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造血与免疫系统病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坏死性脾炎 坏死性脾炎(necrotic splenitis):是指脾脏实质坏死 明显而体积不肿大的急性脾炎。多见于巴 氏杆菌病、弓形虫病、猪瘟、鸡新城疫和 法氏囊病等急性传染病。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脾脏体积不肿大或轻度肿大,在表面或 切面可见针尖至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
镜检病变: 脾脏实质细胞坏死明显,在白髓和红髓均 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其中多数淋巴细胞和网 状细胞己坏死,胞核溶解或破碎,细胞肿胀、 崩解,少数细胞还具有淡染而肿胀的胞核。 坏死灶内同时见浆液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有些粒细胞也发生核破碎。脾脏含血量不见 增多,故脾脏不肿大。被膜和小梁均见变质 性变化。
结局: 坏死性脾炎的病因消除后,炎症过程可 以消散,随着坏死物和渗出物的吸收,淋 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再生,脾脏的结构和 功能一般可以完全恢复。 只有脾实质和支持组织遭受严重损伤的 病例,脾脏才不能完全恢复,其实质成分 减少,支持组织中的结缔组织明显增生, 导致小梁增粗和被膜增厚,出现纤维化。
(三)化脓性脾炎 化脓性脾炎(suppurative splenitis):是指伴有组织脓 性溶解的脾炎。主要由机体其他部位化脓 灶内的化脓菌经血源性播散所致,以在脾 脏形成大小不等的化脓灶为特征。
脾脏支持组织内平滑肌松弛的发生是植物性 神经机能障碍的结果。在疾病后期:
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 脾脏坏死 白细胞崩解所释放酶 均可使 脾脏支 持组织 中的 平滑肌 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 网状纤维 发生变性、 坏死
植物性神经
导致脾脏支持 组织的破坏
4. 脾脏支持组织被破坏 镜检: 可见被膜和小梁中的胶原纤维、弹力纤 维和平滑肌肿胀、溶解,着染减弱,排列 疏松。 严重时,它们失去固有的结构而崩解成 小颗粒状,肌细胞核淡染、肿胀甚至溶解 消失。网状纤维肿胀,银染着色不佳。
镜检病变: 结核性脾炎时:脾脏的巨噬细胞明显增生, 许多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肉芽肿, 其周围也见淋巴细胞浸润和增生: 在布氏杆菌病慢性脾炎时:既可见淋巴细胞 增生形成明显的淋巴小结,又有由巨噬细 胞增生形成的上皮样细胞结节散在分布于 脾髓中。
结局: 慢性脾炎通常以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为结局。 随着慢性传染病过程的结束,脾脏中增生 的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局部网状纤维胶原 化,上皮样细胞转变为成纤维细胞,结果 使脾脏内结缔组织成分增多,发生纤维化: 而被膜、小梁也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厚、 变粗,从而导致脾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
炎症后期:淋巴组织增生,淋巴小结生发中心扩大, 并有较多细胞分裂象,淋巴小结周围、副皮质区 和髓索细胞增生、密集(附图22 - 17 -1)。
结局: 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在病因消除后, 炎症逐渐减退直至完全恢复正常。 病因持续存在可转为慢性淋巴结炎: 病因作用加强可发展为出血性淋巴结炎 或坏死性淋巴结炎。
5. 变性和坏死 主要是指脾脏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在急性脾炎时,脾脏的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 胞可弥漫性坏死、崩解,致使脾脏固有的 组织细胞成分明显减少。 有时坏死以小灶形式出现,即在脾髓中出现 散在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坏死区的细胞成分多发生崩解、核破碎,并 与渗出的浆液、纤维素以及肿胀的网状纤 维混在一起,呈均质红染,其间偶有少数 残留的细胞散在。 除脾实质外,脾脏的血管也可发生变性和坏 死。
镜检病变:被膜、小梁及实质中的毛细血管充血,
淋巴窦明显扩张,内含浆液(附图14-3-1),
镜检病变: 窦壁细胞肿大、增生,有时在窦内大量 堆积(称为窦卡他)。扩张的淋巴窦内,通常 还有不同数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而巨噬细胞内常有吞噬的致病菌、 红细胞、白细胞。淋巴小结内的淋巴细胞 因组织水肿而疏松。
