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关系的模型分析_凌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系江苏省教委项目(99SJD790007)和国家统计局项目(LX0042)的系列成果之一。参加此项研究者还有:郑垂勇、吴家春、曾开华、郭存芝、白凤峥。
收稿日期:2000-10-28
作者简介:凌亢(1961-),男,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部级有
突出贡献专家。
赵旭(1965-),男,南京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生。
张彦伟(1946-),男,南京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吴九红(1968-),女,南京经济学院金融学系讲师,河南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生。
2000年第12期
(总246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12,2000General No .246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关系的模型分析*
凌亢1 赵旭2 张彦伟3 吴九红
4
(南京经济学院,南京 210003) 摘 要:我国金融改革实践表明,银行体系的稳定是以牺牲银行效率为代价的。本文运
用Gorton &Winton 理论模型,对我国银行体系效率与稳定性关系的分析表明,银行倒闭是不
可避免的,虽会带来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但因银行体系效率提高而增加的福利远大于因银行
倒闭而损失的福利。
关键词:银行;稳定性;效率Gorton &Winton 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0)12-0033-05
银行的破产和退出是银行竞争的自然结果,是银行业中“效率转移”的指示器。普通企业的破产一般会通过乘数效应而扩展,但每一轮的次级效应是递减的,而金融机构间存在的复杂的财务联系,使得一家银行的破产不仅会出现连锁反应,而且每一轮的次级效应是递增的,最终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个别银行破产的传染效应会破坏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若不允许银行在竞争中破产,则又会导致整个银行体系效率的下降,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本文运用Gorton &Winton 理论模型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一、模型假设
假设经济持续存在1、2、3期三个时期和风险中立的代理人(消费者)。消费者在1期可重新组合其拥有的银行资产(存款和银行股份),银行也可发行股份。假定消费者或者持有存款,或者持有银行股份,并在2期或3期消费。若其愿意尽早消费的概率较高,则
消费者只持有存款,否则只持有银行股份。在1期,消费者知道其在2期的消费概率P(0≤P≤1),其消费偏好呈[0,1]均匀分布,而消费者的总量为1,因此,所有消费者的消费概率也为P。又假定到3期银行贷款的预期收益为R。
假定银行监管部门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最大化。银行在同客户的业务往来中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若银行持续经营,则其可重复利用,否则该资产会丧失,我们称之为“银行持续经营的私有价值”(C B)。因银行倒闭的社会成本远大于C B,因此,“银行持续经营的社会价值”。(C S)大于其私有价值。银行监管部门知道银行向有补贴的国有企业(SOE S)贷款风险小,并决定是否允许新兴银行进入以提高银行信贷配给效率。转型经济中的银行体系本身并不存在具有效率的结构,其本身也可能因内部人控制或其他原因而处于非效率状态。
利用银行体系福利函数表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的总效用,分析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和新兴企业贷款对社会福利的效应,进而证明经济转型国家的银行监管部门通过放松银行进入限制政策,允许新兴银行的进入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造成福利的损失远小于由此造成的银行信贷配给效率提高带来的福利增加,因而银行监管部门为了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应以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为代价,换句话讲,监管部门没有必要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而牺牲效率。
二、模型分析
我们采用简化的Gorton&Winton模型(1997,1998)来分析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与银行信贷配置效率的关系。已有模型研究表明,经济转型国家的银行监管部门借助于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来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所带来的福利增加远小于由此造成的银行业效率下降所损失的银行福利,因此监管部门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而牺牲效率的做法是多余的。在转型经济国家,国有企业(SOE S)支撑着经济发展,这些企业或明或暗地受到政府的补贴。对于银行来讲,贷款给有补贴的国有企业的风险小于无补贴的新兴企业(如民营企业),即使贷款给新兴企业的效率高,但其风险大致使银行倒闭乃至损失其持续经营的私有价值。到3期,若银行贷款收入不足以支付客户应该提取的存款及利息,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3期收回贷款困难的银行必然出现流动性问题,由于信贷配给效率低,导致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很大。这里的问题是预期的银行倒闭有多大社会成本,是否具有效率?也就是说,提高银行信贷配给效率降低银行破产的概率是否能提高社会福利呢?新兴银行的进入虽增加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但能否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呢?
