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国子监的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清国子监的管理制度
2011级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刘璇
国子监:简称“国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我国唐代设立的管理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是朝廷培养官吏的场所,教师是培养合格官吏的桥梁与纽带。明清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首先,对教师统一的聘任标准。要求教师对上“竭忠”老成,对监生要以身作则,对教事要严立课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怠惰失职,以致使监生有戾规矩者,举觉到官,定有责罚。明统治者认为祭酒、司业为“表率之职”,“务选天下学明行修望重,海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归,足以师表一代,名盖一时者”。其次,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和思想监督。根据教师对经书的掌握程度和讲解水平决定其职位的升降。国子监通过严格审查老师讲义,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控制。王夫之说: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和经筵者阅订,有痴句,则批驳令自改正。改已,复编呈之。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呈。
这种对教师的监督审核制度,在明代已成定制,到清代的顺治、乾隆年间更为严格。比如乾隆曾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说:“夫端学术,育贤才,厥惟师儒之功,正身心,修德业,以为国家用,诸生其可弗勉哉! ”
他要求教师“严督诸生”,“尽心训诲”,“身体力行”,“以身先之”。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明清太学,对监生的管理非常严格。为了训练和管理监生,单独设监丞一职,“纠察”师生言行,监丞对学生不仅有审判权,而且还有执行刑罚的权力。尤其是明代,对监生惩罚极严极重,刑罚种类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枭首示众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必跪而请授,否则送“绳愆厅记之”。这种严酷的监规,学生不仅要遵守,还要熟记勿忘,否则不是以“礼法”惩办,就是监禁绝食,“非背讫监规不得支馔。”明清国子监对学生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比如明代国子监规定,监生务必“恪守规矩,工农商贾皆可言之一切军民利病,惟生员不可建言。”清代的《卧碑文》对学生思想钳束尤严。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所谓“良吏”,以服务其专制政体。在悠悠二千年的岁月中,太学随我国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兴衰起伏。始于汉,历经隋唐,一直延续到明清的太学,最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寿终正寝,被新式学堂所取代。客观地讲,太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高等学府,它对人才的培养做出过积极贡献,而且也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尽管这些探索有精华,亦有糟粕,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对我们今天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育教学机制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度。为了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才,使之“能出入将相,安定社稷”,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对国子监的管理,总管监务的头领要由“当代学行卓异之名儒”充当,对生徒的资格、来源和名额都有严格的规定,从教学上,规定四书或五经为必读之书,还颁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考试升降制厦和放假制度等。
明清两朝的国子监,兼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职能于一体,是考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藏书与利用的主离对象。‘国子监的旅书机构.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南京称帝,是为明太祖。明太祖初定金陵时(1365年),改应天府为国子学,至洪武十五年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于是将北京国子监改为京师国子监,以归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因此,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所。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我国元、明、清三朝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以后又扩建,占地100多亩。其大门为三开间,上挂写有“集贤门”的竖匾,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上挂写有“太学”的竖匾,门内左为鼓亭,右为钟亭。二门内有一琉璃牌坊,阳面上刻“圜桥教泽”,阴面上刻“学海节观”,坊内左右为琉璃瓦重檐碑亭。再往里有一重要建筑——辟雍,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古代学堂,是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辟雍是一座正方型的殿宇,四角攒尖顶,重檐黄瓦,四面开门,外边有周廊环绕。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辟雍四周环以园池碧水,称为圜水,四座石桥通往辟雍四门,构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圆地方、传流教化之意。辟雍建成后,乾隆帝曾在此讲过《大学》、《孝经》,每次讲解一章,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圜水边听讲。这种仪式,一般在每年的二、八月举行。临雍盛典,道光、嘉庆帝还举行过,后来诸帝就逐渐淡忘了。
国子监也称作国学、国子学,“言学以国子名,所谓国之贵游子弟学焉”。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针对晋初太学生“既多猥杂”,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故于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称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重性质。明朝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一座在南京,一座在北京。南监建于1365年,本称国子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称国子监。它规模尤其盛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规制之备,人文之盛,自有成均,未之尝闻也。”北监于明永乐元年正式建立。清朝国子监沿袭明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清雍正后有所发展,经费增加,校舍扩充。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作了改革,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清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于是废弃了。
国子监总管监务的官员称祭酒。下设的教官名称和编制数量历代不同。
国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京官。京官中,官居从四品而掌印的,只有祭酒一人,而其工作却颇为清闲,额外收入十分有限。据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国子监》描述,每月逢一、六日,国子监祭酒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在门口喝一声短道,沏上一碗盖碗茶,到彝伦堂上坐上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