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意义。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水平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含量。
结果脑梗死发生12h~4天脑脊液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显著性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γ-氨基丁酸在脑梗死急性期也升高,恢复期下降。
结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诊断脑缺血的发生,推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兴奋性氨基酸;脑脊液;高效液相色谱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与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作用下含量升高,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使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失衡,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高,其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GABA)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脑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脑梗死急性期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42±5.44)岁;平均病程(36.2±21.4)h。
恢复期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5.32±3.84)岁;平均病程(24.45±6.72)天。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讨论稿,并经CT证实。
对照组选择一般外科行腰麻手术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均排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取脑脊液1ml备测。
1.2 实验处理脑脊液放在-80℃低温冰柜中保存。
分析前脑脊液反复冰融3次。
仪器采用法国GilsonHpLC仪。
应用柱前衍生反相色谱分析法。
衍生试剂:乙醇、三乙胺、水、异硫氰酸苯酯,按7:1:1:1混合。
衍生过程:脑脊液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100μl真空抽干。
加入20μl衍生试剂充分衍生,抽40min,加入20μl流动相溶解。
以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10μl上样。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化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组间相互比较的Q检验。
2 结果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急性期两者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在恢复期下降接近正常水平。
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测定结果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在急性期不同时间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在缺血发生12h后开始显著上升。
见表2。
表 2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在急性期不同时间的变化对比脑梗死患者脑脊液γ-氨基丁酸测定结果急性期也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见表3。
表3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γ-氨基丁酸测定结果
3 讨论
兴奋性氨基酸(EAA)包括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尤其是Glu脑梗死后在脑内含量最高。
早在1969年,Olney就研究证实谷氨酸可致视网膜细胞坏死,随剂量增加可进一步扩展到脑组织。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时,神经元释放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特别是Glu 大量释放后,激活Glu受体,引起兴奋性神经元持续去极化,干扰神经元的调节机制,导致离子渗透压与电化学的改变。
由于氯化物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