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不能通过制度性设计及时释放自 己的情绪, 日积月累, 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共同的 利益诉求能够使各个个体迅速聚集成起来,共同卷入矛 盾冲突和对抗之中,使矛盾更加激化,并在能量聚集到 一定限度时引发群体性事件。 ( 四 ) 社会控制机制弱化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 运行机制因素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 “ 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 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 作用原理 ” 。
在这个结构复杂、功能丰富的动态系统
中,社会控制机制是其作用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维 系着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 会结构转型日渐加剧, 并且相互交错发展。一方面, 体制 改革产生的各种矛盾, 特别是新旧体制交替、 孕育、 改革 和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异常激烈;另一方面,随着 不同社会群体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必须建立相应的 社会控制机制与之相适应,并有效发挥调整作用。但由 于新旧制度、规范之间的现实矛盾,社会控制机制总是 相对滞后。这必然导致社会控制能力的弱化,社会秩序 出现 “ 规范真空 ” 与“ 控制失灵 ” 的状况。 正是由于各种
近年来,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 生。从各地已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社 会弱势群体是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角色。他们以自己对社 会公平的理解和方式去进行抗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 突出问题。因此, 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深 入剖析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参与特征的群体性事件的发 生、 发展原因, 并对症下药、 有效控制和预防, 不仅是当 前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大力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首先有必要对群体性事件和弱势群体的基本概念 做一简要阐释。 由于认识角度的差异, 学术界对 “ 群体性事件 ” 的界 定有所不同。根据公安部关于 “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 安事件规定 ”中的界定,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 的违反国家法律、 法规、 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 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它一 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群体
性、 利益性、 突发性、 有组织性、 对抗性等。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边缘的概念。学术界普遍 认为 “ 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与社会平均水平相 比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 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 。! ( " 弱势群体是社会不平 等的产物。当社会进入以竞争为显著特点的商品社会 后,总会有一部分不幸的群体因为发展的障碍—— — 经 济、 政治的原因, 资源的掌握、 健康状况等社会不平等被 飞速驶过的时代列车抛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前 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指城市失业下岗群体、贫困农民 ( 包 括农民工 )群体、老年人群体和以生理弱势为主要障碍 的残疾人群体四大类。 据某地统计分析,近几年来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 的组织参与者,-)3 以上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 体。虽然诱发因素非常复杂,但多数与经济利益密切相 关。弱势群体成员往往在无可奈何、 忍无可忍之际, 选择 这种激烈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争取和维护自己的 有关权益。具体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 #
作,致力于构建社会就业援助的政策体系,不断促进就 业, 减少直至最后消除弱势群体。第三, 建立和完善弱势 群体的社会综合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弱势群体的社会保 障。党委政府必须全面统筹考虑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 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并加以有机整合。同时, 还要充分 考虑我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贫富差距不合理扩大的 因素,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程度,更好地发挥 这一制度的社会保障及调适作用。 ( 二) 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完善缓和社会 矛盾冲突的 “ 安全阀 ” 系统 民意如水, 宜疏不宜堵。积极拓展民意渠道, 建立和 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对缓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矛盾 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一要建立规范的社会沟通制 “ 度, 畅通理性化的沟通渠道。一般地说, 较畅通的理性 化沟通渠道与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之间有着深刻的内 在联系 ” 。! % # 畅通的理性化沟通渠道是弱势群体实现权 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弱势群体可以及时充分地表达自 己的利益要求,政府也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 求,有利于政府及时进行政策调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 题, 并及时疏导和解决。社会沟通制度的建立, 等于在政 府与弱势群体之间安装了一个保证安全的 “ 安全阀 ” , 发 挥了 “ 缓冲阀 ” 和“ 减震器 ” 的作用, 有效缓释和消解了社 会张力,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二是要适当地为弱势群体 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合法的渠道和方式。一方面,公安 机关可以依法适当放宽公民集会、游行、示威的控制条 件, 多给弱势群体表达意愿的机会; 另一方面, 积极培育 和建立社会中介组织或社团组织,并赋予其相应的功 能, 使社区弱势群体有一个可以交流感受、 诉说委屈、 发 泄情绪、 释放压力、 提出要求或意见的渠道和环境, 有利 于矛盾的缓解。 ( 三) 强化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 防止弱势群体引发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越来越重要, 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 建设、 协 调、 保障责任。当前, 由弱势群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 增多,有效发挥社区的管理和控制功能进行预防工作, 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社区的社会控制是指社区对影响社区社会秩序的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反社会行为及其他非 稳定因素的有机整合和制约,是社会运行系统的重要环 节, 在预防弱势群体聚集、 上访、 游行等过激越轨行为中 !"#$%"
江西社会科学
!""#$ %"
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杨瑞清 余达宏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而弱势群体是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本文首先从 社会结构断裂、 社会不公平、 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 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 失的矛盾、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等方面剖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扶助弱势群体的社会政 策体系、 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强化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 建立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等治理对策。 ! 关键词 " 弱势群体; 群体性事件; 原因;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杨瑞清 ( , 男, 江西进贤县人,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系主任、 副教授; 余达宏 ( , 男, 江西奉 (%$$ — ) (%$- — ) 新人,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系讲师。 0 江西南昌 11))*1 2
!"#$%"
!!"
