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8届重庆市主城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主城2018届高三二模测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导致统治者下层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如此增强了地方离心力从而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分封标准也没有涉及到世卿世禄制度,且根据所学,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故D项错误。
25.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
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
A.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B.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
C.反映了古代自然灾害频发D.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贤良文学“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且皇帝尤为重视,与天象变化有关导致统治者重视,结合所学这种情况是受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主张的影响,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察举制的科目还包括孝廉等科目,另外还包括征辟制,所以贤良文学并不是唯一选官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仅论述了自然灾害对政治的影响,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国家对自然灾害的重视,体现在重视选官制度上,目的是为了统治,并
不是对民生重视,故D项错误。
26.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才女,史书记载其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密切。
但2014年《考古与文物》刊载的上官婉儿墓志全文显示,她曾强烈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史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B.文献与实物二重互证可信度高
C.墓志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证据D.墓志与史书记载都具有主观性
【考点】史学理论
【答案】D
【解析】根据史学理论质量高的史书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所以史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的说法欠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记载和文物墓志铭记载正好相反,所以并不能实现文物与实物互证的效果,故B项错误;结合史学理论,墓志铭也是当时的主观记录,也需要去伪存真和其他史料的相互参照,并不能作为唯一可信证据,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史学理论,墓志铭和史学记载都是当时对历史的叙述,都具有主观性,故D项正确。
27.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科举分卷录取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反映科举考试的要求八股文的文体,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经济重心在两宋时期就已经完成南移,所以不能解释明朝进行分卷考试的原因,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经济南移后,南方经济基础好导致文化教育有优势,而经济较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四川地区教育水平低,所以推行分卷考试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宋元政治重心仍旧以北方为主,所以政治重
心没有从南至北方,故D项错误。
28.清末《中国数学史》介绍了当时士大大西算借根的方法。
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ac=bx就成了“亥亥一(阳爻)甲丙等于乙亥”。
这一现象反映了
A.西学东渐后近代数学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心态
C.西方近代数学中国化的必要性D.传统文化与近代数学相互交融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中国数学家对西方数学的介绍建立在传统文化上,没有涉及到西方数学传入中国的内容,且根据所学西方数学传入中国是在明末清初并非是清末,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士大夫们不但用天干地支替代abc和xy,还用《易经》中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体现了士大夫阶层仍旧用传统中学介绍西方数学,体现了传统天朝上国的以中学为主的自信,故B项正确;材料仅是涉及了中国士大夫介绍西学仍旧采用以中学为主的思路,并不能体现介绍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是以传统文化介绍近代数学,并不反映相互交融,故D项错误。
29.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考点】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阐述的是1913年社团和政党发展迅速的情况,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与选举的情况,且结合所学在北洋政府时代政党政治并未真正的实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层面对共和的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结社的权力,而“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体现了人民践行结社权的热情,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民国二年即1913年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并未被根除,故D项错误。
30.右图是刊登在《申报》上的某商品广告。
这则广告反映了
A.解放东北引发民众对中共的拥护B.民众对民族战争胜利期待的心理
C.国人抵制外货支持国货的时代感D.商品销售中蕴含爱国御侮的思想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广告信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提倡国货的广告宣传,是抗日战争期间并非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广告以爱国御敌为角度提倡国人使用国货,并不能体现对民族战争胜利期待的心理,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近代以来多次发生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事件,此次的宣传目的是为了抗日救国,并非是为了销售商品,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和东北形势,可知此广告以爱国为角度提倡国民使用国货以抵抗日本的侵略,故D项正确。
31.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国务院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C.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6年,国务院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并未涉及到所有制的改变,得出所有权仍归集体,因此农村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2016年的改革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
改革,没有取消该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务院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进一步细化承包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展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活力,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是在1956年前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前,1956年之后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不再归农民个人,故D项错误。
32.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
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雅典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的是全体公民,并不是全体居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演说者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去演讲,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公民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授予全体公民一定限度的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但必须是公民且思想不能威胁统治,所以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表述不正确,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能参与公民大会的都是公民,均享有发言的权利,故D项错误。
33.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发生了变化,格列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
这一规定说明
A.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B.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
C.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D.法国实现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标志法国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是《1875年宪法》并非是1879年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法国稳定地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的事件也是《1875年宪法》并非是1879年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体现了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并非典型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34.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
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
这说明英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工业收入从1777年的21%上升到1821年31%,工商业劳动力占比58.7%体现了工业化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即经济结构中工业比例上升导致了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仅能体现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农业比重降低和农业劳动力变少,不能说明第一产业生产能力降低,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进步,生产能力有所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分化和收入的情况,故D项错误。
35.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
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
而美国在苏联举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A.苏联尖端科技领先美国B.美苏关系得到一定缓和
C.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D.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答案】D
【解析】美根据材料“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仅能说明苏联航空航天水平高于美国,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苏美争霸剑拔弩张,出现了诸如古巴导弹危机等实践,所以双方关系并未缓和,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
仅能说明美国厨房科技水平高,令苏联人羡慕,不能证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展示双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用“和平”的方式进行对抗,说明冷战方式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
