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其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其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由于其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有人开始提出质疑:“任务驱动是不是万能钥匙?”我们不应忽略其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仅从目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现象进行解析。
任务过大、过小或太繁、太简
【现象】案例:写西湖游记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下载相关信息,并完成一份西湖游记。
师:你知道,电脑可以有哪些用处?
生:打字,放电影,玩游戏,搜索信息。。。。。。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主题,你会搜索吗?
生:会。
师:说说是怎样搜索的?
生:略
师:请大家上网搜索有关“西湖”的信息,并完成一份讲稿来介绍西湖。看谁的介绍不但详细而且画面漂亮。
【反思】这样的任务合适吗
这个教学引入是自然的,教学理念也是开放的,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任务有点过大。整节课只有一个任务,而学生在探究和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没有对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层或剖解,只是一味地在教室里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当下课钤声响时,往往会出现许多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有的即使是完成了任务,质量也不高,教师更是匆匆点评了事。
【对策】任务要注意重点和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有的知识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如在案例中,教师可以把任务进行细化,你对西湖的哪方面比较感兴趣(西湖的历史、西湖文化、西湖的风景等等)?,学生再从中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学习。
任务目标过于片面
【现象】案例:整齐的教学楼
师:(出示上图范品)你能说说画这幅作品用到了哪些工具吗?
生:直线,矩形,填充,椭圆。
师:在绘画时,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要注意些什么?
生:因为窗户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复制;要注意大小;要注意高低;相连的地方一定要碰牢,不然会漏的。
师:大家讲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开始动手操作!
【反思】技术教学是我们的唯一目标吗
该任务在实践前,教师想得十分周到,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从中体会可以运用哪些工具进行创作,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在创作过程应该注意的地方。但该教师在给出任务的过程中只重视了技能目标的落实和达成,而忽略了其本身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
【对策】任务驱动要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上述教学为例,通过寻找校园的风貌,将校园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合到信息技术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建设家乡的观念。如果该教师能问一问学生:这幅作品美丽吗?它美在那里?我们的校园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等问题那就更好了。任务评价过于单一
【现象】案例:会变的图片
教师要求学生用改变大小、翻转、拉伸和扭曲等动作来对图片进行处理。通过学习,进入学生展示间段。
师:说说你的图片是片样处理的?
生:用了翻转,用了拉伸,用了改变大小和扭曲。
师:这些方法大家都学会了吗?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请大家课外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完成。
【现象】案例:用Word编一份小报
教师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份简单的学习队报。由于时间比较紧,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
师: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
生:一个搜索资料、一个文字输入、二个排版;一个小组长全面负责,一个设计版面、一个汉字输入;一个排版左版,一个排版右版,一个排版中间。
师:请大家按照小组内的分工进行操作排版。
【反思】分工就是合作了吗
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目前突出的合作就是假合作。条件好的学校能达到人手一机的,要么大家都单干,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两人一机,所谓的合作就是两人轮流上机。还有的教师索性叫几个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干部充当“救世主”,帮助其它小组或成员来完成任务。这样长期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躲在“救世主”的背后,养成依靠思想,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作更深入的探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对策】合作要和谐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评价具体的分工,更要监督其操作和实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产生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
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任务缺少真实
【现象】案例:使你的文章漂亮起来
通过对古诗的来学习文字的一般修饰,任务设计如下:
望庐山瀑布(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左对齐,宋体四号字,黄色)
遥看瀑布挂前川。(右对齐,楷体小四号字,红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两端对齐,宋体三号字,加下划线)
疑是银河落九天。(居中,斜体加粗,仿宋五号字)
【反思】这样的任务有实际意义吗
任务完成后,整个版面杂乱无章,这违背了排版的基本规则,不符合实际。学生只学会了操作,却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对策】任务设计要联系学生
任务有其本质的规律性,它来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事世界,反映了与学生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生所学习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使学生与任务的交互就是学生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产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在教学时,即使课堂中的操作,学生原先已有所掌握,但在讲解时教师最好还是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梳理。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都能专心致志且有所获益。
上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教育理念上存在的误区。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的事物,把学习当作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教师自上而下地充满了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刚处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的流水线上,显然这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