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内容摘要:赫伯特·斯宾塞作为英国近代一名伟大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就教育目的而论,赫伯特·斯宾塞着眼于理想与现实两个维度,把个人获得最大幸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且指出实现这一目的的四大要件,即公正、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合理的自爱。

这四大要件是逐层递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斯宾塞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快乐教育启示
序论
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对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探讨,但是还么有形成对教育模式的统一认识。

在构建我国现代教育模式之前,我们应该先借鉴外国近现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赫伯特·斯宾塞作为英国近代一名伟大的教育理论与改革家,其教育思想十分丰富[1]。

那么他的道德教育理念到底是在倡导一个怎样的教育模式呢?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到底能给我国道德教育模式以怎样的启示呢?
二、写作的意图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构建教育模式的理论前提以及构建本身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应该分析历史上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以“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著称的斯宾塞,在教育史上,人们将他作为科学教育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对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对斯宾塞德育理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启示,结合当前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把我国教育推向新的高峰和起点[2]。

三、实施教育的要件
立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深思,着眼于“理想社会之完人”的理想追求,斯宾塞将人的教育培养集中指向个人最大幸福的获得。

据此,他提出了由实然到达应然的四大要件:即:公正、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合理的自爱。

这四大要件是互相联系,逐次推进的关系,共同构成为实现德育最终目的的路径体系。

1.公正
斯宾塞认为公正是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先决条件。

他指出:“生活依赖于完成某些功能;而幸福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这一种策略是什么要由我们处境中的根本需要而定。

处于这些需要之首的是这一不可转变的事实——社会性状态。

人类已经繁衍到终于不得不在多多少少互相接近的情况下生活。

看来非常可能,这样一个条件,既然是为维持最大数量的生命所必需,就是产生最大数量幸福的第一步。

在这个社会状态中,因为每一个人的活动范围都受到其他个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从而要获得最大数量幸福的人们,必须各人能在他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得到完全的幸福,而不减少其他人为获取幸福所需要的活动范围。

我们用公正这个词来表示的就是履行这一条件。

”公正在这里指的就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同等自由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原则。

2.消极的善行
斯宾塞基于同等自由的原则,指出消极的善行也是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重要条件。

他强调:“这个最主要的先决条件还有一个性质相同的补充条件。

因此,
要达到最大的幸福,人类的素质必须足以使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本性,不仅不减少别人的活动范围,而且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这一条件,过一会儿我们将看到,和前边叙述的条件是十分不同的。

遵守这个条件可以称为消极的善行。

”消极的善行是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第二大要件。

消极的善行是在履行公正精神的基础上,既充分张扬个性、彰显个人本质力量,同时也“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的德行状况。

3.积极的善行
斯宾塞认为,个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历程中,不仅要秉承公正精神,做到消极的善行,即“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而且要把消极的善行适时地发展为积极的善行,从而使个人幸福得以加倍增殖。

正如他所指出的,“因此,在每个人都能得到完全的幸福而不减少其余人的幸福这个第一位的要求之外,我们现在必须加上每个人都能由其余人的幸福中得到幸福这个第二位的要求。

遵循这个要求意味着积极的善行”。

积极的善行是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第三大要件。

积极的善行较之于消极的善行,更关注他人的幸福状况,是把个人最大幸福建立在别人最大幸福的基础之上,将个人最大幸福同他人最大幸福作为互动条件、互相推动的辨证统一关系来看待,这就突破了仅仅做到在追求个人自我最大幸福的同时不直接或间接地让他人感到不幸福或产生痛苦的狭隘眼界。

4、合理的自爱
斯宾塞认为,个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公正原则,其次要坚持消极的善行,做到利己不损人,进而发展到积极的善行,最后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在于通过自我的实际行动来完成自我最大幸福的追求。

正如斯宾塞所指出的,“最后,为了产生最大幸福,还有一个进一步的条件,即在适当注意前述的限制之外,每个人都采取为使他自己的私人幸福达到充分限度所要采取的行动。

”他接着指出:“任何事物是好的还是坏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必须依照与它们符合或不符合而定。

