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灵魂观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张蕊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
摘 ;要:柏拉图在继承了灵魂的认识论的前提下,对灵魂的意义又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灵魂的存在是独自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永恒精神实体,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需通过灵魂才可以沟通的,其本身包含理性特质和求真向善的能力性,一切生命的运动都以其为原则。

柏拉图开创了那个时代相对完善的纯理论思辨的灵魂系统,并且创造性地对灵魂的本质与特点、构成与类别、统治与永恒、功能与净化进行了论述。

他在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灵魂的新思潮,使灵魂逐步脱离于实体、宗教,富予理性精神意义,让整个西方哲学都沉浸在“理性”的统治之中,顺沿着“求真”、“向善”的两条路径向前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灵魂不朽;精神实质;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张蕊(1988-),女,民族:汉,籍贯:双城,学历:硕士,单位:黑龙江大学。

[中图分类号]:B50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3
一、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柏拉图灵魂论的重要主旨就是他对“灵魂不朽”的论证。

恩师苏格拉底的死对其“灵魂不朽”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斐多篇》中曾描述苏格拉底从容不迫的面对死亡,他认为:“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不在乎所谓的享乐吃喝的,因为他们不是为别的,正是因为他们为死和死后做准备的,必定是在孜孜以求地寻求着死”[1]。

死亡就是肉体与灵魂相互独立存在的一种状态。

灵魂只有挣脱肉体的束缚,精神才会被净化,思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柏拉图用五种方式论证“灵魂不死”的观点。

第一,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相互转化而产生万物。

他认为“凡是对立的东西总是从它的对立面产生的在每一种对立中,都有两个相反的转变过程,从对立的这一方转为对立的那一方,又从对立的那一方转为对立的这一方”[2]。

生和死的关系也是相互对立的。

人的成长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既然生能产生死,因此生也一定是由死产生的,生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灵魂在离开肉体后也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存活。

柏拉图虽然从逻辑上对“生”与“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论证灵魂不朽应该强调灵魂的“生”和灵魂的“死”,而他把“生”与“死”的关系用在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上明显是混淆了概念,这种论证没有其合理性。

第二,“回忆说”的论证。

“回忆”是指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印象的经历,或深或浅,但必定可以想起。

柏拉图从认识论的立场论证灵魂不朽,灵魂不朽是真理和知识存在的先天条件,而永恒的灵魂在无限的轮回中获得了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认知,所以人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回忆”的过程。

灵魂中本身就存留着先前的知识、真理和理性,由于人有记忆,可以回想起发生过的事情和曾经掌握的知识,所以灵魂应先于肉体而存在,于是灵魂是不朽的。

柏拉图用“回忆说”和“灵魂不朽”相互论证来证实二者成立的有理性,但是灵魂中包含知识的结论,否定了知识的来源是经验。

“回忆说”只能证明灵魂的存在于人出生前,并没有论述与肉体结合后的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仍然不朽。

第三,“理念论”的论证。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就是世界在人脑的印象,而可知世界就是能够通过知识的交流、思想的沟通、理念的传递的世界或者说是通过客观事实反应的最真实、最广泛的世界。

灵魂就是这两个世界相互交融的桥梁,可感世界的存在依赖于可知世界,可知世界是可感世界的根本,至善的理念是可知世界的最终原因。

“既然‘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和有神性的,既然灵魂能够理解‘理念’,则灵魂本身也就必定是永恒的、不死的和有神性的”[3]。

柏拉图结合理念的特点论证灵魂是不朽的,是为了阐述灵魂与理念一样也是单一的、理智的、永恒的、不朽的。

第四,灵魂结构和属性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生成和消亡是混合与分离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复合的事物的组成因素比较复杂,内部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分解和消亡。

而非复合的事物结构单一、性质稳定,即使在外界的刺激下也能完好的保留其本性。

“既然作为万物本质的灵魂的结构是非复合的、单一的和不可分割的,则灵魂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毁灭,它因此也就必然是不死的和永恒的”[4]。

