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Training of Balance)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平衡能力是人体在静止、运动或者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能够自动的调节以维持这种稳定性的能力。平衡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重心分布合理对称,并且能够在静态,动态环境下都能保持这种稳定的状态;二是身体重心在平衡维持过程中的稳定性,重心摆动幅度小

〔1〕〔2〕。

一.平衡维持的要素

1.支撑面(support surface):合适大小和质地的支撑面将有利于人的平衡维持。当支撑面小于足底面积过小或者支撑面不稳定,不平整时将会影响人体平衡维持。

2.平衡的感觉

○1躯体感觉

平衡的维持需要躯体感觉输入平衡状态的信息,包括浅感觉(触、压觉)输入和本体感觉输入。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持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位置等信息;分布于肌梭、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则向大脑皮质输入随支持面变化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这样人体在平衡受到干扰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详见本节后续内容)。

○2视觉系统

通过视觉,人们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视觉系统在视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准确感受环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觉空间定位。当环境处于动态时,由于视觉输入受到干扰,使人体产生错误的反应。如果被检查者站在一间墙壁可移动的房屋中心,当墙壁向其靠近或远离时身体都出现明显的晃动;当墙壁向远离方向(前方)移动时,被检查者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此时正向后晃动,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被检查者通过主动地向前移动躯干作为反应;反之亦然。这个实验说明视觉信息准确与否影响站立时身体的稳定性。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视觉系统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从而获得新的平衡。如果去除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或戴眼罩,姿势的稳定性将较睁眼站立时显著下降。

○3前庭系统

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前、后、外三个半规管内的壶腹嵴,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是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它能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无论体位如何变化,通过头的调整反应改变颈部肌肉张力来保持头的直立位置是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主要功能,通过测知头部的位置及其运动,使身体各部随头做适当的调整和协调运动,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COG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

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中才变得至关重要。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COG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感觉信息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感觉组织(sensory organization)。

各种感觉在平衡维持中有着不同得地位。一般来说,在支持面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躯体感觉输入维持直立姿势;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人体失去感受支持面情况的能力时,视觉就成为主要感觉输入。如果支持面和视觉均被干扰或发生冲突,前庭输入就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判断感觉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身体做出何种姿势反应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环境而变化,并由特定的感觉输入引发。当出现视觉干扰、支持面不稳定或感觉信息发生冲突等任何单一情况时,由于仍然存在其它感觉信息输入,故使平衡仍得以保持。但是,如果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出现问题,则身体平衡的调节控制将受到影响。

3.与平衡有关的运动与反射

人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平衡的控制,这与存在许多平衡反射和成熟得运动模式有很大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多组肌群共同协调完成一个运动被称为协同运动(synergy)。自动姿势性协同运动(automatic postu-ralsynergies)是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组合方式并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用以保护站立平衡的运动模式,它是人体为回应外力或站立支持面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策。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多组肌群共同协调完成一个运动被称为协同运动(synergy)。自动姿势性协同运动(automatic postu-ralsynergies)是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组合方式并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用以保护站立平衡的运动模式,它是人体为回应外力或站立支持面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策。人体在对付外来干扰时采用三种对策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即踝关节模式、髋关节模式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anklesynergy)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图9—2)。当人站在小块儿的地毯上,地毯突然被向前或者向后轻轻地拽一下时,身体就会出现向后或向前的摆动并同时引发出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将地毯向前拽使站立者平衡受到干扰而向后倾斜,此时胫前肌、股四头肌及腹肌按顺序依次收缩以阻止身体进一步向后倾斜。为对抗因拽地毯向后而导致的身体前倾,腓肠肌、胭绳肌以及骶棘肌按顺序收缩。踝关节模式中固定组合肌群的兴奋收缩顺序由远端至近端。站立时的姿势晃动或摆动即体现踝关节的协同运动。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hipsynergy)是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的。例如,一个非体操运动员站在平衡木上,狭窄的平衡木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面积(双脚底不能与平衡木完全接触)。因此,站立者的稳定性显著下降,重心移位,身体摆动幅度增大。

为了减少身体前后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脚范围内,构成髋关节运动模式的肌群自近端至远端兴奋收缩。为对抗身体前倾,腹肌和股四头肌依次收缩,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展,躯干向前下方探出,身体重心移向后;对抗身体向后的摆动,骶棘肌和腘绳肌依次收缩,使髋关节过伸展,腹部向前突出,躯干上部向后挺(图9—3)。当外力过大使身体晃动明显增加时,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人体自动地向作用力方向快速跨出一步,即人体采用跨步的对策(stepping stratesy)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的支撑点,为身体重新确定站立支持面。身体被干扰时诱发出何种对策取决于站立支持面的种类和干扰强度。正常人如果站在坚硬、支持面宽度足以支持对抗踝关节运动(前后方向“转动”)的地面上受到慢速、小幅的平衡干扰时,踝关节协同运动是保持站立平衡的主要对策;当站立者身体受到了较大干扰且这种干扰已超出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控制的范围,或支持面过小而无法诱发踝关节协同动作,身体出现快速晃动时,通常会采用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来进行对抗。当人体受到最大和最快的姿势干扰时,身体重心偏移过远并超出稳定极限时常常采用跨步对策,需要站立者向前进一步或向后退一步以建立新的平衡。在身体重心达到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上肢、头和躯干也参与到维持平衡的运动中即出现各种姿势反应(调整反应和平衡反应)。诱发出何种姿势反应受当事者的经验、特定的感觉输入和干扰刺激以及身体在失平衡时的体位等因素的影响。

4.准备性姿势调整(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

这是平衡维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在随意运动前,人对环境、自身状态进行评估,以便在后来的随意运动中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维持平衡。如从前面抬起一个物体时,身体会自动地将重心移向后方等。〔3〕

