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腧穴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三、腧穴的命名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千金翼方· 针灸下》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结合腧穴分布特点、作 用、主治等内容赋予相应的名称。因此腧穴的名称有助于熟悉并记忆腧穴 部位和作用。
14
三、腧穴的命名
(一)从天象地理命名(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等结合腧穴 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
5
一、腧穴的概念
《素问·气府论篇》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所言节者, 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 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说明腧穴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是与内部组织有密切关系、互相输通的 特殊部位。 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因此,腧穴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11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把十二经与任督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并将全身腧穴按气血
流注进行排列即十四经穴 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
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 穴,并附有医案。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
把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361个,一直沿用至今。
腧穴总论
;.
1
【掌握】 1、腧穴的概念 2、腧穴的分类 3、腧穴的主治特点 4、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 5、腧穴的定方法
2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 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喻脉气 如流水输转、灌注。
16
三、腧穴的命名
(三)从形态功能命名(人体类):以人体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 的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
1解剖部位:腕骨、大椎、京骨、巨骨、完骨 2脏腑功能:心俞、肺俞、神堂、魄户、意舍 3经络阴阳: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阴都 4穴位作用:气海、血海、光明、水分、听会
17
四、腧穴的分类
分三类:经穴、奇穴、 阿是穴。 1、经穴
定义: 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
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归经、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如内关、足三里、百会、
膻中等穴。 )
18
四、腧穴的分类
2、奇穴 定义: 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固定穴名,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
6
二、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最初阶段---既无定位,有无定名---以痛为腧 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 病症,并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 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
7
二、腧穴的发展 —从十四经穴总数看腧穴的发展
1日月星辰:日月、上星、华盖、太乙、太白 2山谷丘陵: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 3大小水流:涌泉、后溪、少海、曲池、曲泉 4交通要冲:气冲、关冲、内关、外关、水道
15
三、腧穴的命名
(二)从人事物象命名(物象类):以动、植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 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
1动物植物:鱼际、鸠尾、伏兔、攒竹、禾髎 2建筑居处:天井、天窗、地仓、梁门、内庭 3生活用品: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 4人事活动:人迎、百会、归来、三里等
《内经》 首次论及腧穴名称、位置、归属、主治、刺灸法等,但不够完善。 首次提出估度法、草量法、特殊体位定位法 首次论及特定穴的理论,如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络穴、原穴。 首次载及刺激部位。
《难经》 首次提出特定穴中的八会穴
9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是针灸专著,补充了大量针灸穴位,349个 首次提出交会穴的概念 补充了腧穴的位置、取穴、主治 补充了70个腧穴的别称 对充实了五腧穴的理论 全书十二卷128篇其中70多篇专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
穴,统称“经外奇穴”又简称“奇穴”、“经外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无归经(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
19
翼点
太阳穴解剖
❖ 《千金方》:穴位多当 “肌肉纹理、节解缝会 宛陷之中,及以手扶之 ,病者快然。”
“穴”为“土室”,引申为“空隙”、“孔窍”、“凹陷”,喻脉气 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3
一、腧穴的概念
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是却各有 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腧穴——是对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学中的背俞穴。
4
一、腧穴的概念
别名 《内经》“节”、“会”、“空”、“气穴”、“气府”、“骨空” 《针灸甲乙经》称“孔穴” 《太平圣惠方》称“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0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发展了腧穴的配伍,补充了某些腧穴的功效 及临床应用。 首创彩色明堂三人图 完善估度定位法 收集大量经外奇穴 最早提出阿是穴
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部腧穴专著,首绘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 首铸成两具经络腧穴铜人模型。
《内经》论及学名约160个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周身穴名349个 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详载了354个腧穴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354个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
8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12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解放后至今 对腧穴的作用、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
外奇穴使腧穴学不断充实提高。 在2006年9月1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代替GB 12346-1990)中,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定位不变,“在头 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经穴代码GV29。将经穴的数量由361个 增加至362个,是近年来经络腧穴学的一个重要事件。
三、腧穴的命名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千金翼方· 针灸下》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结合腧穴分布特点、作 用、主治等内容赋予相应的名称。因此腧穴的名称有助于熟悉并记忆腧穴 部位和作用。
14
三、腧穴的命名
(一)从天象地理命名(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等结合腧穴 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
5
一、腧穴的概念
《素问·气府论篇》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讲“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所言节者, 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 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说明腧穴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是与内部组织有密切关系、互相输通的 特殊部位。 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因此,腧穴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11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把十二经与任督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并将全身腧穴按气血
流注进行排列即十四经穴 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
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 穴,并附有医案。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
把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361个,一直沿用至今。
腧穴总论
;.