慢性脾炎 多见于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脾脏轻度肿大或比正常大1~2倍,被膜增 厚,边缘稍显钝圆,质地硬实; 切面平整或稍隆突,在暗红色红髓的背 景上可见灰白色增大的淋巴小结呈颗粒状 向外突出;但有时这种现象不明显,只见整 个脾脏切面色影变淡,呈灰红色。
镜检病变: 慢性脾炎的增生过程特别明显,但在不 同的传染病过程中,有的以淋巴细胞增生 为主,有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有的两 种细胞都明显增生。还可见支持组织内结 缔组织增生,因而使被膜增厚和小梁变粗, 可见脾髓中散在的细胞变性和坏死。 例如: 亚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的慢性脾炎时:脾脏淋 巴细胞的增生明显,往往形成许多新的淋 巴小结,并可与原有的白髓连接。
第十四章 造血与免疫系统病理
第二节 脾炎
脾炎(splenitis):即脾脏的炎症。多伴发于各种 传染病,也可见于血液原虫病,是脾脏最 常见的一种疾病。 脾脏是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外周免疫器 官,在吞噬、处理和清除血液中的病原过 程中容易遭受损伤而发生炎症。
基本病理变化: 1. 脾脏多血
即脾脏含血量增多。主要发生于脾炎的初期, 尤其在急性脾炎时最为突出。
2. 出血性淋巴结炎(hemorrhagic lymphadenitis):常见 于伴有较严重出血的败血性传染病。 如:炭疽、巴氏杆菌病、猪瘟、急性猪 链球菌病等,也可见于某些急性原虫病。
剖检病变:淋巴结肿大,暗红或黑红色,切面隆突、
湿润。出血轻的,淋巴结被膜潮红、散在少许出 血点:中等程度出血时,于被膜下和沿小梁出血而 呈黑红色条斑,使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严 重出血的淋巴结,因被血液充斥,酷似血肿(附图 14-3-2)。
第三节 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lymphadenitis):即淋巴结的炎症。单个 或某一组淋巴结发炎,表明输入该淋巴结 的淋巴流区域有局部感染、创伤或炎灶; 若多处或全身淋巴结发炎,则表明发生了 全身性感染。 按炎症发展过程,淋巴结炎通常分为急性和 慢性两种类型。
(一)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acute Iymphadenitis):可呈全身性 (如:败血性传染病)或局部性(如:淋巴流区域的 急性炎症或局部感染)。 1. 浆液性淋巴结炎(serous lymphadenitis) 又称单纯 性淋巴结炎:常见于某些传染病的初期, 以及局部组织器官发生急性炎症时。是最 常见的淋巴结炎症。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发炎淋巴结肿大,色鲜红或紫红:切 面隆起、潮红,温润多汁。
镜检病变:
出血部位的淋巴窦内聚集多量红细胞,淋巴小结内也有 出血(附图14-3-3、附图24-2-3),此外,尚有一些浆液渗出 和炎性细胞浸润。
结局: 当原发病痊愈时,淋巴结内渗出的血液 可被溶解、吸收、消散;有时可在出血的基 础上发生淋巴组织坏死。 3. 坏死性淋巴结炎(nerotic Iymphadenitis):是指伴 有明显实质坏死的淋巴结炎。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大肠杆菌
3. 增生与免疫反应 例如: ①急性传染病如:急性猪丹毒。增生的细胞很快
发生变性、坏死和崩解;
②慢性传染病如: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增生的细
抱在疾病过程中则大部分存留于脾脏,使脾脏体 积呈进行性增大。
③结核、鼻炭疽等慢性传染病过程中:增生的
单核-巨噬细胞转化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并形成特殊肉芽肿。
镜检病变: 在鸡发生坏死性脾炎时(多见于鸡新城疫 和鸡霍乱),坏死主要发生在鞘动脉的网状 细胞,并可扩大波及周围淋巴组织。有的 坏死性脾炎,由于血管壁破坏,还可发生 较明显的出血。 例如:一些猪瘟病例脾边缘可见出血性 梗死灶。脾脏白髓坏死灶内可发生灶状出 血,严重时整个白髓的淋巴细胞几乎全被 红细胞替代(附图14-2-2)。
①炎性充血 ②脾脏内血液淤滞 ③植物性神经机能障碍致使脾脏支持组织内 的平滑肌松弛 ④平滑肌本身的变性、坏死
造成脾脏多 血的因素
基本病理变化: 1. 脾脏多血 脾脏多血时: 眼观:脾脏肿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富 有血液。 镜检:可见脾脏红髓内充盈红细胞,而红髓 固有细胞成分大为减少,有时还见出 血现象。
病理变化: 镜检: 可见初期脾组织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 集、浸润,以后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 崩解,局部组织坏死而形成脓汁。后期, 化脓灶周围常见结缔组织增生、包绕。
(四)慢性脾炎 慢性脾炎(chronic splenitis):是指伴有脾脏肿大的 慢性增生性脾炎。
