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课程代码:
学分:3 周学时:2.0-2.0
面向对象: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无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为“人文与艺术类”全校性通识核心课程,主要以关于中国国情的思考为基点,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剖析诸多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进而阐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大背景下中国的经验与问题,探究现时中国发展可行的路径。
(二)英文简介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belongs to the Humanities and Arts category, is a core course of the Program in General Education.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P.R.China and try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rural society since the year of 1949. While analyzing plenty of profound theories and activities are highlighted. Then we will discuss the issues which China experienced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seeking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sustained developing in China.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期望通过教师的专题讲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的基础上,能够深化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和认识,能够客观地理解、评价当代中国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从中汲取继续推进中国改革,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有益的启示和行动的准则。
(二)可测量结果
(1)能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和演进逻辑。
(2)能够客观地理解、评价当代中国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
(3)能够深化对中国国情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分析现时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题讨论、课程作业,以及笔试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本课程授课方式包括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主研读和小班课堂讨论等形式。
1.专题讲授。主要介绍相关问题的基本史实、学术动态和思考路径,以期达到导读和启迪的作用。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影像等媒介提升学生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直观感受。
2.自主研读。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研读为重点。学生必须系统阅读教学大纲所列参考书目和各专题所附文献,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作读书报告。同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培育问题意识,提高延伸阅读和思考能力。
3.课堂讨论。在教师讲授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各专题所布置的讨论主题,课前认真准备,形成发言提纲。小班讨论由助教组织,学生以20人左右为宜,每次确定3-5位主题发言人,而后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本课程成绩由讨论课发言、课程作业和期末开卷考试三部分组成。讨论课发言占30%,课程作业占30%,期末开卷考试占40%。
四、教学安排
第一次讲授中国国情与中国道路
主要内容:
中华文明发展史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农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支撑力量。任何时代,任何政府,如果忽视农业、轻视农村、处理不好与农民的关系,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的显露乃至全局性灾难的发生。中国是农业的中国,中国是农民的中国,中国是乡土的中国。我们应由此出发,去理解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的现在和将来,去追寻中国发展独特的道路。
阅读文献:
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次讨论谈谈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阅读文献: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梁鸿:《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第二次讲授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主要内容:
已有的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既“统一”又“分离”的上下两层:上层是中央政府,设置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下层是地方性的管制单位,由族长、乡绅和地方实力派人物控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到现代的重大的历史转型期,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开始了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逐渐向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演进的整体性、结构性的变迁。
阅读文献:
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第三章)。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次讨论评述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
阅读文献: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次讲授土地改革运动
要让农民和新政权真正地站在一起,首先要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最大的问题——在广大的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这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经验和法宝,也是新政权社会主义方向和相应的经济建设的直接基础。因此,在乡村社会,“新”、“旧”政权更替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土地改革运动。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乡村“当代史”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土地改革运动。
阅读文献:
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第四章)。
杨树标、梁敬明、杨菁:《当代中国史事略述》(第一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次讨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阅读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