准备性姿势调整是在一个快速的协调随意运动出现之前,身体为应付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衡而预先做出的姿势调整。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丧失或延迟的患者,由于肌肉活动出现选择性错误或肌肉开始收缩的时间延迟,在进行随意运动时不能及时转移身体重心,表现出不能完成快速运动,或在伸手取物时身体出现晃动或不稳。

二、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包括了几个方面。1.感觉系统的,2.运动系统的,3.控制系统的,4.整体的功能。而作为康复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有:Berg评定量表等,详见康复评定学。

三、平衡训练的原则

1.平衡训练要从相对最稳定的体位开始,逐步过度到最不稳定的体位,从静态平衡到自动动态平衡,到他动动态平衡。逐步减少人体支撑面的面积,稳定性来逐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躯干、上肢的运动,从睁眼到闭眼训练,难度逐渐加大。

2.平衡的训练难度要有挑战而又有可能完成。太简单的训练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而过于困难的训练项目则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而且会影响患者的主动性和训练的安全性。

3.

四、平衡训练的基础

平衡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必须根据评定的结果,寻找问题的根源来设计适合的方法来训练,使患者最大范围的重获平衡的能力。但是不管是对患者的卧位、跪位、坐位或者是站位平衡进行训练,其基本的方法都是尽量促进其感觉、运动控制与协调,反射的作用,以及通过环境改造和使用辅助器具来

使得平衡功能得以提高的,或者减少由于平衡障碍带来的整体功能的损害。

1.感觉训练的方法

主要针对由于感觉障碍带来的平衡功能障碍。

○1感觉增强

a.被动活动:让病人在睁眼和闭眼情况下体会各肢体、关节在运动中感觉,仔细辨别各个位置上的感觉不同。

b.增加关节受力:可以让病人在运动中,把沙袋等重物捆在肢体上,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

c.干扰感觉输入:通过感觉的干扰,使得患者平衡难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平衡能力。

○a视觉干扰:通过减少视觉输入,如佩戴魔镜;或阻断视觉输入,如闭眼,戴

眼罩等。此时训练患者的坐、跪、站立以及行走等平衡。

○b躯体感觉干扰:主要是通过改变支撑面面积和支撑面的稳定性来实现。例

如让患者单足站立、脚尖站立下训练平衡。改变支撑面稳定性的方法有,将支撑面由平坦改为凹凸不平,由比较硬而稳定的地板换成软的,甚至有一定移动性的地板(如摇晃的地板),在这种地面下进行各种平衡训练。

○2.感觉代偿。

对于一些躯体感觉或视觉难以完全恢复的患者,可以通过训练其他平衡感觉来实现代偿。例如对于一些躯体感觉有损害的患者,可通过姿势镜,语言反馈等方法来让患者完成重心转移,姿势矫正等平衡训练的项目。

2.运动控制与协调的训练

肌力与耐力:肌力与耐力是平衡维持的基础之一。对其训练是完成运动控制的基础。基本方法见相关章节。

诱发协同运动模式:如上所述,平衡的维持常常是以一些模式来完成。对于不能以正常协同模式维持平衡的患者,诱发和建立正确的协同运动模式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A.踝协同模式的训练

在髋、膝尽量保持伸展的站立体位下,训练患者小范围,慢速的前后摆动,促进患者通过踝背屈和跖屈的活动来实现小范围的重心移动控制。当患者在该模式下的控制水平达到一定要求后,逐渐加大难度,如摆动的快慢,幅度的增加,以及采用对感觉干扰的方法等。直至难度患者超过其平衡的限度。

B.髋协同模式的训练

在身体较大幅度的摆动时可诱发出髋的协同运动。可让患者在站立位下,先学习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主动控制。在具有相当的肌力和协调控制能力后,逐渐给予外力的干预,迫使患者以髋的屈伸来维持平衡。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模式。为了更好诱发患者的协同模式,可以让患者用脚尖站立,窄的模板上站立,单脚站立等方法。

C.跨步对策的训练(stepping stratesy)

跨步对策是平衡在受到干扰,踝、髋的协同模式不能维持时,通过向一侧迈步以重新获得平衡。训练时,首先训练各个方向的迈步和重心转移。然后在安全保护

下,给予患者较大的外力干扰,使其学习侧方迈步的方法。

5.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的诱发训练

训练中要反复练习完成不同种类的活动如伸手取在不同方位上的物品,接、发球,从地上搬起重物、劈柴动作等。在进行每一项具体活动之前,患者都需要清楚地了解身体会相应地出现何种调整,如从前面抬起一个物体时,身体应自动地将重心移向后方。然后将活动分解,即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完成该项运动所需要的指向性重心转移训练。如右手向右侧伸出取物时需要身体重心配合向右转移,此时应着重身体重心右移的训练。将砂袋绑在转移方向一侧或双侧腕关节或踝关节处,有助于促进身体重心的转移。在此基础上,治疗师采用手法引导患者遵循正确的运动模式进行活动。也可利用镜子帮助患者在观察中体验和获得必要、正确的运动反应。同时通过拍打、振动、用冰或用功能性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等方法刺激必要的肌肉收缩活动。治疗师在施加外力进行干扰前,应当告诉患者施加外力的方向或力量,让患者有一定准备。预先告之相关信息有助于患者启动正确的运动模式或姿势反应。

3.常用训练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在坐位、跪位、站立和行走中的的平衡训练方法。而在这些方法训练中,我们将之分为3个阶段,即静态平衡、动态自动平衡和他动动态平衡。

