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襄阳市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五中高一年级 4 月份语文月考测试题

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2020 年4 月18 日 7:30—10:00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 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

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

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B.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C.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D.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D.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大众居民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近年来,不断有经济学家通过城市夜间灯光的变化作为衡量国家、城市是否繁荣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夜间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 点到次日凌晨6 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

夜间经济的概念针对的是现代城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多时间、空间来释放压力。白天忙于工作,使许多人把购物和休闲时间转移到晚上,夜间维度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也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对城市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如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经济收入等。

(摘自腾讯网 2019 年 2 月《崛起的夜间经济》)

材料二:

‚夜经济‛,消费的是金钱,也是时间。从三四十年前的伦敦、巴黎到纽约、东京,到今天的北上广深,‚夜经济‛是经济社会繁荣的产物,是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加的结果。依托现代劳动休息制度,‚夜经济‛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夜生活,从欧美日到中国,都不是对工作不闻不问、对休息不管不顾。各国‚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当生产线取代手工作坊,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人们就有更多闲暇时间。

20 世纪 70 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相关性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倒逼劳动效率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闲暇时间持续增加。2019 年,我国法定节假日 115 天,占全年时间的 31%,一年之中,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可以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拉动‚夜经济‛。这是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同的工作生活表,既扩大了假日经济的广度,也推动了假日生活的深度。向时间深度要潜力,鼓励夜生活、拓展夜文化、发展‚夜经济‛,是合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摘自 2019 年 8 月新华时评《‚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材料三:

材料四:

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者发现,全国夜间经济消费东西差异明显,北京与东南沿海最活跃。这对于忙着引才的各地,或许也构成启示:既然年轻人喜欢夜经济,那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的休闲环境,也能成为一种‚软实力‛。当然,点亮城市的灯光,更要做强夜经济的产业基础,这是因为,夜经济的繁荣说到底是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

夜经济,也需要城市治理升级。比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刻与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夜间出行。不论是消费者,还是餐饮、休闲领域的服务人员,都仰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