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txt
复垦地土壤修复与培肥地力
邵慧钱忠龙(浙江省平湖市农业经济局植保土肥站314200) 目前农用复垦地建设方兴未艾,通过大面积土地平整
后,工程区内基本达到田成方,渠成网,林成带,路相通,但因
园区内多高地、短浜、废弃地、宅基地、老竹园、桑园,所以在
平整土地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后,大部分田块土壤结
构被破坏,耕作层熟土被转移,且地块上布满砖屑等物,严重
影响作物生长和农民耕作。使耕地资源很难科学合理地利
用和保护,给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土地经整理后,使用面积增加了,但土质养分状况较贫
瘠,土壤产出率低,作为耕地利用还有较大差距,需很多农艺
技术措施来提高耕地肥力水平。此外,部分良田在土地平整
中,其表层肥沃的熟耕土作“客土”移出,耕作层土壤结构遭
到不同程度破坏,土壤营养状况也需改良与维护。因此,土
壤改良与培肥势在必行。为此,平湖市土肥站以新埭镇旧埭
村为重点,指导全市复垦地土壤修复和培肥地力。
本项目主要集中在新埭镇新秀埭地区(旧埭村)开展实
施,整理区面积近400亩。我们采用不同施肥技术方案在旧
埭村、同心村进行以单季稻为参照对象的复垦地力培肥试
验,为复垦地区作物制定施肥技术措施提供参考。
1 示范试验概况和结果
示范地点在新埭镇旧埭村;示范面积5亩;当季示范作
物为单季晚稻“丙98-110”。采取5种处理,不作重复,田间
管理措施一致,防病治虫措施一致。处理0(CK)农户常规施
肥,空白对照。处理(1)基施25%生物有机复合肥50kg/亩,
追肥(1~2次)用尿素10kg/亩。处理(2)基施25%生物有机
肥50kg/亩,根部浇施聚合氨基酸2000倍液60ml/亩·次,共
3次(幼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灌浆期)。处理(3)基施生物有
机肥50kg/亩,同时将傲绿营养素500g/亩与神农生物有机肥
混拌做全层施肥。处理(4)基施生物有机肥50kg/亩,同时根
部浇施华帅微生物肥150~250ml/亩·次,共5次(返青、拔节、
孕穗期各喷一次,灌浆期隔5~10d喷一次,连喷2次)。
结果可看出,该复垦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单季稻产量明
显增加,与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田块相比,各处理区亩增产
182.2~200.7kg,增49.9%~55.0%(见表1)。说明增施有
机肥对改善培肥耕地肥力、保障作物产量十分有效,同时进
行平衡配套施肥,根外追肥、喷施叶面微肥的措施采取后效
果也十分显著。
2 土地整理区土壤改良与培肥措施
平整后土壤养分贫瘠,故平整后土壤耕作层基本上是原
来的心土层,有机质含量仅1%~2%,氮磷钾及多种营养元
素均缺乏,势必影响作物生长。复垦地整理区内田块因理化
性状差
,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板结,肥力贫瘠,可耕性差。我们根据不同土壤情况,采取综合配套施肥技术措施,以增加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产出率。
2.1 增施有机肥料
2.1.1 种植绿肥。对75亩土质极差的新耕地,提倡不种植
春花作物,而种植花草绿肥,春季翻耕入土,以增加土壤肥
力。通过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的绿肥植物,利用其
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最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收稿日期:2004-07-18
上旬危害尤为严重,10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初期食害叶
肉,虫多时可将叶片吃光,还能剥食枝皮,嚼食果皮。
防治方法:人工摘除护囊。也可用90%敌百虫、75%锌
硫磷、80%敌敌畏、50%杀螟松1000~1500倍液喷药防治。
5 红蜡蚧
该虫为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若虫初为淡红色,较