A.坐位平衡训练:可分为端坐位和长坐位。

a.让患者处于端坐位或者长坐位状态下,保持静止的平衡。此时可以通过语言、姿势镜等方式给予辅助,除了促其完成平衡的保持外,同时矫正其姿势,要求其姿势自然端正,减少偏斜。

b.当静态平衡能够轻易维持时,让患者在坐位下学习重心的前后、左右的转移,能够躯干左右旋转。重心转移与平衡的问题。

c.治疗师在患者身后,给予适当大小的不同方向的力量以破坏其平衡,促其通过反射等完成平衡的维持。

B.跪位平衡训练:分为单膝跪和双膝跪。

a.在辅助或患者双手支撑下双膝跪立,头颈、躯干直立,重心居中,保持平衡。如跪立不稳可给予一定扶持。

b.双膝跪立位,诱导患者髋屈曲使患者头颈、肩和背部前倾,臀部后移,保持平衡将重心前移,然后恢复原位。而后让患者头颈、躯干后仰,使重心后移,再恢复原位。

c.双膝跪立位,保持稳定。头颈、肩、躯干部及双侧上肢均向一侧旋转,然后向另一侧旋转。

d.双膝跪立位,保持稳定。然后将重心移向患膝,健侧慢慢抬起,如能稳定,可屈髋膝关形成呈单膝跪立位。练习中注意要保持腰背直立,患侧髋关节伸展。然后恢复双膝跪立位,再重心逐渐向健侧移动,患侧向前抬起,呈单膝跪立位。

e.治疗师在患者身后,给予适当大小的不同方向的力量以破坏其平衡,促其通过反射等完成平衡的维持。

C.站立平衡训练:站立平衡的训练显得比上面几种复杂一些,因为其涉及到躯干、髋、膝、踝等的协调控制。在站立平衡训练之前,需要患者下肢的负重和协调控制有相当的能力,尤其是髋和膝。

a.静态的站立平衡:让患者在扶持的保护下完成静态的站立,用姿势镜、语言的方式给以反馈纠正其站立姿势,使头颈、肩部保持中立位,腰背伸直,双下肢均

匀负重。运用视觉生物反馈治疗仪也可帮助患者完成静态的站立平衡训练(如图)。

b.自动动态平衡:待患者能够保持静态平衡后,可让患者慢慢将双上肢往两侧外展至水平;向前前屈至90度以上;头颈、躯干向两侧转动向后看;让患者在治疗师的诱导下完成髋部前后运动(如图);将重心逐渐在两条腿之间转移,慢慢使患腿能够单独支撑。

c.他动动态平衡:治疗师在患者后方,在充分安全保护下,对肩、骨盆突然向前后推动,要求病人恢复并保持平衡。

d.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让患者在平衡板上做前后和左右的训练,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训练时,治疗师应在后方或侧方诱导患者的髋膝运动,并做好保不工作。

4.运用辅助工具的方法

运用特殊的工具可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例如运用手杖可以提高患者的支撑面的稳定性而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5.综合训练的方法

当患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平衡功能障碍时,训练出了单纯的对应的治疗和训练而外,还需要对其整体的平衡组合能力进行训练。

五、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训练过程中认真做好评定工作。

2.充分理解训练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方法。要能够不违背原则而又不拘一格。

3.训练过程中注意安全保护。

4.配合其他的训练方法,如物理因之治疗、作业疗法等等。

[1]Nichols DS,G;enn TM,Hunchinson KJ,Change in zhe mean center of balance during balance testing in young adults.Phys Ther ,1995,75.699-706.

[2]王彤,宋凡,万里等,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测定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2月第22卷第一期。

〔3〕Adolofo M Bronstein,Thomas Brandt,et.Clinical Disorders of Balance Posture and Gait,1st eidtion.London:Arnold ,1996.

〔4〕周天健,赵吉凤等,临床实用步态分析学,第一版,北京出版社,1993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平衡功能训练操作流程 1、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从睁眼到闭眼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4、平衡的评定 5、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 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1)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2)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3)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也适用于运动失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平衡功能障碍的训练方法 治疗的一些原则 (1)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了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控制其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的方法引导。①减少压缩的压力;②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③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④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⑤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⑥让患者反爱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①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②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③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握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④在患者仍倒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治疗的方法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自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 (2)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控制。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活动范围的运动。 (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

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发表者:华东 一、基本概念 平衡就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恢复平衡能力就是指训练时着重要求维持人体平衡,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一)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二)再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三)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的种类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就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姿势,自身能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2.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如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 四、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效率 4.触觉的输入与敏感度.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抗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肌力与耐力. 9.关节的灵活度与软组织的柔韧度. 五、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级别特征 伸直下肢时不能坐 1 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 2 能手膝位站立 3 能双膝跪立 4 能双足站立

5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到前腿 6 能单膝跪立 7 能单腿站立、 脊髓损伤患者平衡障碍的评定 级别评判标准 0 不能根本不能采取座位 1 差能在极短时间内采取坐位,但 不能维持 3 尚可可采取坐位,但不能上举,不能抗 推 4 良两上肢向前上方举时,仍能保 持平衡,但稍推即不稳定 5 优对不甚强烈的推有翻正反应能 保持平衡,但强力推时有不够稳定的现象 6 正常正确地坐着时对来自各个方向的 用力推均有正确的翻正反应,并能保持平衡。 六:基本原则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从最稳定的体位通过训练逐步进展至最不稳定的体位。 (2)从静态平衡进展至动态平衡。 (逐步加大平衡难度,破坏站立平衡训练与在平衡板上训练,诱发患者平衡反应。) (3)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4)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5)自我保持平衡到破坏平衡时维持训练 (6)训练时由睁眼到闭眼 七:恢复平衡功能锻炼 平衡与姿势就是相互关联的、前者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与重心就是否落在支撑面上,要么平衡,要么失衡,后者就是指人体的任何位置,可以在某一姿势下需要较多肌群的收缩来维持,否者必然自动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 1;平衡训练的顺序 (1) 系统地有顺序的进行: (2) 坐位平衡→爬行位平衡(手膝跪位)→双膝跪位(长跪位)→立位平衡 (3)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 1)最稳定位置→最不稳定体位 2)人体支撑面积由大→小 3)身体重心由低→高 4)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 2;偏瘫病人坐位平衡训练 1.倒向肘部支撑的一侧 患者向侧方倾过去,直到肘部接触到治疗床,然后自己在坐直.

