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

同翅目,飞虱科。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

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

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

卵呈香蕉状,产于叶鞘或叶片中肋组织中,卵粒前端“卵帽”排列成整齐的一行,微露于水稻组织表面,卵粒间及卵粒与水稻组织间有胶质物紧密连结,2~3天后,卵块周围出现褐色短斑纹,呈明显的“产卵痕”;卵初产时乳白色半透明,后前端出现红色眼点,近孵化时淡黄色。

若虫共5龄,体长分别为、、2mm、和,腹背斑纹和翅芽也是区分各龄虫的主要特征。1、2龄腹部背面有淡色“T”型斑,均无翅芽,1龄若虫后胸后缘平直,2龄后胸两侧略向后伸;3~5龄若虫腹部第4、5节各有一对较大的淡色斑,7~9节淡色斑呈“山”字形,3龄虫中后胸开始有明显翅芽,呈“八”字形,但前翅芽末端不达后胸后缘;4龄虫翅芽更明显,前翅芽末端伸达后胸后缘;5龄虫前翅芽末端伸达腹部第3~4节,前后翅芽末端彼此接或前翅芽伸过后翅芽。

低龄若虫体色淡,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高龄若虫有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前者体色灰白,体上斑纹较模糊,后者黄褐色,斑纹清晰;若虫落水后,两后足呈“一”字形,易与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若虫区别。

2.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分布较褐飞虱广,广布于国内各稻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受害尤重,主要为害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其发生程度上升,对晚稻亦有严重危害,发生面积已超过褐飞虱而成为稻飞虱类首要害虫。

为害症状:与“褐飞虱”相似,但成、若虫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较褐飞虱稍高,虫口大时受害水稻大量丧失水分和养料,上层稻叶黄化,下层叶则粘附飞虱分泌的蜜露而孳生烟煤,严重时稻叶变黑枯死,并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渐现“黄塘”、“穿顶”或“虱烧”,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雌虫长翅型连体长,短翅型约,雄虫一般为长翅型,连体长,短翅型罕见,长。头顶、前胸背板、中胸背板中域黄白色,整体上头胸部背面看起来有一黄白色的纵带;头顶长方形,长度为基部宽度的倍,额以中部最宽。前胸背板侧区在复眼后方具新月形暗褐色斑;前翅具黑褐色翅斑。雄虫中胸背板侧区为黑褐色,面部额、颊、唇基黑色,脊黄白色,胸部腹面及整个腹部亦为黑色。雌虫中胸背板侧区黄褐色或橙红色,整个面部、胸、腹部腹面为黄褐色。该虫在稻田有近似种——稗飞虱 (Esaki et Ishihara),区别在于稗飞虱雄虫额与唇基淡黄色,颊区黑褐,雌虫无翅斑。

卵长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成单行排列成卵条位于叶鞘和中脉组织内,各卵顶端较褐飞虱卵尖且相互间分开,不露出或稍露出稻株组织,产卵痕微裂。卵初产时乳白色,后淡黄色,具红色眼点。

若虫5龄,体灰褐色至灰黑色,体长分别为、、 mm、和 mm,此外,腹背斑纹和翅芽是区分各龄的主要特征。1龄虫各节间和中线淡色,呈较清晰的“丰”字形斑纹;2龄后胸两侧略向后延伸,虫腹背灰褐色,第2、3腹节淡褐色,各节间和中线仍淡色、较清晰,以后各龄该特性仍保持不变;3龄虫翅芽明显出现,第3、4腹节背面各嵌有1对乳白色近三角形斑纹;4龄前后翅芽长度相等,乳白色三角形斑纹清楚;5龄虫前翅芽尖端超过后翅芽尖端,斑纹同4龄。

3.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

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及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其中长江中下游仅在早稻上数量较多,但近年局部地区晚稻穗期亦有为害。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以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高于直接吸食危害,被害株表现为相应的病害特征。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雄虫,雌虫约4mm;短翅型雄虫长,雌虫长,均较褐飞虱略小。成虫额、颊黑色;雌虫头顶、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在整体上可见头胸部背面有黄色或淡黄色纵带;雄虫仅头顶、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深黑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前端细于后端。若虫5龄,胸背面沿正中有纵行浅色部分,后端与腹部背面中央浅色的中纵线相连,腹部4、5节有“八”字形浅色斑纹,附近有一个较周围色浅的区域,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落水若虫后足向后伸呈“八”字形。

【发生规律】

褐飞虱:江苏4一5代,6一7月上中旬迁入;苏北2-3代,7-8月迁入;我国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秋季则由北向南回迁。短翅型成虫属居留型,长翅型为迁移型。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一30℃,26℃最适,长江流域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褐飞虱迁入的季节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有利其繁殖,受害重。

灰飞虱:江苏等长江流域稻区发生5一6代,田间世代重叠。以3一4龄虫在麦田、紫云英或沟边杂草上越冬。在稻田出现远比褐飞虱、白背飞虱早。华北稻区越冬若虫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在幼嫩麦田繁殖1代后迁入水稻秧田和直播本田、早栽本田或玉米地,6一7月份大量迁入本田为害,至9月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