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锦上添花
前段时间,在市优质课展示中,有两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拓展了一些资料,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反响很好。
【案例一】《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园子呢?
生:这个园子是无拘无束的,作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园子,记录着作者童年时的欢声笑语。
生:我认为这个园子是一个幸福的园子,我能感受到祖父对作者的宽容和疼爱。
师:说得真好。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幸福,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对她很冷淡,后妈对她疾言厉色。只有祖父是她最亲爱的人。(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
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萧红《呼兰河传》
师:尽管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了,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祖父和园子依然是她心头最深沉的眷恋、最温暖的回忆……
【案例二】《江雪》教学片段:
师:在这大雪纷飞的时候,看到老人家独自一人在这寒气逼人的江面上钓鱼,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他为什么要来钓鱼?
生:难道他不怕冷吗?
生:江面冰封,是不可能钓到鱼的,他为什么这么固执呢?
师:是呀,老师也和大家一样疑惑。或许看了这个资料,我们能明白些什么。(播放音乐,出示幻灯片)
柳宗元改革失败后被贬至人烟稀少的永州。他的妻儿、亲戚、朋友都不在他的身边,特别是好友刘禹锡也因此遭受牵连,被贬至更艰苦的地方。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把他丑化成“怪民”,人身攻击不断。在永州生活困难,第二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病故。
就在母亲去世这年的冬天,永州大雪纷飞,柳宗元伫立在江边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江雪》。
师:再读读这首诗,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吗?
生:我感到柳宗元很孤独。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是多么无助呀!
生:他都已经发配到这荒凉的地方了,那些人还无休止地攻击
他,他一定感到很愤怒。
生:连他相依为命的母亲都离他而去,他的遭遇很凄凉。
师:这首诗正是柳宗元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
师:柳宗元是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再读读这段资料,你对诗人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出示幻灯片)
柳宗元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虽然他的改革很快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的恶势力,利国利民,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被贬之后,柳宗元并没有动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表示要回京城,为国家、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宗元有着不屈的性格,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生:我认为柳宗元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再大的困难都能顶住,这点风雪算得了什么?
生:我被柳宗元那份执著的信念深深感动。他忧国忧民,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他的理想。
师:这个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反映了诗人在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一首诗,这样的一幅画,这样的一个人,相信一定会永远留在你脑海中。
两节课上得都很精彩。老师声情并茂,感情投入,学生若有所
感,学有所得。《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文字,基本能领悟到萧红童年时和祖父在一起的无忧无虑;通过对萧红的资料补充,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萧红,感悟她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了,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是一篇童趣十足的课文,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就像文中萧红描述的那样,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课堂上学生笑声不断,气氛活跃,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深受感染,心情十分愉悦。后来,执教者出示了萧红的不幸童年等资料,学生的笑容没有了,课堂气氛凝重了。尽管课文情感得到了升华,但学生那份感同身受的快乐体验却没有了。我不禁疑惑:这堂课我们需要了解萧红吗?了解萧红的目的又何在?
《江雪》一课中,体会柳宗元的寂寥孤独是重点,感受他的不屈和坚强是难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是因为它倾诉的绝不仅限于抱怨和孤独,更多的表达出作者一种特立独行的心境,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执教者通过资料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柳宗元的人生历程,体会出他的不屈与坚强,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这两堂课都引入了资料,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可见资料拓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老师如何恰当地引入,使其发挥画龙点睛的效应。
一、资料拓展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着
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他们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资料引入则十分重要。正如《江雪》一课,学生阅读后可以透过字面意思读出柳宗元的孤独,但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是疑惑?是钦佩?诗文的“留白”,让学生读起来总是一知半解,有着迫切的求知欲。“为什么要来钓鱼?”“为什么这么固执?”这是学生的质疑,也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执教者因势利导,巧妙地通过资料拓展来填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达到了与作者的共鸣。
然而,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学生有感于萧红童年时的快乐,并在阅读中享受着这份快乐。学生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贴近他们的生活。作为教师,就应该珍视并尊重学生这份体验。固然,引入萧红的资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萧红,更有利于感受她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但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是老师把自己成人式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这样的资料引入就值得商榷。
二、资料拓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教师在拓展资料时要遵循“因学选材”的原则,通过资料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品味课文。资料引入要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该文节选于《呼兰河传》。从小说《呼兰河传》通篇来看,萧红是在怀念自己的童年,但孤立地来看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应落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上。正如该课课后习题中提到的一样:“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