功能康复训练

功能康复训练 (1)基本活动训练 基本活动训练包括各个关节的活动度、站坐位的平衡及移动躯体动作的协调。这是病人生活自理的先决条件。 训练方法是: 1、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 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训练: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2)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姓名: 学号专业: 测评信息:小云,七岁,本体感统失调,视觉统合失调。注意力记忆力差,身体平衡差,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动作迟缓笨挫,成绩差。 长远目标:加强平衡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培养愉悦的心情,建立自信,能够和人正常沟通。 训练主题:感统失调训练 训练活动实施人:老师、父母 物资准备:训练中心、家庭 训练时间周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月,共三个月,每周三天训练。 训练项目:大滑板、蹦床、乌龟爬、大象爬、袋鼠跳、按摩大龙球等。 技术要素:采用游戏的方式,特定环境、特殊的器材与孩子的交互作用,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即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达到刺激及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从而让儿童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来玩、来学习,促进他们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协调反应,帮助他们的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 训练难点与应对方法:儿童可能会在训练中,产生反抗哭闹的行为,老师与家长要及时安慰,积极调整儿童心态,协助其完成训练。 (一) 教学计划:第一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是训练前庭和触觉,训练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乌龟爬(5圈) 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抛接球(20个) 第一个月小结:平衡感稍微好了点,注意力慢慢在集中。 教学计划:第二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挺高注意力和触觉,加强平衡感。 具体训练内容:大滑板(30~50) 蹦床(200~500) 走平衡台(5次) 按摩大龙球(200) 平衡踩踏车(100) 大象爬(10圈) 晃动独木桥(10) 对接抛球(20个) 第二个月小结:平衡感开始正常,可以独立的做早操,认真的听别人讲话。写字姿势稍微正确。 教学计划:第三个月 主要训练目标:主要训练平衡感,注意力记忆力。

平衡能力训练

平衡能力训练 初级训练 初级阶段的平衡能力练习主要体验平衡的感受,通过身体重心的转移建立初步平衡感。 坐姿平衡 训练目地 训练身体在静态下的平衡,矫正坐姿,初步培养平衡感。 训练方法 (1) 坐在椅子上,抬头挺胸,后背倚靠椅背。 (2) 双臂自然放在前面的桌子上,身体保持平衡。 训练要求 放松肩膀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不要过度紧张。 单脚站立 训练目的 初步训练在重心偏离常态时的身体平衡感。 训练方法 (1) 双手左右侧平举,身体正直,目视前方站稳。 (2) 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上身保持不动。 (3) 换脚练习,并逐渐延长站立时间。 训练要求 单脚站立时尽量不要东摇西晃。 脚尖站立 训练目的 训练在小支撑点上的平衡。 训练方法 (1) 双脚尖站立,并从1数到10。 (2) 双脚尖站立平稳后,改为单脚尖练习。 训练要求 最初训练以光脚练习为宜。 平衡板上站立 训练目的 利用器具训练身体平衡。 训练方法

(1) 在支点较宽的平衡板上站立,目视前方,并从1数到10。 (2) 训练中逐渐减小质点的宽度,并从1数到20。 中级阶段 在身体的连续移动中掌握平衡。这是比较困难的阶段,因为身体两侧所进行的动作不相同,这样对平衡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顶物走 训练目的 初步锻炼在动态中平衡。 训练方法 (1) 地面上画一直线,孩子头项一本书或一个枕头站在起点。 (2) 沿直线走,同时头上的东西不能掉下来。 (3) 在练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直线改为圈线。 训练要求 忌用手扶头上的东西。 跳华尔兹舞 训练目的 培养在方向不断变化的活动中保持动态平衡能力。 训练方法 (1) 地面上画一个大圆圈,围绕着某一垂直的轴转圈。 (2) 速度逐渐加快。 注意事项:若出现头晕、出汗、脸色苍白时,应及时停下来休息,并调整转动的速度与弧度。 走平衡木 训练目的 利用器具训练平衡感,使之能够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表现某种韵律,为较高级的知觉动作做准备。 训练方法 (1) 在平衡木上行走,保持平稳。 (2) 在以上基础上按节拍或音乐行走。 训练要求 跳下的动作要轻,前脚掌先着地。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 平衡功能评定 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 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 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 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 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 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 平衡功能的评定 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

左右脑平衡训练

左右脑平衡训练 左右脑平衡训练之一 左右脑平衡(达 .芬奇)训练法 左右脑平衡(达 .芬奇)训练法: 准备纸一张,笔两支,左右手各握一支,在准备好的纸上左右手同时作画:左手 画圆,右手画三角。 另一达 .芬奇训练法: 先用墨水在纸上画出一五角星,将它放置于镜子前,对照镜子里的五角星形状用红色的墨水描出纸上的五角星,描的时候绝不能看手。每天至少不低于三分钟, 坚持经常训练,你的大脑得到进化(所以称达.芬奇训练),为记忆力筑牢根基。看似简单,你若未经训练,是不能流畅的画出来的!不要着急、不可气馁哟! 左右脑平衡训练二 增进记忆操,事半功倍