江西社会科学
!""#$ %" 观念、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断裂。 这种矛盾冲突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封闭、落后和贫 穷, 造成了庞大的弱势群体。第三, 社会保障机制出现了 断裂。国企改革在彻底完成市场经济单位角色转变的同 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下岗或 失业人员迅速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而政府采取的 是 “ 先改造国企,然后再逐渐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社会保
社会结构断裂及其社会的不公平造成了社会弱势 群体,其中蕴含和时刻面临的剧烈的利益矛盾冲突,是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生活境况极其艰 难,社会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旦出现诱发因素导致 矛盾激化, 爆发群体性事件就难以避免。 ( 二) 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心理失衡感以及对社 会公正的不信任感, 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般情形下,个体的心 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发生变 化,而群体心理在相互感染作用能够不断得到强化。个 体心理承受力弱是诱发群体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在社会变革中,受到的冲 击和付出的代价最大,得到的实惠最少,已经成为社会 和谐发展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面对社会贫富悬殊、生活状况和社会方式的巨大反差, 心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必然产生强烈的被剥夺 感、对社会公正的怀疑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失衡。并在这 种心理因素的强烈支配下,发生非理性化、情绪化和对 立化的群体偏激行为,试图籍此产生 “ 群体效应 ” ,造成 社会影响, 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 以达到解决问题、 维护 自身权益之目的。 ( 三) 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 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民 主诉求渠道缺失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又一重要 因素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 日益增强。作为弱势群体,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 但权利意 识和民主意识同样十分强烈。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 维权意识, 但是, 由于法制观念淡薄, 不懂得如何通过合 法的形式或途径去实现这一目的。另一方面, 他们在 “ 政 治活动过程中缺乏真正的利益代表 ” ,“ 政府治理秩序在 构建时还没有为各种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留下 表达和博弈的制度化安排 ” 。( * ) 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 诉求的民主渠道过于狭窄抑或缺失,不能与政府部门进
(! wenku.baidu.com 障机制这一次序 ” , 社会保障机制的断裂显而易见。
“ 一是事件规模日趋扩大, 参与人员众多, 大闹大解 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 ” 的心态明显。二是事件的 非理性因素增多, 冲击性趋强, 行为的危害程度加大, 社 会影响恶劣。三是引发事件的原因复杂, 解决难度大, 反 复性强, 稍有风吹草动, 便群起 “ 闹” 之。四是事件发展的 扩展性强,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示 范效应。五是事件参与者的有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明显, 有逐渐向组织化群体发展的趋向。 二、关于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 因分析 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错综 复杂、 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作为一种主、 客观因素交 织在一起形成的以经济利益矛盾为总根源的社会矛盾 体, 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生活等各 种社会矛盾因素发生尖锐冲突的一种相对激烈的集中 反映,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 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 一 ) 社会结构断裂是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 本原因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新旧利 益格局建立与打破之间矛盾冲突的加剧,必然会引发社 会结构的激烈调整和刺激社会阶层的分化,并由此产生 新的社会分层和利益群体,从而达到相对的社会 “ 动态 均衡 ” 。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体制、机制上的缺 陷, 我国社会结构的这种 “ 动态均衡 ” 尚未建立起来, 而 是造成了社会结构的 “ 断裂 ” 。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和谐 的体现, 也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首先表现为社会阶层的断裂。社会转型过程中分化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其中以贫困、落后 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弱势群体阶层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 体,这是改革之初始料不及的。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 社会研究报告 《 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 》 称, 目前中国弱势 群体大约有 %$ & 亿—%$ ’ 亿人。 这样一个庞大群体, 处于 社会的最底层,感受不到改革开放的 “ 雨露阳光 ” ,无法 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甚至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遭到社 会的 “ 抛弃 ” 。其次是城乡 “ 二元 ” 结构的断裂。我国长期 特有的户籍制度造就了城乡社会 “ 二元 ”结构的明显分 层, 并且这种结构分层随着城乡 “ 二元 ” 社会在政治、 经 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差异的扩大及显著 化,不断得到加强,直至产生的社会张力扩大累积到一 定的限度,从而导致社会结构断裂—— — 城乡社会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