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控制霓虹灯控制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

摘要:本设计采用AT89S51单片机实现对霓虹灯的控制。系统由单片机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组成。显示部分的128个发光二极管成8行16列矩阵式分布。单片机I/O口输出的信号经三极管放大驱动二极管发光。不同的控制信号使发光二极管以不同的方式和花样显示。

关键字:单片机发光二极管矩阵式

Neon Light Controller Based on Singlechip Abstract: This design adopts singlechip AT89S51 to control the neon light. The system is made up of the part of singlechip controller and the part of show. The part of show is 8 lines of 16 row matrix types. Signal from singlechip is enlarged by triode transistor to drive the LBD. The different control signal makes LBD to give out light with the pattern in different way.

Keyword: singlechip LBD matrix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1.1 霓虹灯发展历史 (4)

1.2 霓虹灯的原始模型 (4)

1.3 霓虹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5)

1.4 单片机概述 (5)

1.5 MCS-51的引脚说明: (7)

第二章系统设计 (9)

2.1设计要求 (9)

2.2总体设计方案 (9)

2.2.1设计思路 (9)

2.2.2方案论证与比较 (9)

2.2.3系统组成 (10)

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 (11)

3.1显示部分电路 (11)

3.2控制部分电路 (11)

第四章软件设计 (13)

4.1程序流程图 (13)

第五章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1 元器件明细表 (16)

第一章绪论

1.1 霓虹灯发展历史

可以说霓虹灯的问世是建立在真空及气体放电的技术发展之上的。回顾霓虹灯的发展历史追溯到中世纪时期。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切利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真空试验,继后,德国物理学家盖里克于1650年发明了真空的获得成为现实,为真空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1838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关注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研究的真正转折点是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1858年J.普吕克发表了真空管中的荧光作用论述,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和希托夫等人先后开展了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在欧洲一些早期工业革命的国家对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对气体放电的丰富色彩纷纷进行应用性研究,这就是霓虹灯能够得心出现的历史背景。

1.2 霓虹灯的原始模型

可以说霓虹灯的问世是建立在真空及气体放电的技术发展之上的。回顾霓虹灯的发展历史追溯到中世纪时期。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切利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真空试验,继后,德国物理学家盖里克于1650年发明了真空的获得成为现实,为真空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1838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关注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研究的真正转折点是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1858年J.普吕克发表了真空管中的荧光作用论述,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和希托夫等人先后开展了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在欧洲一些早期工业革命的国家对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对气体放电的丰富色彩纷纷进行应用性研究,这就是霓虹灯能够得心出现的历史背景。到19世纪末叶,大约是在1893年以后,在欧洲一些城市分别流行着被称之为“摩尔”(Moll)霓虹灯和“盖塞拉”(Geissler)霓虹灯的原始模型的霓虹灯。在维多利亚皇后60寿辰的庆典上就采用了盖塞拉霓虹灯管作为节日气氛的装饰照明使用。这种原始模型霓虹灯采用石墨材料作电极,在管径为45mm的透明玻璃管内充入氮气和二氧化碳气。前者发粉红色光、后者发白色光,弯成螺旋或文字图案,也很明亮。由于充入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和电极起化学反应,石墨电极溅射率高,很快在玻璃管壁形成一层薄膜,吸收了填充的气体,使管内气压下降,因此这种霓虹灯的寿命很短,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为了寻求早期霓虹灯寿命极短的解决办法,英、法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惰性气体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94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姆齐与雷利一起证明了氩的存在,并通过分馏空气得到氩;1895年鉴定了氦的化学性质;1898年拉姆齐教授又与M.特拉弗斯发现空气中存在氖,同年还用液态空气分馏法制取了氪、氡。直到1902年法国科学家克洛德(Claude)发明用绝热膨胀法使空气液化,并用此法进行氖的工业分离,从此,开创了惰性气体的工业

提取法。用惰性气体代替活泼气体作为霓虹灯的填充气,不仅使霓虹灯的寿命提到了很大的延长,同时霓虹灯的色彩也更加丰富,这是霓虹灯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1.3 霓虹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霓虹灯在我国的第一次出现是1926年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东路上的伊文思图书公司橱窗内陈列的英文“皇家牌”打字机霓虹灯广告。1927年由上海远东化学制造厂---我国第一家霓虹灯制造厂为上海中央大旅社制作安装的中英文对照的霓虹灯招牌。1930年自制成功霓虹灯电源变压器;1945年制成荧光粉;1951年试制出氩、氖等惰性气体,从此实现了霓虹灯用全部原料、器件的国产化。' ^9 O n+ A! h1 V1 F

霓虹灯的兴旺发展总是和国家的兴旺繁荣联系在一起,同步出现的。90年代在上海南京路已建成了一条霓虹灯十里长街;南京市和上海闸北区都在实施不夜城计划;大连市金州开发区为改善投资环境,通过举办全国霓虹灯大奖赛建成了一座五彩城。如今天津、重庆、深州等大小城市也建成了以霓虹灯为主体装饰照明的商业、旅游城。

1.4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微型计算机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颇具生命力的机种。单片机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特别适用于控制领域,故又称为微控制器。

通常,单片机由单块集成电路芯片构成,内部包含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等。因此,单片机只需要和适当的软件及外部设备相结合,便可成为一个单片机控制系统。

单片机经过1、2、3、3代的发展,目前单片机正朝着高性能和多品种方向发展,它们的CPU功能在增强,内部资源在增多,引角的多功能化,以及低电压底功耗。

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

8051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典型产品,我们以这一代表性的机型进行系统的讲解。

8051单片机包含中央处理器、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定时/计数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和中断系统等几大单元及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三大总线,现在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是整个单片机的核心部件,是8位数据宽度的处理器,能处理8位二进制数据或代码,CPU负责控制、指挥和调度整个单元系统协调的工作,完成运算和控制输入输出功能等操作。

·数据存储器(RAM)

8051内部有128个8位用户数据存储单元和128个专用寄存器单元,它们是统一编址的,专用寄存器只能用于存放控制指令数据,用户只能访问,而不能用于存放用户数据,所以,用户能使用的RAM只有128个,可存放读写的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或用户定义的字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