训练之余,做下记忆操,不但能缓解疲劳,还能有效增进记忆力,何乐而不为!增进记忆操: 第一章呼吸篇 一、腹式呼吸法 二、节奏呼吸法 三、屏息呼吸法 四、快速呼吸法 五、能量呼吸法 复习思考: 第二章松弛篇 一、肌肉松弛法 二、全身松弛法 三、形象松弛法 四、色彩松弛法 五、大脑疗养法 六、模拟梦境法 七、自然发生法 复习思考: 第三章静思篇 一、超觉静思法

二、自我暗示法 三、屏幕投像法 四、形象控制法 复习思考: 第四章按摩篇 一、按摩太阳穴 二、按摩三穴法 三、按摩头顶法 四、按摩治疗法 五、指压眼睛法 六、“天鼓”鸣响法 七、梳发健脑法 八、毛巾按推法 复习思考: 第五章体操篇 一、原地慢跑法 二、左侧体操法 三、瑜伽天地操 四、手指健脑操 五、眼睛训练操 六、照相记忆操

左右脑平衡训练三 脑操训练 四肢协调练习是教育运动学专家推荐的用以联系大脑两半球的一种典型练习,它可以缓解紧张,使学习变得容易一些。 站式,交替抬膝,并用手去碰另一边的膝盖。10 次。 闭眼在身后交替抬脚,并用脚去碰另一边的手。10 次。 二、数数背字母寻找弱势脑 下面的练习可以协调左右脑,改善两半球之间的交流。如果在对付一个问题时你 的左右脑半球在交流,那么它可以使整个大脑共振,极大地扩展你的能力和才智。 闭眼,深深地放松地吸气。抬头向左想字母A,然后抬头向右想数字1;抬头向左想字母 B,抬头向右想数字2??直到 Z 和 26。再反方向重复整个过程:向 左想数字 1,向右想字母 A。可以念出声,熟练后还可以倒背。你会发现一边在 故意拖延,那就是你的弱势脑。 三、手指操练习 俗话说“ 心灵手巧”。脑科学家认为,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机能中,占 的比重最大,经常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可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改善记忆力、 思维能力。手指操需要左右手共同完成,因此有益于左右脑协调。高效率地活动手指,比效果差的用功学习和死记硬背更能增加大脑的活力。

平衡训练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 (一)安全性 训练平衡功能的原则是在监护下,先将患者被动地向各个方向到失衡或接近失衡的点上,然后让他自行返回中位或平衡的位置上。训练中要注意从前面、后面、侧面或在对角线的方向上推或拉患者,让他达到或接近失衡点;要密切监控以防出现意外,但不能扶牢患者,否则患者因无需做出反应而失去效果;一定要让患者有安全感,否则因害怕而诱发全身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加重病理模式。 (二)循序渐进 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 1.训练体位平衡训练时,一般先从卧位(如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开始。因为卧位的支撑面最大,最稳定,患者比较容易掌握平衡技巧。逐渐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如站立位)。 2.训练次序训练顺序为: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其中对于截瘫的患者,主要训练体位是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而对于偏瘫患者则主要训练体位是仰卧位→坐位→站立位。不论在什么体位下训练,首先需要控制头部的稳定,其次是颈部和躯干肌肉的协同收缩,来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一)仰卧位训练 此种体位下的平衡训练主要适合于偏瘫患者。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1.桥式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故应鼓励病人于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桥式运动。 2.桥式运动的方法病人仰卧位,双手放于体侧,或双手交叉手指相握,胸前上举,注意患手大拇指放在最上面,以对抗拇指的内收和屈曲,下肢屈曲支撑于床面,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尽量抬高,即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因完成此动作时,人体呈拱桥状,故而得名“桥式运动”。双侧下肢同时完成此动作为双桥运动,单侧下肢完成此动作为单桥运动。 3.桥式运动的训练方法当病人不能主动完成抬臀动作时,可给以适当的帮助。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膝上,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收缩,帮助患髋伸展。在进行桥式运动时,病人两足间的距离越大,伸髋时保持屈膝所需的分离性运动成分就越多。随着病人控制能力的改善,可逐渐调整桥式运动的难度,如由双桥运动过渡到单桥运动。 (二)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训练 此种训练体位主要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开始时保持的时间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平衡能力的训练 发表者:华东 一、基本概念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称为平衡能力。恢复平衡能力是指训练时着重要求维持人体平衡,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 二、维持平衡功能的因素 (一)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即稳定力,在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二)再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三)能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持动态稳定性 三、平衡的种类 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1.静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保持某一姿势,自身能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主要依赖于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两侧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2.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于人体或身体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人体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来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如平衡板上的站立训练.四、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 1.视觉 2.前庭功能 3.本体感觉效率 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 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7.主抗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8.肌力与耐力. 9.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 五、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 级别特征 0 伸直下肢时不能坐 1 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 2 能手膝位站立 3 能双膝跪立 4 能双足站立 5 一腿前一腿后地站着时能将身体重心从后腿移到前腿 6 能单膝跪立 7 能单腿站立、 脊髓损伤患者平衡障碍的评定

前庭平衡失调的感统训练方法

前庭平衡失调的感统训练方法 2008-06-20 21:14 前庭机能是在婴幼儿感知——运动中发育成熟起来的。前庭功能与孩子的运动计划、双侧大脑的协调、空间知觉、思维推理、语言发展,以及听、说、读、写、计算能力都有关系。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的确是一种能给孤独症儿童带来福音的有效办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广泛的脑功能发育性障碍,不仅存在触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的失调,通过感知——运动强化训练,的确有利于脑功能的改善。在这提供一些简单的触觉和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 1、滑板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动作不协调等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本体感机能、触觉敏感或迟钝。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与滑板上,挺胸抬头,并拢双脚,从大滑梯上向下俯滑至地板 上这样来回滑行数十趟。这种滑板游戏有助于大脑机能协调发展。 2、吊缆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视觉协调障碍的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视觉协调等。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于吊缆上,训练师将其前后、左右晃动。孩子对这种游戏适宜 过后进行旋转运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孩子的具体反应而定。 3、蹦蹦床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身体不协调等。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感.本体感觉.手眼协调机能。 训练方法:训练师或家长握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蹦蹦床上跳跃起来,跳的同时配合着口令.音乐,增加孩子跳跃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跳跃的基础上变换花样,比如,跳跃+接球,跳跃+投球入网。训练师或家长应当配合表情或形体奖励,以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兴趣。