灵魂的永恒性和自我运动性是柏拉图对其定义的根本属性,他认为其他的事物不能产生自主运动的灵魂,灵魂这种最初的永恒存在的东西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它在无限的轮回中,因此灵魂是不朽的。

但是柏拉图的论证是矛盾的,首先他一直在强调灵魂有认知性,了解很多事物,人类的学习也只是在回忆,这样灵魂本性就不可能是单一的。

其次,那些无开端无结尾的可以自我运动的事物就是世界的本源也不具说服力。

第五,“道德论”的论证。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结合道德论的“因果报应”来论证灵魂不朽。

人们通常认为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

但是柏拉图认为在城邦社会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并不是绝对的。

“既然在尘世上行善未必有善报,作恶未必有恶报,则美德的酬报就应求诸灵魂的永生;灵魂是不能被某种恶的东西消灭的,不论是内在于灵魂的恶,还是外在于灵魂的恶,因此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假使灵魂是永恒地存在着的,那它就一定是不朽的”[5]。

人类在伦理道德上行善或行恶的行为与灵魂无关,所以灵魂不朽的论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结论使人们相信灵魂的轮回,积德行善必有后福。

对遏制古希腊奴隶制时期日益堕落的人性道德问题有很大的贡献。

二、柏拉图灵魂观的精神实质
柏拉图的灵魂观是为其在《理想国》中所设想的“和谐”国家服务的,使城邦人民都过上至善的正义生活是其最终目标。

柏拉图认为肉体是“具有双重的罪恶: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好像是通过一层镜子那样地看得模糊不清;同时它又是人欲的根源,扰得我们不能追求知识并看不到真理。

”[6]为了防止肉体和不良情绪对灵魂的侵染,需要每个人都努力关怀灵
魂,净化灵魂、保护灵魂,因为灵魂先于肉体、优于肉体并统治肉体。

终极关怀是人类为了达到永恒而突破有限的一种灵魂期盼。

它的产生根源在于,有限存在的人奢望获得无限的具有超越性的本质,达到对心灵的终极关怀。

在柏拉图看来,人在具有了灵魂后才会产生理性思维,人的理性特质使其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去进一步了解那些貌似不可能掌控的事物和无法学习的知识,使人生活在理性之中。

他灵魂观的企图就是凭借自己的道德论述,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思想,最终使人们逐渐堕落的道德和灵魂可以得到拯救。

柏拉图将灵魂定义为推动一切事物运动的本原,将“灵魂”这种精神实体看做是其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某种程度上,“灵魂”就等同于柏拉图所追求的理念。

在讨论灵魂与身体关系中,柏拉图将灵魂和肉体规定为各自独立的部分,这使柏拉图思想充满了浓郁的哲学二元论色彩。

柏拉图尽可能用理性思辨对灵魂进行论证,试图说服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和永恒性。

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所谓灵魂不死是和思维的本性、思维的内在自由密切联系着的,是和构成柏拉图哲学出色之点的根据的性质、和柏拉图所奠定的超感官的基础、意识密切联系着的,因此灵魂不死乃是首要之事”[7] 。

对灵魂感知、认知功能的关注,是为了用理论来强调灵魂的重要性,它是使世界万物运动而又成为其自身的客观因素,灵魂附于身体才使人具有感觉、认知的能力,柏拉图灵对精神实体的重视和对理性思辨的推崇在他的灵魂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是回忆的过程,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

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灵魂存在,我们现在可以回忆起的事物一定是先前从某个状态中获得的。

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把唯心主义认识论和灵魂观相结合是建立在古希腊宗教神话中有关灵魂轮回和灵魂不死等传统观念上的。

柏拉图将认识的来源、对象和结果都看成是先天存在的,这源于他唯心主义认识观。

柏拉图虽然对世界感性认识的存在和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意见上升到知识的认识路线的观点都给予了肯定。

但他坚持认为理性认识是唯一的真理,感性认识则不可信赖,这不符合事实原理。

最后,柏拉图将精神理性推崇到极致,从传统的宗教神话灵魂观中走上了一条由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三、柏拉图灵魂观念的现代意义
第一,心灵哲学的意义。

