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材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结构:什么是社区和区域 社区和区域 是多样的 不同社区或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 的(认识社区和区域的重要工具——地图)
实施标准:1-1、1-2、1-3、2-1。
课程标准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 主要特点和功能。
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 社会信息。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选择合适的地图
巧用地图
认识地图
选择地图
使用地图
认识社区和区域的重要工具——地图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 合适的地图。
2、学习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 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以解决实际 问题。
小结
生 社区的特征 概念 位置 环境 功能 活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核心概念:中国 内容主题:中国自然与人文总体特征 逻辑顺序:中国的自然地理 中国的人
文地理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实施标准:2-4、2-7、1-1。
课标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 境的总体特征。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 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 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人 类 与
在 社
社区的差异 类型不同
规模不同
特色各异
环 境


里 社区之间的联系 区域

社区或区域之间的联系 系
(明线)
(暗线)
二、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4—5 课时)
课时的安排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结构,又要尊重教师的创新 性教学要求,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同时 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教学。
前言: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和祖国,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人生经历和追求(生活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享有的文明是不同区域人类的共同财富, 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共同积累,表现在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社会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一、教材分析
核心概念:社区
内容主题:对社区和区域的认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 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 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功能。
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体会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 的差异,认识到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建立尊重世界多样性 的价值观。 3、结合案例并联系当地实际,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不同肤色的人们
国家和地区
关心世界大家庭
世界 三大 人种
人种 分布 特点
国家和 地区概 念
经济发 展的差 异
国家或 地区之 间存在 联系
世界各 国应和 平共处
世界人文特征及差异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及分布。
2、学习难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人类的栖息地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世界 海陆分布
七大洲 的分布
四大洋 的分布
世界总体特征
海洋对人 类生产的 影响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 布位置。
2、学习难点: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初 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课
自然环境
地形多样
气象万千
风光迥异
山脉、平原、 高原、丘陵、 盆地
《历史与社会》七(上)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主要讲四个问题
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特点介绍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案例分析
一: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的整体框架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 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教 材结构。
册次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九年级)
我 们 传 承 的 文 明
我们生活的世界(七年级)
教材设计基本思路
生活是主题,包括人们生活的环境、生活中 面对的问题
时空是框架,即不同地域(空间)人们生活 和不同时代(时间)社会的发展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两个重要尺度
第一维度 空间(社区和区域)
第三维度 生活(生活的不同侧面)
第二块内容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历史(时间), 即第5单元。教材从“区域的故事”(第一课) 入手,由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转到区域的变化, 从前几个单元的空间概念过渡到时间概念。围 绕“变化”这一核心概念,教材介绍了社会生 活的变迁史,包括区域的变化(第一课)、身 边生活的变化(第二课)和人类社会的变化 (第三课);接着教材介绍了人类是如何知道 这些变化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第四课);最后,介绍了我们是“怎样感受 这些变化的”— 《探索身边的历史》(第五 课)。
主题
主要内容
我们生活的世界 对现实社会的基本认识
我们传承的文明
对现实社会的追根寻源
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对现实社会主要问题探索
主题
我们生活的 我们传承的 我们面对的
世界
文明
机遇和挑战
逻辑
社会是怎么 社会为什么 社会应该是
样的
是这样的 怎样的
内容与方法 是什么(要 为什么(史 怎么办(问 素的整合) 实的整合) 题的整合)
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


人们生活的历史



结构分析
第一块内容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地理环境(空 间),即1—4单元。教材从社区这个小“家”扩 展到地球这个大“家”。先从“我的家在那里” 讲起,逐步把生活区域扩大到“社区”、“区域” (第1单元),进而扩大到全“中国” (第3单 元),乃至“世界”(第2单元),以了解各地 自然、人文环境特征。第4单元是对前面内容的 综合和深化,在地域上,它不分中外,把世界不 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特色加以综合;在内容 上,它进行了细化,把平原、山区、水乡、草原、 旱地、城市生活进行深入介绍。
第二课
山川秀美
多样的地形
季风的影响
母亲河
地形对 人们的 影响
我国 地形 多样
多种多 样的气 候
季风气 候影响 显著
ຫໍສະໝຸດ Baidu黄 河
长 江
中国的自然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不同地形区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我国地势的特点。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 的影响。黄河、长江的治理与开发。
2、学习难点:山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季风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关系。黄河、长江 的主要问题。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我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认识我国 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2、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我国国情 优势与劣势并存,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通过典型案例,比较分析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体会交 流与互补的重要性,尝试分析当地与外地交流的事例,增 强促进地区发展的责任感。
综合探究三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观察地球仪
使用地球仪
认识经纬网
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认识世界的工具——地球仪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经纬线概念、特点、经纬度 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2、 学习难点:东西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 确定位置。
小结
(自然)大洲大洋→地形气候→自然景观
人 类
总体特 征
(人文)人种→国家和地区→生产和生活
图文结合,加强直 观性
淡化某些概 念的学科规 范(案例、 情境)
三:教材结构分析
生活的社区里
个人生活的环境