4、走线游戏 适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者。 训练目标:调整平衡觉.本体感觉等。 训练方法: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或波浪型曲线,让孩子踩着行走,足尖对着足跟,双臂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 家庭感统训练的几个小方法 如果小孩的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健康。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感统能力的训练。多做这些训练可以使小孩左右脑平衡发展。以下几点感统训练方法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在家中就可以做,简单易行,写出来供各位家长参考、交流学习。 一、准备一个宽10公分,长2米左右的木板。让小孩在上面走平衡木,锻炼小孩的胆量和平衡能力。也可在室外,让孩子走马路沿、花池沿。 二、给小孩买一个羊角球让他在家中蹦。如果他蹦烦了,没有新鲜感,可以和他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他蹦着去找你、去捉你。 三、让小孩平躺在垫子上,胳膊伸直,在垫子上滚,每天每次滚5分钟为宜。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小孩的注意力。 四、让小孩扒在地上,头抬起来,双手抱一个球,向墙上推球,再双手接球。我每天让孩子做100个。距离墙的距离自己掌握。 以上几点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做,坚持每天做,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8.2平衡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

平衡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 一.定性分析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检查可以在不同的体位.如卧位、跪位、坐位或站立位进行。检查者破坏患者原有姿势的稳定性,然后观察患者的反应。阳性反应为正常。检查既可以在一个静止、稳定的表面上进行,亦可以在一个活动的表面(如大治疗球或平衡板)上进行。平衡板底面为弧形,检查者控制平衡板倾斜的角度。正常人对于破坏平衡的典型反应为调整姿势,使头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视线以恢复正位姿势、获得新的平衡。如果破坏过大.则会引起保护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应。平衡反应检查包括如下内容: 1.卧位倾斜反应 (1)俯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俯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平衡板翘起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出现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身体的某个局部可见阳性反应)。 (2)仰卧位倾斜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上呈仰卧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平衡板向一例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抬高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平衡板下降的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无平衡反应及保护反应出现(身体某个局部可能出现反应,但其他部分无反应)。 2.膝手位反应 检查体位患者双手双膝支撑身体。 检查方法检查者推动患者躯干,使其向一侧倾斜。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受力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反应),另一侧可见保护反应。 阴性反应头部和躯干无调整,未见平衡反应和保护反应(仅身体局部出现阳性反应)。 3.坐位平衡反应

平衡和协调训练

平衡和协调训练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平衡训练的康复指导 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包括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1)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2)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而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影响平衡的因素 1.感觉输入:包括视觉输入、躯体感觉、前庭感觉。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2. 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人体平衡被打破,人体就难以维持平衡。 平衡训练的方法 仰卧位--桥式运动,可分为:双桥运动、单桥运动。方法: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的动作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肘膝跪位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站立位训练: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包括: 静态平衡训练、他动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 1. 静态平衡训练:包括患者辅助扶持下保持平衡,双腿站立下保持平衡,单腿站立位下保持平衡的站立训练。

身体平衡能力简易训练法

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灵敏程度,是一个人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除了增强体质外,身体平衡能力训练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我平时就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 端水 有些家长怕孩子摔碎碗具,或弄伤自己,一般不让孩子在家里端饭端汤,这其实浪费了锻炼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机会。我在家里常有意让孩子端水,让他坚持“一碗水端平”而不洒。家长把端水的机会让给孩子,或者设置端水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平衡能力会大有裨益。 安全提示:让孩子练习端的应该是冷水,千万不要选热水,并可借机会向孩子进行“热水烫人”的安全教育。 路沿石上“开火车”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常会到户外散步,只要遇到路沿石,我就会叫儿子一起“开火车”。 我们把路沿石当成火车,儿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为了避免掉下来,大脑就必须协调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做好平衡。有路沿石的地方,是练习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好去处,路沿石处处有,平衡能力就可以随处练。 安全提示:要选择宽度适合的路沿石,过于狭窄的路沿石容易踏空跌倒。路沿石不能过高,以离路面十公分以内为宜。在路沿石上练习平衡时不要跑,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行进速度,以慢走为主。 “开”自行车 家长可以把小型的自行车推到空地上让孩子“开”。让孩子在车上坐稳,两手扶住车头,大人站在自行车侧面,一手做保护孩子的准备,另一手扶正车身,兼做“动力”,轻轻地把车向前推。车子前行,孩子是“司机”—“开”自行车时孩子将自身的平衡感觉和自行车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可以锻炼更高层次的身体平衡能力。 安全提示:自行车要小,孩子“开”自行车时身体不能过于前倾。大人对自行车的推进速度要慢,并且要及时修正孩子在“开车”过程中的失衡状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安全防护。 单腿站立 这是从体育老师那里得来的方法,老师常会在操场上用单腿站立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可以让孩子睁着眼睛单腿站立,保持姿势,另一只脚尽量长时间不落地;也可以让孩子闭着双眼单腿站立,这是难度比较高的训练方式,对锻炼大脑的平衡效果较好。安全提示:站立时要选取裸地或草坪,不要在水泥等硬地面上进行训练。进行闭眼单腿站立训练时,大人要在一边细心防护,防止孩子跌倒。