纯理性思辨的实体关系是柏拉图所讨论的身心问题,他认为灵魂先于肉体并超越于肉体,肉体要接受并服从灵魂对其的支配,以至启迪了笛卡尔为代表的实体二元论心灵哲学。

在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下,笛卡尔等人建立了以唯心主义二元论为基本定位立场的心灵哲学体系,对后来诸多学科的发展与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不同学科的参照对比下,心身关系问题开始由单一的哲学问题向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问题转变。

进入现代社会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脑关系”的出现渐渐威胁到了传统的“心身关系”,而科学主义心灵哲学的诞生恰恰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调和。

它不但支持传统心身关系问题,而且试图将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相互渗透,科学主义心灵哲学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医学、计算机与科学、认知学、心理测量学、语言学等多种科研方式对身心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说明,给几千年来以纯思辨形式存活的心灵哲学穿上了科学实证性的衣服。

而人类对心脑问题的探索,也同样牵扯着心灵哲学今后的前景,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心灵哲学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鼻祖无疑是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本质上讲心灵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都包含
在对上述问题的解读,即使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不一样,运用的方法及侧重对象也大相径庭,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但对心身关系的思考,一直是心灵哲学研究的本源性问题。

第二,人学意义。

人们以前总是重点关注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很少把“人”当做其研究的基本方向,这与“人”本身固有的复杂性有关,因此对人的考察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就曾有很多哲学家对“人”进行探讨,而对现代人学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就属柏拉图为代表开创的“理性人学”。

“人”学贯穿了柏拉图整个灵魂观,他将人的本质归纳为“理性灵魂”。

柏拉图在灵魂观中提出:理性是人的根本,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思维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人生的价值在于对求真向善的追求。

人之所以为自身是因为他拥有了理性灵魂,造物主将灵魂放入空洞的躯壳之后才形成了人。

因此人具有先验性和社会性,这就是他对人性和人的起源问题上的分析,带有浓郁的唯心主义色彩。

在人的属性与本质中,他的观念是人的本质就是具有了使之为自己本身的理性灵魂,精神属性才是人真正的属性。

灵魂观同样被柏拉图融入人与社会关系之中,他认为理性、激情、欲望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人的灵魂,同比于国家相似为:统治者、武士、生产者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着各自的德性,即智慧、勇敢和节制,而善的理念的整体需要正义将这三个等级调和。

”因此,想要实现“和谐”国家,要求每个人做合乎自己本性的事情并有益于维护社会正义,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要合乎正义的本分,这样才能使国家达到“和谐”,也只有这样人与社会的关系才会和谐。

柏拉图将灵魂论、道德论和至善论相结合得出灵魂的本性是求真向善,“人的本质是灵魂,而它属于心灵领域,所以受善的统摄,以善为最高目的。

”所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对善理念的认知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就是使人的理性本质成为现实,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第三,死亡哲学的意义。

死亡观是柏拉图整个灵魂思想的轴心。

在他看来,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是死亡意识本身,真正的哲学家是在追求死亡和走向死亡中不停地去觅求知识、真理、美德和哲学。

人只要保持灵魂的纯净与安宁,需竭尽可能地让灵魂远离肉体的欲望。

精神依赖于肉体存活的观点是“虽生犹死”。

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不断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而人的一种认识自我的手段就是面对死亡的思维。

柏拉图坦然面对死亡,肯定死亡,劝诫我们不要在肉体欲望中迷失自我,把握灵魂的纯洁,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其学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是毋庸置疑的。

柏拉图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他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证明其灵魂不朽的观点,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视角,全面的对灵魂问题进行了阐释与分析。

柏拉图的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他的灵魂理论的证明方法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逻辑错误,充溢着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摩擦。

虽然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现代科学对人类心灵问题的研究,但是他对人的心灵、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探索无论是对当时的城邦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现代“心灵哲学”、“人学”、“死亡哲学”等诸多学科的思想兴起更是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6页.
[2]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3页.
[3]段智德.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4]段智德.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34-635页.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4页.
[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9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