假定有存款D的银行要么向国有企业贷款,要么向新兴企业贷款。若银行贷款给SOE S(老企业),其贷款收益为R+S,这里R是真正的经济产出,S是补贴数额。R=R+α或R-a(a>0),每一个概率为1/2,且a≤R。我们假定银行若持续贷款给国有企业并避免向新兴企业贷款,则其不可能倒闭,也就是说,政府补贴防止了银行由于不良贷款破产的风险。因此,R+S-a>R D·D。若银行贷款给“老企业”,则其3期银行股权的预期价值为E(0)=R+S-R D·D+C B,银行不会倒闭,其私有价值为C B。
若银行贷款给新兴企业,其贷款收益为 R N =R N +a N 或R N -a N ,概率各为1/2。我们假设R +S >R N >R ,a N ≥a ,银行贷款给新兴企业有破产的风险:R N -a N >R D ·D 。因此,若银行只贷款给新兴企业,3期银行股份的预期价值为E (N )=1/2[R N +a N -R D ·D +C B ],贷款决策受银行股东的影响,股东则使其预期福利W s 最大化。
W s (S )=∫P *0(1-P Δ)n 0·E (S )N 0dp =1-P *Δ2·E (S )(1)
这里,若银行贷款给新兴企业,S =0;P *为边际股东,N 0=n 0·P *,Δ为“柠檬折扣”(Lemon Discount ),消费者提前消费,则必须卖出股份。由于消费者不了解银行内部的信息,其持有股份在出售时,面临一个折扣,而存款可在无损失的情况下变现,故无此折扣。n 0为期初单个消费者拥有的银行股份,N 0为期初银行拥有的股份。若W s (O )>W s (N ),银行持续贷款给国有企业,从(1)式得出E (O )>E (N ),即,
R +S -R D ·D +C B >R N +αN -R D ·D +C B 2
(2)S 、R 、C B 增加,则银行倾向于持续贷款给国有企业,若R D ·D 、R N 增加,则银行不可能持续向国有企业贷款。
如果S 、C B 足够大,则银行就很可能偏向于向国有企业贷款,然而,如果银行向新兴企业贷款更多,则社会福利会增加。
银行体系的福利函数为银行资产价值减去银行破产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再减去银行新老股东的预期柠檬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W (K 1)=R +(1-ΥB )C S -P *Δ2·E -P ′Δ2(1-P ′Δ)· R D ·K 1
(3)这里ΥB 为银行倒闭的概率,P *为1期消费概率,P ′
为临界消费概率,E 为3期银行股份支付的价值, R D 为存款的预期收益,K 1为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增加新资本,从该函数可以看出,资本增加虽然增加了社会的柠檬成本,降低了银行倒闭的概率,但也降低了银行持续经营价值的预期损失,增加了社会福利。在银行信贷配给效率分析中,银行社会福利函数等于银行资产的预期价值加上银行持续经营的社会价值减去社会柠檬成本。我们不考虑资本要求,则K 1=0,由(3)式可得:
若银行持续贷款给国有企业,银行社会福利函数为:
W (O )=R +C S -P *Δ2·E (O )=R +C S -P *Δ2
·[R +S -R D D +C B ](4)
若银行转向贷款给新兴企业,其社会福利函数为:W (N )=R N +C S 2-P *Δ2·E (N )=R N +C S 2-P *Δ2
·[R N +αN -R D D +C B 2](5)从社会观点看,若W (N )>W (O ),贷款给新兴企业,其社会福利大,重新整理得:
R N -R >C S 2-P *Δ2
·[E (O )-E (N )](6)换句话说,如果直接经济收益R N -R 大于银行倒闭可能性增加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与银行股东预期柠檬成本变化之差,则银行向新兴企业贷款比向国有企业贷款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