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汇总
(一)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2.旅游文化: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3.民族性格: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4.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5.旅游者文化人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异国他乡的异质文化品格后形成的一种扩展而多元整合的旅游性格特征。
6.文化眼镜:就是指文化模式的顽固性跟劣根性。
7.文化层:文化的历史层面,它好似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梯。
8.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丛体,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
9.文化圈:一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那么他就叫做文化圈(文化圈强调的是文化地带和区域)。
10.旅游消费:人们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借助旅游媒体服务创造的外部条件,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以经济现象为主的各种消费现象和消费关系的总合。
11.旅游消费文化: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2.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为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13.跨文化:参与者依据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了解陌生新异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
14.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交往过程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15.一般优势法则:即是指弱势文化势必被强势文化所涵化,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般普遍规律。
16.文化震惊:指某人进入一种新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情感落差或创伤性经历。
17.城市空间: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城市内部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等组合而成的所有空间;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各种界面所围合成的、为居民户外生活服务的各种公共空间。
(二)简答题
1.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A.旅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滥觞:夏商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孕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形成:秦汉恢宏大度的旅游文化
B.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C.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
隋朝,隋炀帝曾三次从洛阳出发到江都考察
D.旅游文化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旅游文化
E.旅游文化的转型:近现代时期的旅游文化
∙工业革命使全世界交通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行路-旅行-旅游的转变
∙旅行业的发展、饭店的发展、旅游杂志的创办、相关娱乐设施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旅游文化的爱国救国情愫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文化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媒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3.休闲、游憩与旅游?
旅游是人们在异地进行短暂访问等活动形式的总称,异地性、短暂性是基本特征;
游憩是人们以放松、愉悦、健身等恢复身心健康为本质特征的户外活动;
休闲是指人类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由选择的活动方式;
∙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平静的状态;
∙休闲时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
∙休闲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和对生活的享受;
1899年,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索思坦.凡勃伦写成《有闲阶级论》标志休闲学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西方休闲研究或休闲学传入我国。
4.旅游文化学的特点?
延续性、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实用性、创造性
5.人是文化的产物?
a.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同步如果人能够适应环境;
b.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创造的第一变量(文化创造不是来自人的主观
人类开始的时候都是选择最优厚的自然环境作为生存的条件);
c.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民族性格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任何一个民族,其修养生息的地理环境都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是构成该民族意识和精神的温床。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民族性格是历史的产物。
民族性格作为社会心理变化发展的主观条件,对社会心理起着深层背景作用、中介作用和整合作用。
6.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旅游者是旅游业发生、发展的关键;
其次,旅游者是旅游服务对象,旅游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者的问题;
最后,旅游者是旅游业的衣食父母,旅游业通过所拥有的接待设施和所提供的服务,从旅游者那里获取经济利益;
7.旅游主体文化特征?
时代性;民族性;扩散性;规范性(一般性行为规范、入乡随俗);
8.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及其特点?
内容: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接待地文化
特点: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知识含量高、具有美学价值、范围渐增
9.旅游目的地生态文化系统?
a.村落文化(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村落文化)
起源:
农业从畜牧业当中分离出来,走向定居
人们选择定居的因素:
宜于农耕的土地;自然环境条件如水、能源、地形、气候等;环境产生的人类精神作用
村落聚居地的一般特征:
规模大小不一—这人口数量和密度,开发历史的长短、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经济发达程度有关
大多数功能简单,主要是居住
分布分散——数量庞大而规模小的村落,分散分布在各地
形态与环境密切相关——沿河沿路成线形,在平原内陆地区多成块状
b.市镇文化
人类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当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c.城市文化
在乡村、市镇和城市三种聚居地中,人口最集中、文化创造最丰富、积累最雄厚的是城市;信息最密集,功能最齐全的也是城市。
一个城市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众多人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居住、消费三个要素。
10.城市形象评价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城市形象构建的核心
➢自然环境为基础
➢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
➢生态景观使城市富有勃勃生机
∙流畅通达的交通环境是大城市的重点形象建设
建设性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错误的的修缮方式
∙其次,在建筑中有些地方将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无情地拆除,而又随心所欲的大盖假古董
∙再次,对环境的破坏
11.城市的个性与文化特色?
∙北京:千年文明古都
∙香港:商业文化中的都市
∙巴黎:奢华的城市文化
∙纽约:无所不包的城市文化
∙维也纳:世界音乐之乡
特色民族民居:游牧民族的蒙古包、西北山地的碉楼、西南山区的石板房石头寨、客家人的世界遗产土楼、西南林区的杆栏式建筑;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是中国民居中最基本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居民建筑的代表。
12.感悟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
∙内外特征的把握——城市个性是城市的生命表现和城市形象的灵魂
∙城市延续的历史文脉
∙地域与民族特色的追踪
13.旅游消费文化的特征?
∙精神需求特征
∙动态地域特征
∙变异特征
∙时代性特征
14.旅游动机需要满足的形式?
∙探新求异:探新、求异、猎奇
∙谋求知识和发展
∙逃避紧张现实
∙审美
∙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
15.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理解异质文化——通过旅游接触、观赏及参与当地人的民俗活动中去,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培养适应能力——在旅游中学会旅游,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培养对跨文化交流的理性思考——从旅游间接的长远的社会效应看,旅游的跨文化交流有积累对异质文化交流的感性认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理性思考作用。
16.什么是文化扩散?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扩散现象?
