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显性病毒感染
有的病毒Leabharlann Baidu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 体,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 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感染称 为显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按症状出现早晚、 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状态 等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 感染两种。
(二)急性(病原消灭型)病毒感染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 病毒病,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该病是在儿童期感染麻疹病毒后,有些到 青春期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电 镜在脑组织中可查到类似麻疹病毒样颗粒。 有人认为这是麻疹病毒的缺陷病毒。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 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1、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由靶细胞的损伤和 死亡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2、 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 宿主一般能在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内,把病毒清除掉而进入 恢复期。 特点:为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 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第二章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节 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 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 (viral infection)。 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 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 称为病毒性疾病(viral disease)。 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致病性:某一病毒感染某种特定的宿主 ( 人或动物 ) 并引起疾病时,表明此病毒 对该宿主有致病性。 毒力:反映病毒引起产生症状和病理变 化的强弱。病毒毒力强弱取决宿主和病 毒两方面的因素。
四、病毒感染的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
1. 按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 性感染。 2. 依病毒感染后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 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3. 持续性感染根据发展和预后又分为慢性 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 染的迟发并发症。
二、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
侵人机体的病毒,按一定方式呈不同程度 的播散。 局部播散 : 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 部播散。 血行播散:病毒可在入侵局部增殖进入血 液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 位的器官播散。 第一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 神经播散:HSV、VZV、狂犬病病毒。
三、致病性及毒力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四种类型:
1.潜伏性病毒感染( latent viral infection) 2.慢性病毒感染(chronic viral infection)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或称迟 发病毒感染(delayed viral infection)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1.潜伏性病毒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 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 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 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例如,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 初次感染主要在儿童引起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 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局部神经受冷、热、 压迫或X线照射以及患肿瘤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 毒则活化、增殖,沿神经干扩散到达皮肤发生带状疱疹。随着 机体免疫功能的完善,带状疱疹可治愈,病毒又潜伏回原处, 所以带状疱疹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2.慢性病毒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 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 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患者 可表现轻微或无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 毒(HBV)、巨细胞病毒(CMV)及EB病毒 (EBV)等常形成慢性感染。
3.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 甚至数十年之久。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 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 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如:AIDS、羊瘙痒病(scrapie)、人克雅病 ( CJD ) 、库鲁病( Kuru )等。库鲁病是朊 病毒感染机体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潜伏期 后,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小脑退行性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下述两种途径所引发的感染,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是非胃肠道途径感染 (par—enteral infection), 包括 经过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处置,病毒经血感染, 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二是亲代和子代间的垂直传播(vertcal infection),即 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 儿体内形成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垂直 感染,常导致先天性病毒感染综合征、先天性畸形、 流产、死胎或早产等。垂直传播不同于水平传播。水 平传播是指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人与人,也 包括经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
(三)持续性病毒感染
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可 出现症状,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病毒,成为重要的 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 病毒存在于受保护的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可以 逃 避宿主免疫作用; 某些病毒的抗原性弱,难以产生免疫应答;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产生DIP,干扰病毒的增殖, 因而改变病毒的感染过程,形成持续性感染;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长期与宿主 细胞共存。
(一)隐性病毒感染与显性病毒感染
1.隐性病毒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 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种类、 病毒的性质。 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可成为重要的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仍可获得免 疫力而终止感染。 病毒携带者:有部分隐性感染者一直不产生对此种病毒 的免疫力叫病毒携带者,无症状,但病毒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也是重要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