1
【掌握】 1、腧穴的概念 2、腧穴的分类 3、腧穴的主治特点 4、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 5、腧穴的定方法
2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 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喻脉气 如流水输转、灌注。
16
三、腧穴的命名
(三)从形态功能命名(人体类):以人体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 的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
1解剖部位:腕骨、大椎、京骨、巨骨、完骨 2脏腑功能:心俞、肺俞、神堂、魄户、意舍 3经络阴阳: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阴都 4穴位作用:气海、血海、光明、水分、听会
17
四、腧穴的分类
分三类:经穴、奇穴、 阿是穴。 1、经穴
定义: 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
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归经、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如内关、足三里、百会、
膻中等穴。 )
18
四、腧穴的分类
2、奇穴 定义: 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固定穴名,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
6
二、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最初阶段---既无定位,有无定名---以痛为腧 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 病症,并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 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
7
二、腧穴的发展 —从十四经穴总数看腧穴的发展
1日月星辰:日月、上星、华盖、太乙、太白 2山谷丘陵: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 3大小水流:涌泉、后溪、少海、曲池、曲泉 4交通要冲:气冲、关冲、内关、外关、水道
15
三、腧穴的命名
(二)从人事物象命名(物象类):以动、植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 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
1动物植物:鱼际、鸠尾、伏兔、攒竹、禾髎 2建筑居处:天井、天窗、地仓、梁门、内庭 3生活用品: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 4人事活动:人迎、百会、归来、三里等
《内经》 首次论及腧穴名称、位置、归属、主治、刺灸法等,但不够完善。 首次提出估度法、草量法、特殊体位定位法 首次论及特定穴的理论,如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络穴、原穴。 首次载及刺激部位。
《难经》 首次提出特定穴中的八会穴
9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是针灸专著,补充了大量针灸穴位,349个 首次提出交会穴的概念 补充了腧穴的位置、取穴、主治 补充了70个腧穴的别称 对充实了五腧穴的理论 全书十二卷128篇其中70多篇专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
穴,统称“经外奇穴”又简称“奇穴”、“经外穴”。 特点: 有定名、定位,无归经(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
19
翼点
太阳穴解剖
❖ 《千金方》:穴位多当 “肌肉纹理、节解缝会 宛陷之中,及以手扶之 ,病者快然。”
“穴”为“土室”,引申为“空隙”、“孔窍”、“凹陷”,喻脉气 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3
一、腧穴的概念
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是却各有 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腧穴——是对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俞穴——专指特定学中的背俞穴。
4
一、腧穴的概念
别名 《内经》“节”、“会”、“空”、“气穴”、“气府”、“骨空” 《针灸甲乙经》称“孔穴” 《太平圣惠方》称“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0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发展了腧穴的配伍,补充了某些腧穴的功效 及临床应用。 首创彩色明堂三人图 完善估度定位法 收集大量经外奇穴 最早提出阿是穴
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部腧穴专著,首绘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 首铸成两具经络腧穴铜人模型。
《内经》论及学名约160个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周身穴名349个 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详载了354个腧穴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354个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
8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12
二、腧穴的发展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解放后至今 对腧穴的作用、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
外奇穴使腧穴学不断充实提高。 在2006年9月1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代替GB 12346-1990)中,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定位不变,“在头 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经穴代码GV29。将经穴的数量由361个 增加至362个,是近年来经络腧穴学的一个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