扁平,后背部隆起,形成星状白色物质;雌成虫呈椭圆形,具
暗红色蜡壳。以雌成虫和若虫群栖于芽梢、枝梢及新叶上,
吮吸植株汁液。植株受害后新梢停止抽发,导致树势衰弱,
渐至叶落枯枝,重者全株死亡。
红蜡蚧一年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树干上越冬,6月初开
始孵化,7月上旬停止,8月下旬化蛹,9月中旬羽化、交尾。
防治方法:(1)结合冬剪,剪除有虫枝条。(2)消灭越冬
代雌虫,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或40~50倍的
机油乳剂。(3)消灭越冬代若虫,春季发芽前,喷波美3~5
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4)若虫期防治,对出土
的初孵若虫,早春可在树根周围土面喷撒50%辛硫磷乳油
100倍液;对植株上若虫,抓住孵化盛期(6月初~7月上旬)。
可喷速扑杀1500倍液或氧化乐果1500倍液,每隔1周1次,
连续3~4次。(5)保护天敌,各类小蜂多是该虫的天敌。
6 螨类
该虫是香樟树的主要刺吸类害虫。幼若虫、成螨以后口
刺破植物组织,吮吸汁液,使叶片形成黄白色小点,严重时,
小点密集成黄色斑块,树木生长势减弱。一年多代,叶片正、
背面均可危害。春季高温干旱危害尤为严重,随气温升高,
危害有所减弱,但到秋季又会加剧。
防治方法:危害期间喷40%乐果乳油、20%三氯杀螨醇
乳油、5%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
7 刺蛾类
刺蛾是香樟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一年二代,以夏熟幼虫
在小枝分叉处、主侧枝以及主干粗皮上结茧越冬。翌年4~5
月化蛹,5~6月成虫羽化产卵,幼虫7龄。初孵幼虫取食叶
下表皮及叶肉,4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叶肉吃光,仅剩叶
脉。6、8月份危害最严重。
118
上海农业科技2005-3制约稻鸭共作技术快速推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张庚林周双庆李粉林丁小庆(江苏省金坛市朱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13241)
稻鸭共作是一项新型的复合生态技术。江苏省2000年
开始试点,几年来示范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但因许多实施农
户的水稻产量低、鸭子效益小、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制约了
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笔者通过自身实践、结合各地情况分
析,认为调整目标定位、完善关键技术、提高适用性,能快速
有效地推广这项技术。
1 主要问题
1.1 目标定位高
1.1.1 优质品种。许多地方过分突出优质稻米生产,选用
中粳类型、日本软米品种类型,但易感病虫,抗倒性差,正常
栽培亩产量仅300~350kg,单产水平低。
1.1.2 有机稻米生产。强调有机化生产,不使用化学农药
防治病虫,其他防治手段效果较差,病虫危害严重;不施用化
学肥料,仅靠有机肥,每亩施氮量不足10kg,缺肥明显,生长
量严重不足,产量低下。
1.1.3 忽视鸭子生产效益。强调鸭子的役用功能,选用个
体小、活动能力强的品种,特别是家鸭与野鸭杂交的役用鸭
类型,成鸭体重仅1kg左右,鸭毛难以除净,商品性差,鸭子
基本无经济效益。
1.2 技术不完善
1.2.1 水稻栽插密度低。强调鸭子横向行走,一般行距
23cm以上,株距15cm以上,亩栽1.0~1.2万穴,亩基本苗4
~5万,每亩有效穗15万以下,穗数严重不足是水稻产量太
低的主要原因。
1.2.2 不搁田。考虑鸭子的活动,水稻拔节前后不断水搁
田,影响壮秆大穗的形成,病虫危害加重,一般比适度搁田的
减产10.8%~15.4%。
1.2.3 不施穗肥。强调有机生产,不施用化学肥料作穗肥,
与适量施用穗肥的相比减产8.2%~11.5%。
1.2.4 病虫防治不到位。2003年水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特
收稿日期:200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