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点。中国早期国家,这个名字是一个学术上特定的术语,但是我们究其实质来讲,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在一个文明诞生、发展的历程中,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在它自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我们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这在我们学术界,也是在我们的政治文化史上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放到中西两大文明体上去比较,就会发现,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产生,它的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特点,中国它的国家的产生有它自身的特点,我觉得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们以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格局。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来讲,我们追溯到文明之初,我们国家的产生时期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回述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长达几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
一、什么是早期国家
(一)从氏族到国家
大家知道,我们的早期国家,在我们的文明研究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什么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就是国家产生之初,我们传统之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在它产生之前,我们的人类、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从原始社会,怎么样从一个前国家时期进入到国家时期,在这样一个具有界碑式的发展历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东西,奠定了我们之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格局。我们要想追述我们的早期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要追述到人类的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最初在国家产生之前,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的这样一种架构,它在产生之前,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个名字就叫氏族社会,由氏族社会进入到国家,这样国家产生的界碑式的结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中国文明基本的东西。
氏族社会就是人类历史直立行走之后慢慢成了很多种群落,种种群落就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现形态,谈到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发展也分布了几个特点,它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实际上跟当时的这种人群婚姻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到群落的这种阶段,它的婚姻状态不断地在演化,这种演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的历程。
一种婚姻形态的进化模式就是反映了从氏族到国家的历程,人类的文明经历过哪些婚姻形态,首先最初的时候就是杂婚,杂婚是什么?杂婚的时候就是人类社会刚脱离了猿猴时期,脱离了古猿时期,从猿变成人的时候,它自然组成原始群落,这个原始群落刚刚从猿变到人,在这个时期,它的婚姻形态也发生了一种变化,最初的时候,它是一种杂婚,什么叫杂婚,就是不分辈分的乱婚,在一个原始群落当中,在一个原始人群当中所有的异性,就是所有的母性都是雄性的妻子,所有的雄性也是所有女性、母性的丈夫,这个时候只是按性别划分,它没有按照辈分来划分,是一个杂婚状态,杂婚状态反映了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一种比较混乱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状态。由杂婚,
人类文明开始进化,进化到血缘婚,什么叫血缘婚,血缘婚就是说夫妻双方的这种婚姻关系,只限同辈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同一辈分的年轻人,同一辈分的人才能结为夫妻,不同辈分之间的人是不能结为夫妻的,这样比杂婚状态进了一步。再进化之后就是普那路亚婚,普那路亚婚就是繁细有血缘关系的不能通婚,血亲不能通婚,两个原始人群他们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婚姻集团,这个氏族的男性可以找另外一个氏族的女性为妻,但同一氏族男性不能找女性为妻,两个氏族互相结为一种婚姻。再往下发展,就是对偶婚,对偶婚就是一堆姻族男女间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关系,也就是男女夫妻双方这样的一种婚姻关系是比较稳定的,这种婚姻状态就是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最初的状态,再往后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在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我刚才谈到的就是我们氏族集团,在我们国家产生之前,中国文明或者说我们的人类文明所经历过的这样一种婚姻形态,这样一种婚姻形态,大家可以看到,它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这样一个进化。
母系社会自身有一个特点,他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母亲是在占领着这个氏族的领导权,女性对于这个氏族来说,是具有领导地位,具有决定性地位,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谁,这是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由于男性在体力、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决定了他实际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父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人类社会在国家产生之前,我们所说的氏族社会就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也伴随着一些基本国家产生的一种萌芽产生了。
按照我们现在比较经典作家对国家的定义来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要产生,必须先有阶级分化,首先什么叫阶级,它的产生是由什么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就是由经济条件来作为决定性因素,财富开始不均等,财富向少数人身上来聚集,就是财富被少数人所占据,而大多数人是没有财富的,这个时候有自然产生了阶级,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产生了国家,中国早期的文明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在考古上,我们这几年的考古发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考古学上的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考古学上很多发现,证明了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特点。
比如临潼姜寨遗址就是被反映,我们挖掘出来之后是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为什么是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聚落当中,在这样的氏族当中,所有人住的房子,所有人拥有的固定财产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它大体上反映了每个人在经济方面的平等局面,这种平等局面,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早期形态。
随着时间的进化,到了仰韶文化,也就是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我们在这里考古发现,在这里含有了初步的分层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我们看到在这样的氏族当中,有的人的房子明显要比其他人的房子筑的更大,更富丽堂皇,他的家具也更多等等,像这样的话,反映出了在一个氏族的内部,不同的成员之间对财富占有的程度不一样。这就反映了在这样的氏族里面它的阶级分化开始了,阶级分化开始了,意味着国家产生的萌芽开始出现了。
我们在古籍上,比如在《吕氏春秋》这部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而不知父。这样的记载恰恰反映了中国文明早期特定的历史时期,母性氏族时期在权力分配上的特点,整个社会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中国的汉字很多都是由女性为偏旁部首,比如早期王的称呼,一般称之为后,就是皇后的皇后,而后本身只是一个王的称呼,王这个字汉字的书写,在考古学意义上,在资源学意义上,我们很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