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视角看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种视角看历史
——以《王安石变法》为例
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沈为慧
【背景分析】
“王安石变法”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一模块的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般情况下,本课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可以这样设定:(1)能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认识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能写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变法令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我们认为,与历史必修课教学相比,历史选修课教学的探究色彩应该更浓厚一些。在“王安石变法”的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来自不同视角的资料作为教学史料,使得学生掌握变法的基本情况,才能将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落在实处。
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学术界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前提。备课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整理有价值的资料史料,为教学所用。有关研究表明,近千年来,国内学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变化很大:南宋到晚清,基本全盘否定;受梁启超的影响,肯定式的评价在20世纪前半叶成为主流;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安石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成为讨论的中心话题;改革开放以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争属于政策性分歧。
基于此考虑,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过程设计】
细节: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108年后的一天,不到二十岁的太子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神宗即位的第三天,三司使奏报:自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史料1
当时的基本财政状况如下:
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
6300-6800
军费约4800万缗
官俸约1200万缗
皇室约720万缗
祭祀约325万缗
岁币75万两绢——摘编自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等
问题1: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怎样?
预设答案:入不敷出。
【史料运用解析】
从财政上讲,宋政权几近垮台。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简单处理数据的能力。
细节:血气方刚的宋神宗求治心切,他立即咨询前宰相富弼,富弼说:“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紧接着他召见谏官司马光,司马光说:国库之所以不够用,是由于花钱太过奢侈,朝廷赏赐不知节制,宗室数量太大,官员过多,军队素质不够精良。两人的观点都没有使宋神宗满意,于是他想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此后在地方任职长达35年。期间他给宋仁宗上过一封万言书,系统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没被采纳。赵顼在十岁时就听说过万言书,其中“变风俗,立法度”的主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位之初宋神宗就召王安石进京,几个月后王安石就任翰林学士。与此同时,皇帝把司马光迁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
【史料运用解析】
列宁盛赞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于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把熙宁年间的这场革命称为“王安石变法”。在这场改革中,王安石固然很重要,但没有神宗的坚持支持和断然发动,他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因此不少人称之为“熙宁变法”。
细节:不久,河北发大水,司马光向神宗建议:改变赏赐群臣的旧例,节省财物以救灾荒。几天后,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讨论赏赐问题,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论。
史料2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问题2: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宋神宗持何态度?
预设答案: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史料运用解析】
在教科书中,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守旧派”、“顽固势力”。其实,二人对当时的财政危机都忧心重重,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观点却有所不同。宋神宗模棱两可的态度耐人寻味,而这种态度在用人方面也有所体现。
细节:1069年农历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而此前一天,又任命了反对“大变法度”的富弼任宰相。二十多天后,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由王安石与管军事的知枢密使陈升之共同主持,筹划与制定新的法规。宋神宗还任命了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苏辙负责条例司文件的起草工作。
准备工作就绪后,1069年农历七月,第一项变法措施出台了。
【史料运用解析】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在复杂的人事环境下开始的。教学中可根据生情灵活处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宋神宗进行这样的人事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是幼稚的反映,还是智慧的表现?是为了防止措施的失当,还是防止王安石权力过大?
细节: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150万人口。除士农工商外,还有数量巨大的皇室成员、各级官僚和驻军,是一个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为了满足东京的需要,宋初设置东南六路发运司,每年按规定数目向京城供应各种物资。各地转运使既不了解京城所需与储备情况,也不管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规定数量采购。产量降低时采购数量也不减,富商大贾则趁机操纵物价,牟取暴利;消费数量减少时,大量物资积压京城,为防止霉烂变质不得不半价出售,造成巨大浪费。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制定了均输法。
史料3
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问题3:与以前的“发运”相比,均输法有哪些调整?这些调整有何益处?
预设答案:根据各地的产量以及京城的需求量决定采购量,采购时考虑商品的价格和运输的高低,并出售多余的商品。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不法商人。
【史料运用解析】
史料3使学生了解王安石均输法的主要内容、实施的主要目的。
细节:苏辙等人指出,政府采购,不是品牌不要,没有回扣不买,价格过高,腐败丛生。政府垄断商业,侵夺商人之利,商业受到影响,使商业税减少。
细节:每逢青黄不接或遇天灾人祸时,较富裕的上等户靠积蓄度日,而贫困的下等户往往被迫借高利贷以度难关,而一旦无力偿还,就可能失去土地。为此出台了青苗法。青苗法规定:用国库储存的钱谷作为本钱,在夏秋之时放贷给农民,依户等高低贷与数额不同的钱;以青苗作抵押,待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随两税交纳,并加还利息钱。
史料4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