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
”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天无兽。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大山林及雍(壅)堤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是“冬春之交,置不施川泽;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
——摘编自严火其《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
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
(1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工业革命——英国环境保护措施
【答案】(1)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爱惜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每点2分,共6分)原因: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维护统治的需要。
(按2、2、1给分,共5分)
(2)相同:制订相关法律,依法治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每点2分,共6分)不同: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工业化”特征。
古代中国主要由政府实施;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古代中国受儒、道等传统的思想影响;英国受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
(任答两点即可,每个比较点中英各2分,共8分)【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得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材料一“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得出尊重生命,爱惜万物;根据材料一“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得出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主张天与人不相胜,得出儒家“天人合
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根据所学中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保护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有利,得出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维护统治的需要。
(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
和材料二“《河道法令》”等法律,中英双方都制订相关法律,依法治理;根据材料一“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和材料二“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得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弃灰于道者被刑”和材料二“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得出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第二小问不同点,结合所学中国保护环境主要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英国加强环保是由于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现象加剧,得出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工业化”特征。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环保措施均由政府官方推行和实施,而根据材料二“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可知英得出古代中国主要由政府实施;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
根据对第一问中国环保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环保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而根据材料二“《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工人阶级住房法》”等一系列立法,得出古代中国受儒、道等传统的思想的影响;英国受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7—19世纪中英历史事件简表
——据人民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英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闸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考点】17—19世纪中英历史事件
【答案】示例1: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历史信息:英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工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中国: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海国图志》。
示例2:制度创新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历史信息: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颁布;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中国:设南书房、军机处;马戛尔尼来华:《南京条约》。
【解析】表格左侧是明清到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迁,表格右侧反映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初期不断上升的表现。
17—19世纪的不同变化导致了鸦片战争中的清政府变化和英国的胜利,强大的资本主义战胜了落后的封建主义。
从表格所给任意各一个角度论述中国的沉沦和英国的崛起即可,利用表格中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论述。
科技角度,论题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历史信息英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工业革命;中国: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
政治角度,论题民主制度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历史信息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中国: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经济角度,论题商品经济和工业化是英国超过中国的原因,英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工业革命;中国:推行摊丁入亩(传统小农经济)、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传统手工业)。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在各派政治势力激烈的倾轧之中即帝位的唐玄宗,针对“政出多门,滥官充溢”
的官僚队伍,于开元二年,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
开元四年,玄宗亲自召见新授县令,当廷出“安人策”,策试新县令,只有少数人合格,“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并将主持典选的吏部侍郎等贬斥外任。
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明确规定:“每年十月,委当道按察使较量理行殿最,从第一等至五等,奏闻较考,仍使吏部长官总详核。
”考评的结果作为官吏升降奖惩的依据。
同时,下令把在全国设置的监察区十道扩充为15道,每道设采访使,成为地方常设机构,代表朝廷,“以六条检察非法”,纠察该地违法官吏。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吏治改革的目的和主要措施。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玄宗的吏治改革。
(8分)
【考点】唐玄宗吏治改革
【答案】(1)目的:稳固自身统治,以求天下大治;(1分)措施:裁汰冗官冗员、精简机构;严格选拔官吏制度,剔除以往选官陋规;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
(每点2分,共6分)
(2)简评:强化皇权,维护了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提高了官员素质,保证了行政效率;对肃清吏治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统治的弊端。
(前四点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最后1点2分,共8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在各派政治势力激烈的倾轧之中即帝位的唐玄宗”得出当时政治动荡,为稳固自身统治,以求天下大治。
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得出裁汰冗官冗员、精简机构;根据材料“玄宗亲自召见新授县令,当廷出安人策,策试新县令,只有少数人合格,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并将主持典选的吏部侍郎等贬斥外任”得出严格选拔官吏制度,剔除以往选官陋规;根据材料“考评的结果作为官吏升降奖惩的依据……纠察该地违法官吏”得出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
(2)根据第一问对措施的分析,得出强化皇权,维护了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裁汰冗官冗员、精简机构有助于减少政府官俸的开支,得出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严格管理选拔制度,优化机构建设,有助于提供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效率,得出提高了官员素质,保证了行政效率;强化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有助于澄清吏治,得出对肃清吏治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改革不能根除官僚制
度的弊端,得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统治的弊端。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不宣而战进攻韩国。
27日,美国政府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秘密赴朝,经过五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1951年7月10日,中朝双方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由于双方的条件悬殊,整个过程交织着战场与谈判会场相互影响的激烈斗争,持续了整整两年。
1953年7月27日,双方都认可“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等方面达成协议,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使东北亚各国政治格局由战前美苏均势变成了苏、中、朝北方三角关系和美、韩、日南方三角同盟的对抗,出现了美苏冷战“大气候”下的“小气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结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然而作为半岛分裂的标志“三八线”岿然未动。
可见,朝鲜战争给南北朝鲜人民的伤害一时间还是难以消除的。
——摘编自《朝鲜战争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朝鲜战争的特点,并简析朝鲜半岛三八线与朝鲜战争停火线相同的历史内涵。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朝鲜战争的影响。
(7分)
【考点】朝鲜战争
【答案】(1)特征:由朝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演变为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与中、朝之间的局部战争;停火谈判时间长,且战场与谈判会场交织。
(每点2分,共4分)内涵:都是朝韩两国国界线:都是军事管控分界线;都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分界线。
(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对中国的影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南北对峙局面相对固定:加剧了朝鲜半岛人民心理上的猜忌和隔阂;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延缓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剧了冷战气氛,苏联加强了对东欧诸国的控制;日本利用朝鲜战争的时机,迅速崛起等。
(对中国的影响3分,对朝鲜半岛、国际关系的影响各2分,共7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朝鲜人民军不宣而战进攻韩国……美国操纵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