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_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柳送别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刘长卿《送严士元》第三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 万里草青。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 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刘迁的《柳梢青· 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 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 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 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 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
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 矛盾?为什么? 答: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第二课时
区别送别诗的感情类型
及风格
送别诗的感情类别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
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 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 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美好的季节里,朋友将要去一座繁 华的城市,和朋友愉快的分手,依依惜 别中略含对朋友的向往。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第一课时
1、了解送别习俗。 2、熟悉送别诗常见意象 。
古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 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 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 意。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 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 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 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 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 诗就有400多首。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 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 归隐等。
送别诗知识要点
1、了解送别习俗。 2、熟悉送别诗常见意象 。 3、区别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及风格。 4、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欢聚离散皆是缘
----离别诗的鉴赏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 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 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
“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答案示例: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
深秋时节萧瑟(肃杀)的气氛,从中表 达出诗人送别的离别之苦(离愁别绪; 离别悲愁;因离别而黯然神伤)。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
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 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 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古道
柳
笛声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山
芳草
酒
送别诗常见意象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时间:傍晚、月、月夜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拓展练习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 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 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 容?
答案示例:
1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 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 “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 出一幅山水秀丽的送别图景。 答:1比喻(1分)“浮云(飘浮不定)” 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落日” (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不愿落下)自己对 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分)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1分)
第三课时
掌握送别诗常用的
表达技巧
送别诗常用表达技巧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 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拟人的手 法营造伤离别的气氛 。
1、直接抒情 高适的《送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 人不识君?” 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 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 藉。
问题: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抒发了什么感情? 请结合末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 的。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 物:“杨柳”、“杨花”、“风笛”、“离 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 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考情链接: (10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 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 含一个愁字。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日晚”、 “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 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
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 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 答: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 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 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 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唱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 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 别歌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