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转移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的特征。
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的起源地域;旅游事实本身就是文化扩散的过程,当今的世界文化分布以及未来的世界文化分布的现实,正是包括旅游在内的世界跨文化交流、交往的结果。
(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17.文化漂移、文化涵化与一般优势法则?
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对主人社会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意识行为的改变,一种是表现行为的改变。
如果主人社会的文化改变只是体现在表现行为上而没有意识行为的改变,那么这是一种文化漂移现象,如果表现行为和意识行为两者都有改变,则是一种文化涵化现象。
(决定文化涵化快慢的因素)
18.什么是旅游流,以及它的分布特点?
旅游流即游客流,是指数量较大的游客群体为了旅游,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现象。
旅游流可通过旅游活动的流量和流向来衡量。
旅游活动的流量指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同一目的地的流动方向。
特点:
区内旅游流>区外旅游,区外旅游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主要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综合性旅游渐成规律;
旅游流向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特色显著区;
流向大城市;
19.什么是文化整合,它与文化扩散、文化涵化和文化震惊的关系?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交往过程中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化就是整合。
跨文化交流中,只有文化的整合才能有文化的扩散。
文化涵化的对立面是文化的震惊、文化冲击,两种异质文化相接触发生冲突也就不能整合,一种文化不能得到扩散,那就是封闭和稳固化。
文化整合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融合与整合表现在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友好和互助上;
旅游文化的整合表现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在东道国的移植和扎根;
旅游文化的整合最主要的是不同文化集团和社会背景的人们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合;
20.文化震惊后产生的障碍?
一是希望并努力适应陌生文化环境时所产生的紧张感;
二是失去原本熟悉的环境和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产生出的失落感;
三是面对新环境里的繁荣与安详会产生出一种自卑感;
四是个人长期以来建立的信念、价值观发生混乱;
五是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力不从心,从而产生无能感、沮丧感;
21.影响文化扩散的因素?
文化的互补性;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人为阻滞因素;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22.先秦时期旅游文化的载体?
宗教类: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23. 清元明时期旅游发展的特点?
国际旅游交往活动的出现;旅游活动逐步趋于现代化;旅游活动整体下移,逐步趋大众化24.构成文化身份的成分?
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语言;家庭体制;生活方式;精神世界
25.徽州的村落形态?
防御型村落——田园型村落——寄生型村落
26.文化震惊产生的原因?
新和陌生与旅游同在,它是文化震惊产生的直接根源;
文化社会的差异性;
(三)论述题
1.你认为中华大地上大致可以划分哪些文化区域?能否简单的说出每个区域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
大致可以分为: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等。
∙齐鲁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一般来说,齐鲁文化具有粗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
∙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三秦文化: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三晋文化:三晋之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特别是地处平原,四通八达,因此区域文化的特点不如其他地区明显。
∙湘楚文化:湘楚地区包括今天两湖、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
在上古的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的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的支流,共同构成了楚文化。
由于这里以丘陵和江湖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民族文化源流的丰富,使楚文化极具特色,比如文学艺术神奇浪漫、民间生活崇巫尚鬼等。
∙吴越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辐射到陕南、鄂西和云贵部分地区,由川东的巴文化和川西的蜀文化共同构成。
由于这里与中原地区存在自然阻隔,有助于强化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传统。
巴蜀文化的风格以热烈、诙谐、高亢为特征。
四川和重庆虽
同属于巴蜀文化,也因为地理不同而有差异。
∙岭南文化,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部分区域性文化。
岭南文化带有浓厚的域外色彩,家庭组织和区域性组织较发达,具华洋混合的新文化风格。
∙东北文化在辽、金、元、清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2.中西方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
∙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差异
中国游客偏重于社会知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发展较为成熟的景区;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易受他人影响。
西方游客喜欢独特、新奇,喜欢自身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展示的旅游项目,喜欢接触原始古朴、异质文化。
∙在旅游方式选择上的差异
中国游客在远程和出国游过程当中多选择组团的形式,近程游多选择全家出游,或亲友出游,较少个人旅游。
西方游客比较自我,单独出游方式比较普遍,喜欢“基本结构(订房、机票)+自然选择”。
∙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差异
中国游客:节俭、轻劳务性消费、重娱乐轻发展;
西方游客:重劳务、在交通食宿方面开支较多,求知、考察、探险、健身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多。
∙具体旅游消费习俗的差异
中国人不喜欢“4”,喜欢“6”、“8”;西方人不喜欢“13”等等。
∙旅游审美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静,“观静”成为了中国的审美活动和范围;
西方人崇尚动,他们的性格喜欢考察美、感受美,西方的旅游审美往往溢于言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美和现实美。
3.决定文化涵化快慢的因素?
A.跨文化人际交流的能力
首先,进行交流所必需的能力和知识
其次,具备以多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考信息的能力
再次,对目的地文化感情观念思考信息的能力
最后,行为能力,即按新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感情开展活动的能力
B.介入目的地交流网络的密切程度
一是旅游者与本地人联系的密切程度
二是旅游者参加所在社会的公众交流与介入大众传播的程度切程度
C.到异质文化中旅游者与自己的家乡文化并没有完全被隔绝,而是继续与家乡文化的社会交流
一种是旅游者与自己同胞的联系,另一种是介入家乡人的生活区域和大众文化传播媒介D.目的地东道主的社会文化态度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愿意接收和容纳异质文化的旅游者,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却不予容纳,持排斥、隔离或保持距离的态度
E.跨文化的距离或简称为文化距离变量
文化距离既是文化扩散中的人为因素,又是影响文化涵化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4.北京城市的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国军北伐至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今)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反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