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
李延保
近两年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关键和历史节点,在这个节点许多学校结合“十三五”建设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规划,重新审视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战略目标定位。
具体来看,“985工程”学校基本以“双一流”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211工程”学校和省部共建类学校多数以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一些有实力的省属本科院校或单科、多科性大学也都以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努力目标。
这些高校在学科建设考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涉及到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一些问题就比较纠结,有一些提法也是值得商榷和研究的。例如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科研与实践,实现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如何处理好建设研究型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大学基本属于教学型大学,对研究型大学的提法源自于90年代初开始的“211工程”,“985工程”又推动了一批学校在新世纪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到这两年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实,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一般意义下不是相互包含的。高水平大学是“同质”大学比较中被公认的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学校,而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内部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特征决定的。比如西南联大就是当时中国的高水平大学,但是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它并不是一个研究型大学。我们今天中国许多“985”学校应该是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这样一个比较范畴里,并不一定是高平大学。
只有在各个城市都有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的高水平教育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新一轮学科和人才竞争在高校界激烈展开,为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和提高学科学术竞争力各校都在加大政策支持。高校界拼命用高价去挖人,这样就能够建设高水平大学吗?在这种情况下,校内教学和科研矛盾再一次突显,在审核评估当中,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教授给本科生的授课率下降。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洪堡精神”是西方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的分水岭,也确立了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两大功能。“洪堡”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自由的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学生应当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中得到学习,洪堡大学的理念推动了大学功能的转型,所以柏林大学也更名为洪堡大学。当今世界各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特性。所以不应该否定学校强化对教师科研的要求,因为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性,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大学的本职是培养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人才培养上,教学和科研目标一致,应当是相互融通的。即便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不断在研究教学和教研科研目标的一致。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当中,必须处理好研究和教学的关系,要从理念、制度、举措上来推进学科专业和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大学的学术水平是由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来代表的,但大学的品牌是由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影响力而取得。大学的任何发展规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应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
我们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当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整合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两个重要抓手,它们的结合点之一,恰恰就是当前高校正在推进的研究型教学或者探究型教学。目前高校的研究型教学更多是一线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的改进,
教师通过研究型教学启迪学生思考、讨论,但是真正研究型教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科研或者参与实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始就要关注研究型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真正的科研和实践,这才体现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现在很多学校正在把办学优势、学术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其中很重要就是把学科平台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学校推进学科专业改造整合,既是学科发展的需求,也是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结合点
当前学科建设发展有两个关键词:学科交叉、系统创新;科学研究的关键词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是学科交叉、跨界培养。所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现代大学发展至今,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科研综合体系之间相互协调性成为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跨越的难题。今年年初哈佛大学也花了很大的力气研究这个问题,最后也提出了九项改革的目标。在新一轮的高校审核评估反馈中,几乎每一所审核评估的学校都有学科专业的面很广,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学科交叉融合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新一轮的学科调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重视让高水平教师和学术科研基地参与到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并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保障体制,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中国的本科教育基本上是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多年来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等各类人才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总体上来讲改革的成效并不乐观。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评价依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局面列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从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上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大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是作为学校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定位,它的内涵还需要仔细斟酌。一方面对大学教育来讲,义不容辞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潜质。另一方面,作为培养类似“创新型”人才的说法缺乏具体评价、衡量标准,“拔尖”人才更是其中的极少数,不适合作为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和创造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综合素质释放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也有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其中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是知识基础,创新力、表达能力是文化基础,科学实践方法和实践能力是方法理论的基础,大学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积蓄这些潜质,并且内化为基本素养。
哈佛大学原校长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学校的主要努力就是使他们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因此营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单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不够,必须从大学文化的培育出手。在思维方式上要把中华文化的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和西方文化讲求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培养方法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找出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瓶颈问题,力求改革有所突破。首先有三个短板问题,一是教学中老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三是大学文化、科学精神的养成。这三个问题可以建立倒逼机制,在教学管理上改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靠谱评价制度,把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成长作为考核的主要因素,把开放性命题开放性讨论纳入教师教的范畴。在师生互动当中,让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对学生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教书育人也进入一个新阶段。
西方科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而中国的科学是经验科学,是整体性的。我们人文教育当中很缺乏对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教育,在大学改革当中应该重视怎样引入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科学。除此之外,大学教育在理工科教育当也缺乏一种精准的文化理念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