为“孺子牛”无私奉献,还是蝇营狗苟、贪婪索取?答 案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简析引文,亮出感点)
•
高尔基说过:“给永远比拿要愉快。”这句话道出了奉献时的满足和快慰,道出
了一个大写的人的人生真谛。中外史册上这样的人可谓灿若繁星。扁鹊“周游列国”,
读后而“感”,读“感” 结合
“读后感”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书或一篇 文章,甚至是一段话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 启示写成的文章。我们在读的基础上,从书中 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引发的思考与 联想,激起的对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这些就 是“感”。
• 1、对原文主题的思考 • 2、对部分内容的理解 • 3、某些细节或语句的心得 • 选择体会最深、最值得和别人分享
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
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毅”的回声。相反,若你付出
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
失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 “真、善、美”的回声。(结)
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
(恰当引用,也是观点句)
的关头,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 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和七连部队的主 力,我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这让我 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荆 轲刺秦王。临行时,荆轲唱了两句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 返”,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 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 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 服吗?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 “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 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 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引)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 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 “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 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 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 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议)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 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 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 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 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 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 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 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 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 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 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 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 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 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 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 们;联想部分体现了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 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可能信手拈来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例文欣赏 英雄的壮举,不朽的史话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受感 动。(开篇简洁)
• 我们青少年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鲁迅、孔繁森那种
“孺子牛”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关心别人做起,谱写出最华美的人生篇章。(总结
全文,提出希望)
《伤仲永》读后感(天才来自勤奋)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 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 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 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 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 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 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 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 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 定了相对论的基础。(联)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 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 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 来自勤奋学习! (结)
【点评】这篇读后感的开头,作者从读《伤仲永》中得 到启示,“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 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紧接着用一个过渡段,使论证由 反面过渡到正面,重点列举了牛顿、爱因斯坦的例子,指出 他们原来不是“神童”,但由于后天的勤奋, “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成就”。文章最后指出,“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 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回声的启示
v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
和气气,便得到柔和温婉的回声。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
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引)
v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以什么
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
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议)
v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