血液原虫病 亚急性或慢性马传染性贫血 结核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布氏杆菌病等病程较长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变特征和病程急缓,脾炎可分为 急性炎性脾肿、坏死性脾炎、化脓性脾炎 和慢性脾炎等几种类型。 (一)急性脾炎 急性脾炎伴有脾脏的明显肿大
急性脾炎 多见于 ①炭疽、 ②急性猪丹毒、 ③急性副伤寒 ④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等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⑤牛、马梨形虫病(包括牛泰勒虫病)等急性 经过的血液原虫病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脾脏增大,可比正常大2-3倍,甚至5-10 倍,被膜紧张,边缘钝圆。明显肿大时犹 如血肿样,呈暗红色或黑红色, 切开时流出血样液体,切面隆起并富有 血液。白髓和脾小梁不清,脾髓质软。用 刀轻刮切面,可刮下大量富含血液的糊状 脾髓。
镜检病变: 脾髓内充盈大量血液,脾实质细胞(淋巴 细胞、网状细胞)因弥漫性坏死、崩解而明 显减少:白髓体积缩小,甚至完全消失,仅 在中央动脉周围残留少量淋巴细胞:红髓中 固有的细胞成分也大为减少,有时在小梁 或被膜附近可见一些零散的淋巴细胞。 在充血的脾髓中还可见病原菌和散在的 炎性坏死灶,坏死灶由渗出的浆液、中性 粒细胞和坏死崩解的实质细胞混杂而成。 炎性坏死灶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 (附 图14-2-1、附图24 - 30 - 3)。
3. 增生与免疫反应
浆细胞
增生包括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浆细胞的数量增多
增生:是在脾炎过程中除充血与渗出外发生 较早的一种变化,一般在慢性脾炎时增生 比较明显,也是脾脏体积增大的原因之一。
3. 增生与免疫反应 无论急性还是慢性脾炎,均可见脾脏单 核-巨噬细胞的增生,但在急性经过时较为 明显。增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呈圆形,椭圆 形胞核常位于胞浆的一侧,可对病原体、 变性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分解产物 进行吞噬。
浆液性淋巴结炎或 出血性淋巴结炎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见于
坏死杆菌病 炭疽 牛泰勒虫病 猪弓形虫病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 淋巴结肿大,呈灰红色或暗红色,切面 湿润、隆突,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 散在分布,后期淋巴结切面干燥,因出血、 坏死而呈砖红色
镜检病变: 见淋巴组织坏死,其固有结构破坏,细胞崩 解,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坏死灶,有的 坏死灶内有大量红细胞:坏死灶周围充血、出 血,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在弓 形虫病和泰勒虫病时常可在巨噬细胞胞浆内见 有原虫:淋巴窦扩张,其中有多量巨噬细胞, 出血明显时有大量红细胞,也可见白细胞和组 织坏死崩解产物(附图14 - 3 - 4、附图24 - 30 - 4、附图 25 - 3 - 2)。
2. 渗出和浸润 ①急性脾炎时: 渗出的浆液为均匀一致的淡红染物质, 其中有时可见析出的纤维素,它们常与脾 脏中坏死、崩解的细胞或肿胀、崩解的网 状纤维混在一起而不易分辨, 白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最为常见。但 其数量在不同的传染病和不同的个体有很 大的差异。 ②慢性脾炎时: 一般不出现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浸 润的白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脾窦内充满 红细胞
红髓含血量增 多,细胞排列 疏松
结局: 急性脾炎的病因消除后,炎症过程逐渐 消散,充血消失,局部血液循环可恢复正 常,坏死的细胞崩解,随同渗出物被吸收。 此时脾脏实质成分减少,结果脾脏皱缩, 其被膜出现皱纹,质地松弛,切面干燥呈 褐红色。以后这种脾脏通过淋巴组织再生 和支持组织的修复,一般都可完全恢复正 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增生与免疫反应 脾脏是机体实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 重要器官,脾脏内淋巴细胞增生在慢性经 过的传染病中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在慢性马传染贫血、结核等,可 见脾白髓体积增大,生发中心明显,淋巴 细胞数量增多。在淋巴细胞增生的同时, 网状细胞和浆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4. 脾脏支持组织被破坏 主要是指脾脏被膜和小梁内平滑肌纤维 的机能障碍(松弛)和结构损伤而引起的张力 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