人类共同的生活的世界
人类生活的环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中国人生活的环境

我的
们 生
时 空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 人们生活的历史
社 会 是 什


世 界
社 会 生
第二维度 时间(历史线索)
二:教材特点
1、走入社会、贴近生活是新教材显著特征之一 2、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3、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教材的重要特色 4、新教材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合作与主动探究
语言生动、 有趣,生活 化(课题的 表述)
“活动”成为课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探究”的设 计
呈现方式的 改变
单元结构分析 生活在社区
我的家在哪里 多种多样的社区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从社区看我 在社区中生活 认识不同的 往来在区域之间

社区
地图
社区
社区分类、 规模、特色
区域
地图的分类、选择应用
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从社区看我家
在社区中生活
社区 的概念
社区 的位置
社区 的环境
社区 的功能
社区的特征
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知道地球仪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利用地球仪确定一个 地点的地理位置。 5、初步学会收集信息和资料,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结构分析
人 类 生 — 是怎么样的 活
《大洲和大洋》 《自然环境》 《世界大家庭》

世 界
— 怎么认识 (认识工具)——《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 图, 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功能。 2、学习难点:认识社区的工具——地图。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识别不同的社区
往来在区域之间
类型
规模
特色
不同
不同
各异
社区的差异
区域 的概念
社区或 区域之间 的联系
社区或区域之间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社区的类型及差异。 2、教学难点:社区间的相互联系。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 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1—6 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 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学会识别地图三要素,并能利用 平面图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
2、感受自己所在的社区生活,体会社区的特点和功能 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在生活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社区,能够识别不同类型 的社区,体会社区或区域之间的差异。 4、理解区域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并能为加强区域合作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5、具备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的能力,能够从地图 上获取信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
一 方
秦岭-淮河 分南北

自然条件 的差异
生产、生活 方式的差异
交 流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 生产、生活


有差异
的差异
方式的差异

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 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我国东、西部 地区的了解和关注。 2、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 探究能力。体会地区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课
2 课时
第二课
1-2 课时
综合探究一 1 课时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核心概念:世界 内容主题:世界自然与人文总体特征。 逻辑结构:世界的自然地理 世界的人
文地理 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实施标准:2-6、2-7、1-1。
课程标准
2-6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 总体特征。
世界各 地气候 差异
气候对 人们的 影响
自然景 观的地 区差异
人们生活在 多样的自然 环境中
世界自然特征及差异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五种地形的特点,各种气候 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世界各地气候与自然景 观的差异。
2、学习难点:高原与平原的区别,根据材 料判断气候类型。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的关系。
4、初步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5、感受祖国的美丽河山、民族风情、地区特色,形成热爱 祖国的高尚情感。
教材结构分析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辽阔的疆域
行政区划 众多的人口 多民族的国家
国士 面积
国土位 省级行 省级行
置及评 政区的 政区的

名称 位置
人口 数量
人口 分布
56个民 族的分 布
中国的人文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1)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
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 (2).一级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3).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 (4).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及民族分布特点。
2、学习难点: (1).省级行政区在图上的落实
(2).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的特点。

走进社会 社会生活的规则
个人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生活与社会的规范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个人身边的经济生活

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个人的文化生活
总体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
生活在社区里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个人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环境


中国人生活的环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 同 生 活
(自然)地形多样→气象万千→风光迥异
区域差异
(人文) 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人 类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世 界 相互联系 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联系→应和平共处
的 关 系
(明线)
(暗线)
二、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6—7 课时)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综合探究二
1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2 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