(完整版)平衡功能评估量表

结果分析: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对训练后平衡能力变化进行比较。 注:1、无支撑坐位时双足应着地;2、检查健侧伸展防护反应时,术者要从患侧向健侧轻推患者接近失衡点,观察有无反应,同理,检查患侧,要从健侧轻推。

1.坐到站:尽量不用手支撑。 ()4不用手扶持独立稳定地站起 ()3用手扶持独立地站起 ()2经过几次努力用手扶持站起 ()1需要较少的帮助站起 ()0需要中度或最大的帮助站起 2.无支撑站立:没有扶持下站立2分钟 ()4安全站立2分钟 ()3监护下站立2分钟 ()2无扶持下站立30秒 ()1经过几次努力无扶持站立30秒 ()0无扶持不能站立30秒 3.无靠背的坐位:双足稳定支撑于地板,手臂交叉维持2分钟 ()4安全坐2分钟 ()3监护下坐2分钟 ()2坐30秒 ()1坐10秒 ()0没有支撑不能坐10秒 4.站立到坐。 ()4少量用手帮助安全地坐下 ()3用手帮助控制身体下降 ()2后方的腿靠着椅子控制身体下降 ()1独立地坐但不能控制身体下降 ()0扶持下坐 5.转移:从椅到椅或床到椅 ()4少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3大量用手帮助下安全转移 ()2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移 ()1需要一人帮助下转移 ()0需要二人帮助下转移 6.闭眼无支撑下站立:站立10秒 ()4安全站立10秒 ()3监护下站立10秒 ()2站立3秒 ()1站立稳定但闭眼不超过3秒 ()0需要帮助以防摔倒 7.双脚并拢无支撑站立 ()4自己并拢双脚安全站立1分钟 ()3自己并拢双脚监护下站立1分钟 ()2自己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30秒 ()1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15秒 ()0帮助下并拢双脚站立不超过15秒 8.站立下向前伸手:双手向前抬高90度,尽可能向前 伸手指 ()4向前伸超过25厘米 ()3向前伸超过12.5厘米 ()2向前伸超过5厘米 ()1监护下向前伸手 ()0尝试向前伸手时失去平衡 9.站立时从地板捡起物体:物体放在双脚前方 ()4轻松安全地捡起物体 ()3监护下捡起物体 ()2离物体3-5厘米不能捡起物体但能独自保持平衡()1不能捡起物体,尝试时需要监护 ()0不能尝试或需要帮助维持平衡以防摔倒 10.站立时转身往左、右肩后看。 ()4看到双侧后方,重心转移良好 ()3看到一侧后方,另一侧缺乏重心转移 ()2只能轻微侧身,可维持平衡 ()1监护下尝试侧身 ()0帮助下尝试侧身 11.360度转身: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 ()4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两个方向 ()3安全地360度转身:4秒内一个方向 ()2安全地360度转身但速度较慢 ()1口头提示或监护下转身 ()0帮助下转身 12.站立时交替抬腿置于小矮凳上:连续4次共8步()4独立安全地站立,20秒内完成8步 ()3独立站立,超过20秒完成8步 ()2没有监护下完成4步 ()1少量帮助下完成2步或以上 ()0帮助下以防摔倒或不能尝试 13.一只脚放在另一脚前方站立:步长必须超过脚的长度,步宽与该儿童平时步宽相似。 ()4双脚一前一后独立保持30秒 ()3一只脚在另一脚稍前方独立保持30秒 ()2更小的步长独立保持30秒 ()1帮助下迈步保持15秒 ()0站立或迈步时失去平衡 14.单脚站立 ()4独立单脚站立超过10秒 ()3独立单脚站立5-10秒 ()2独立单脚站立3秒或以上 ()1尝试抬腿不能保持3秒但能独立站立 ()0不能尝试或帮助下防止摔倒

站立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研究

站立平衡训练对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研究 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有卧位、坐位、跪位、坐一 立~坐、立位平衡训练和行走平衡训练等等,其中站 立平衡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掌握不好站立平衡, 掌握不好正确的身体对线关系,极容易形成错误的 运动模式,使整个肌群的不协调活动加强,会推迟和 影响以后的行走功能,所以,站立平衡训练在偏瘫的 康复中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6月~2008年6月 对我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站立平衡训练 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6例,经头颅CT检查 作者简介:覃爱芳(1974一),女,广西河池.大专,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确诊脑出血或脑梗塞,病程在4周内,生命征稳定, 意识清醒,心功能良好,均有平衡功能障碍。平均年 龄60岁;脑出血64例,脑梗塞52例;男69例,女47 例。45例入院时评估偏瘫侧肢体肌力为0级,伴有 单侧空间忽略;38例入院时患侧肢体肌力评定为2 ~3级;33例有单侧下肢肌力及感觉功能减退。将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男 3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岁;脑出血31例,脑梗 塞27例。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脑出血38例, 脑梗塞20例,平均年龄59岁。丽组患者的年龄、性 别、病变程度等差异无显著意义(P>O.05),具有可 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摆 万方数据 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5月第24卷第10期 好良肢位,病情稳定后患侧肢体行中频电治疗1~2 次/d,每次20 min;站立架固定站立2次/d,每次30 ~60 min;每天做患侧肢体主被动运动训练一到两 次。治疗组增加以下站立平衡训练,每天2次,每次 30 min。 1.2.1.1背靠墙站立,重心转移陪人协助训练者 扶持患者背靠墙站立,训练者面对患者坐在治疗凳 上,用双膝固定患者患侧膝关节(或用布制夹板绑住 患腿保持患膝在伸直位),双手轻扶患者双髋,陪人 扶持双肩,保护患者,防止其前倾身体,用清晰简练 的口令令患者挺直腰,肩背和头尽力往后靠住墙壁。 患者能直立站稳后,训练者双手在髋部稍用力往左 右交换轻推骨盆,口令患者往左右轻轻移动身子,注

