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
摘要:全面推进河长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举措,加强河湖治理保护,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河长制需要构建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监管有力的长效保护机制,?@一机制需要公众的广泛积极参与,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对于推进河长制各项方针的落实和顺利
实施意义重大,那么当下民众对河长制了解多少?参与状况如何呢?以及未来如何提高民众的参与率?本文对此进行
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河长制;公众;参与;措施;思考
一、河长制的由来及概述
河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制度。“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六大方面。
“河长制”由江苏省无锡市首创。它是在太湖蓝藻暴发后,无锡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的举措,所针对的是无锡市
水污染严重、河道长时间没有清淤整治、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
重要参考。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人数近27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0人;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县级河长办全部设立,17个省份成立了河湖管理处、河长制工作处等专门机构,保证了河长制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中央明确要求建立的6项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出台任务要求的90%,其中有22个省份6项制度全部出台,为河长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公众参与河长制的重要性
一是准确反映公众对于河湖生态环境的美好诉求,河湖状况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公众既是河湖问题的生产者也是受益者,相对于政府官员,公众对于周边河湖更了解并能敏感的感知河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改善河湖环境的愿望更强烈。
二是调动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河长制作为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除了各地区河长充分发挥作用还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三是提高河长制各项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高效性,减少权力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是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交流,形成官民共治水的和谐局面。
三、公众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参与率低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
1.河长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于此项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信息不完全性”造成公众的盲知。
2.政府相关奖惩制度不健全,公众无心参与,积极性不高。
3.政府关于河长制的政策实施透明公开度不高,水质资料缺乏公开与共享,公众无法获悉相关数据,因此无法准确提出可行意见及对应的监督。
(二)公众层面
1.自身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政府缺乏信任感,对政治参与缺乏热情。
2.公众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担忧参与风险,害怕举报监督行为会遭报复,宁愿视而不见,不愿主动参与。
3.公众认为河长制实施专业性强,自已缺乏相应知识,不敢轻易尝试。
四、相关解决措施及思考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河长制政策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献给广大公众,例如拍摄相关公益片、举行知识竞赛、宣讲会、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政策运行的环节与程序。通过政府的网络平台积极回应公众的要求与呼声,并及时解答公众的疑惑,为民服务,引导公众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治水过程,对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
2.拓宽公众参与水治理的渠道
引导公众全过程、多方位参与河长制,包括决策、管护、监督、宣传等多方面。
(1)在河长制推行的各项措施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公众
的意见与建议,将公众的诉求作为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公众有效对话机制,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得到公众支持,位后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减少阻力。
(2)河长制运行过程中,引进治理资金,吸引相关企业投资,由个人或集体承包负责某一地域的河湖生态治理修护。或者由政府出资,公众负责具体执行。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公众形成自觉节水护水意识,从自身做起,改变乱倒垃圾、乱投污水的不良行为,通过开展无偿清理河湖周边环境、巡查河湖状况等传播绿色理念,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
(4)政府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对公众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技术指导,提高公众关于水资源治理的专业化水平,拓宽公众参与的领域,提高水治理的效率。
(5)通过投诉监督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举报涉水违法行为;利用新闻媒介、舆论监督曝光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跟踪报道;通过法律渠道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污染河流的不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对于治水过程中官员的不作为以及失职渎职行为要向上一级反映。(6)完善教育工作机制,将节水护水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育内容中,引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