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学习辅导书-第1~7章【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
答:(1)现代性的含义
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审美概念的现代性。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的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
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的现代性
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影响后。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a.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
审美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基于现实生活。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
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a.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和系统化。
b.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2.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1)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现代性,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我国教育现代性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自身解放的力量。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是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非地域化”的重要标志。
(3)近代以来语言文学的变革,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语文现代性发展,诸如文字的通俗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平民化,有利于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发展。
(4)新文学运动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反对封建束缚和争取个人自
由等主题的文本,加快了现代性的步伐。
3.如何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
答: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在现代性理论中,主体的发现常常被视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笛卡尔因为首先在哲学上提出主体的概念而被视为现代性哲学的先行者;黑格尔也强调,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原则。教育主体性的发现是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认识及反思的结果。我国真正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影响后。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1)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3)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4.如何理解科学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个核心理念及价值?
答: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变迁中,科学进入语文学科,不仅表征着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刻危机,而且意味着它在改造和重建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盛行,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1)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和系统化
①语文课程知识不断系统化、逻辑化。即使一个子系统也按照一定的标准被细分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比如语文知识就被划分为语法、逻辑、修辞和文学知识等。
②语文知识系统中最重要的知识被冠以“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名出现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如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就提出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的目标和要求。
(2)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①科学方法的含义
a.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原理,包括强调逻辑推理,注重事实验证。
b.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如实验、测量和计算等。
②科学方法的运用
a.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语文教育问题。
b.通过可以控制的、程序化的范式设计语文教学。
(3)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在语文学习中,提倡怀疑和质问的精神,严肃的科学探究态度。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双重影响下,语文教育强调不盲从权威,倡导积极探究的态度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
第2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回顾历史,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
答:(1)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争
①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
a.在语体的变迁中,传统的文言形式越来越被边缘化。在生活化的价值导向下,特别是口头语言为取向的白话语体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
b.新派人物由“文言语体”深入到它所表达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为守护“白话语体”而大力宣传用“白话语体”表达的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新观念;旧派人物则从维护“文言语体”出发坚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抨击新文化、新观念。
②20世纪后50年——从“文道之争”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a.“文道之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批判旧有道德观念和封建买办思想,宣传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中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所以,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的主话题是“文”与“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而切入口是教学。
b.“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再次确认“文”和“道”的关系,并且明确使用的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概念。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语文教育制定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对改变当时令人忧虑的语文教学状况、扭转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材也开始实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