身体平衡能力简易训练法

身体平衡能力简易训练法 平衡能力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及灵敏程度,是一个人身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或运动发展迟缓,影响孩子的认识能力。除了增强体质外,身体平衡能力训练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我平时就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 端水 有些家长怕孩子摔碎碗具,或弄伤自己,一般不让孩子在家里端饭端汤,这其实浪费了锻炼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机会。我在家里常有意让孩子端水,让他坚持“一碗水端平”而不洒。家长把端水的机会让给孩子,或者设置端水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平衡能力会大有裨益。 安全提示:让孩子练习端的应该是冷水,千万不要选热水,并可借机会向孩子进行“热水烫人”的安全教育。 路沿石上“开火车”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常会到户外散步,只要遇到路沿石,我就会叫儿子一起“开火车”。 我们把路沿石当成火车,儿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为了避免掉下来,大脑就必须协调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做好平衡。有路沿石的地方,是练习孩子身体平衡能力的好去处,路沿石处处有,平衡能力就可以随处练。 安全提示:要选择宽度适合的路沿石,过于狭窄的路沿石容易踏空

跌倒。路沿石不能过高,以离路面十公分以内为宜。在路沿石上练习平衡时不要跑,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行进速度,以慢走为主。 “开”自行车 家长可以把小型的自行车推到空地上让孩子“开”。让孩子在车上坐稳,两手扶住车头,大人站在自行车侧面,一手做保护孩子的准备,另一手扶正车身,兼做“动力”,轻轻地把车向前推。车子前行,孩子是“司机”—“开”自行车时孩子将自身的平衡感觉和自行车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可以锻炼更高层次的身体平衡能力。 安全提示:自行车要小,孩子“开”自行车时身体不能过于前倾。大人对自行车的推进速度要慢,并且要及时修正孩子在“开车”过程中的失衡状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安全防护。 单腿站立 这是从体育老师那里得来的方法,老师常会在操场上用单腿站立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身体平衡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可以让孩子睁着眼睛单腿站立,保持姿势,另一只脚尽量长时间不落地;也可以让孩子闭着双眼单腿站立,这是难度比较高的训练方式,对锻炼大脑的平衡效果较好。 安全提示:站立时要选取裸地或草坪,不要在水泥等硬地面上进行训练。进行闭眼单腿站立训练时,大人要在一边细心防护,防止孩子跌倒。

训练平衡能力的游戏

. .. 训练平衡能力的游戏 1. 踩“石头” 还记得踩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吗——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身体平衡。踩石头是锻炼儿童平衡协调能力的好办法。准备好彩纸,剪成圆形图案,散布在地板上。和宝宝一起想象:地板是小湖,散布在上面的圆形纸片是湖面上的“小石头”,踩着这些“石头”才能走到湖对面,拿到对面的草莓(或者宝宝喜欢的玩具)。万一没有踩到“石头”掉到湖里,湖对面的草莓就要减少一颗。刚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拉着宝宝的手。熟悉之后再让他自己走,给他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2. 拍气球 追逐肥皂泡和气球让宝宝开心的程度大概会让很多家长吃惊。宝宝在奔跑着追逐、抓、挠肥皂泡时和把气球往上顶不让它掉下来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这个游戏在锻炼宝宝协调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反应力,在气球快要掉下来的时候,赶快拍一下,这要求宝宝有快速反应能力,并且能完成复合动作。 3. 走直线 在房间的地上放一条带子,让宝宝沿着带子走。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能极大地锻炼宝宝的平衡协调能力。其实走直线这个游戏并不完全限定在家里,平日带宝宝上街时可以拉着宝宝的手,让宝宝沿着人行道的一条直线走,还可以在公园里用粉笔画一条直线让宝宝沿着直线走。在外面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因为专心玩游戏而发生危险。 4. 跳跳舞 大多数家庭到了晚上既要准备晚餐,还要应付一个缠人的宝宝。这个时候不妨安排宝宝跳个舞吧,既可以让宝宝发泄精力,又可以让他开心,还可以锻炼身体。放宝宝喜欢的音乐,让他随心所欲地跳,不要在乎他是不是穿鞋子,是不是跳到床上、沙发上,或者在地板上打滚,只要宝宝高兴就随他去。 5. 双足交替下楼梯 让宝宝随同大人上下楼梯,初时身体平衡能力不足,要双足在一级台阶立稳再往下迈步。练习多次之后,身体平衡能力进步,可以自己扶栏一足踏一阶交替下楼梯。大人要在楼梯下方保护,以防万一。注意:宝宝刚学会上下楼梯就会很高兴,有时趁大人不在自己推开门学习下楼梯。如果身体一时不稳就会从楼梯上跌倒而摔下来。所以住楼房的家庭要注意门要锁住。 6. 不倒翁 和宝宝在家玩“不倒翁”这个益智小游戏,不但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平衡功能,还能让宝宝体验与妈妈一起游戏的快乐。妈妈坐在垫子上,两腿分开,两脚相对,双手握住双脚的脚腕;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中间,胳膊自然放在妈妈腿的两侧。妈妈边唱儿歌:“不倒翁,翁不倒。怀里抱着小宝宝。左歪歪,右倒倒。摇来摇去摇不倒。”一边配合儿歌做动作:第一二句的时候,妈妈边说儿歌边随儿歌节奏左右摇摆;说第三句儿歌时,妈妈随儿歌先左摇,再右摇;说第四句时,把宝宝身体翻转90度后坐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