只有当人们自发地去符合它们时才能得到最大幸福;因为要克制促使我们违犯它们的欲望就意味着痛苦,或减少最大幸福[3]。

因此我们必须使自己尽快习惯于满足这些要求。

社会性状态是一种必定。

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最大幸福的条件都是固定的。

惟有我们的性格是不固定的。

因此必须把它们塑造成适合于这些条件。

三、斯宾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不段提升精神境界和我自我完善的需求。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

新时期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独立、自由的育人环境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其一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其二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其三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

其中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这一点强调的是我们在现代德育总应该注重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独立、自由的育人
环境中快乐学习和成长。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有创造性的主体,这是很多教育者认同的观点。

在此问题上,我认为教师应该成为一名优秀的指导者。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2、营造民主、独立、自由的育人环境。

塞宾斯说:“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

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

”人从出生,家庭便成为第一成长环境,家长便成为第一德育环境营造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应该受到家长不良品行的影响,家长应该努力引导并积极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独立、自由的育人环境。

我们知道“蓬生麻木,不扶而直”的环境对于植物生长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也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理念的正确性,历史上《孟母三迁》等事实,都见证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德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

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会生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学会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会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因此,教育工作在继承以往的经验成果的同时,必须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创新,使学校成为民主、独立、自由的育人环境,使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巩固和落实。

(三)优化教育模式,转变教育方向的趋势
在我国现行教育中教育模式中存在诸多弊端,我国德育的主要前沿阵地是在学校,学校德育要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就必须在课程体系上为多元价值的互相理解开道,以共同生活的原则作为德育课程的基础。

斯宾塞德育思想倡导的快乐教育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教育思想中分离出来。

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沿用“大教育”的概念,而从“大教育”的外延中,又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四年的教育课程完全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几大理论的思想政治课程。

这就意味着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就等于有了教育,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多元价值在学校教育中的引进,特别是我国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从革命时代相传至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目的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这必然使学校教育摆脱不了与社会隔绝、与多元快乐价值相冲突的、封闭的一元体系。

而同时,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地位中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不断发展中已自成体系,完全可以从学校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将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还给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可能放眼世界,向更高层次发展。

2、让学生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提出“让学生共同生活”是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支柱,也是趋势和方向[4]。

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呼唤。

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注重用历史人物、英雄人物、革命伟人事迹的讲解,注重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学生。

随着社会向新时代的迈进,当代学生离这些历史人物也越来越远,至于包身工、祥林嫂的命运更是深深地烙上了那个年代的烙印,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道德情感的体验。

这些历史人物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屡见不鲜,却无法让学生学会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共同生活。

应该说,这些只能成为革命历史的教育内容,而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容,因为它所教会学生的是认识一些道德知识,以不可抗拒的态度告诉学生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

对这些不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加以调整,可以丰富性学校德育的时代内容,将学生生活的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无论是和谐的、冲突的还是对立的,以生活中的事例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求同”又能“存异”,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念,从而融于到社会共同生活中去。

3、以案例作为道德对话的载体。

谁都不能自居为道德权威,因此,传递多元的快乐价值,对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讨论方式只能是开放的、互动的对话。

那么道德对话应以什么为载体呢?当学校教育传递的是道德原则、道德精神这些抽象的事物时,对话是很难进行的,因为它们没有具体的、可作为对判断对象的内容[5]。

即使学生在答教师问题和主题班会上,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描述着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也往往是“空话”、“大话”。

教师在课前围绕普遍价值和所要讨论的价值观、道德观,准备好道德对话的对象——案例,这些案例必然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是学生生活中所亲身经历的过或看到、听到过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则在扮演讨论者之一的角色的同时,尽力激发和收集学生的思想火花,以丰富自己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描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多元的快乐价值,为参与社会共同生活打基础。

结论
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文《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中,阐述了他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概括的说的有四个方面:教育应当明确知识的相对价值、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教育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培育及惩罚时应采用自然后果的原理、在德智体三育中应当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思想提出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但在我国,他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如下几点有益的启示:教育改革应当大力开展学习价值的研究、应当在提高课程功能上下功夫、应当对学生制定差别化的要求、应当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

[3]、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侯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M),华夏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