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df79f8f18583d0486459d4.png)
2-3 城市详细规划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 5)容积率
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
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
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
12)地块出入口方位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王建国
《城市建筑》
A.罗西著,施植明译
《城市意象》
K.林奇著,项秉仁译
《城市设计》
E.培根著,黄富厢、朱绮译
《市镇设计》
F.吉伯特著,程里尧译
《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
《建成环境的意义》A.拉普普特著,黄兰谷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2-4 城市规划的作用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城市规划师作用
1-3 “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
城市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 的引导、指导和控制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6319ee83c4bb4cf6ecd1ae.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
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14928271fe910ef12df878.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1b379702768e9951e738ff.png)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计划原理1》试题专业: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说明(每题5分)日照间距绿地率容积率效劳半径户室比二、简答题(每题10分)一、阻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二、什么缘故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计划中提倡“顺而不顺畅”的原那么?3、绘制“居住区计划用地平稳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别离为多少米?五、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效劳设施的效劳半径别离为多少米?三、计算题(25分)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
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
请计算: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进程。
试题答案:一、名词说明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用地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阻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建筑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什么缘故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计划中提倡“顺而不顺畅”的原那么?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计划用地平稳表”。
用地面积(ha) 比重(%) 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别离为多少米?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米。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空间结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16ed70e763231126edb11a3.png)
更多资料,请关注 @华元手绘,网址: 电话:4006885007 QQ:4006885007
华元手绘--全国首家专业针对考研快题设计与表现机构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2.1 城市物质空间(Physical Environment):客观现实 (1)Jones (1958):城市风貌(townscape)
更多资料,请关注 @华元手绘,网址: 电话:4006885007 QQ:4006885007
华元手绘--全国首家专业针对考研快题设计与表现机构
(2)Conzen(1960):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 边缘地带(fringe belt) 固结界限(fixation line) (3)Smailes(1966):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方式 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sion)/增 生(accretion)和内部重组 (internal reorganization)/替代 (replacement)的双重过程
更多资料,请关注 @华元手绘,网址: 电话:4006885007 QQ:4006885007
华元手绘--全国首家专业针对考研快题设计与表现机构
(3)区位理论 企业选址行为(最大利润)/家庭选址行为(最大满足) 交通成本/其它成本要素/收益要素/利润空间界面 (4)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优化 从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到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
更多资料,请关注 @华元手绘,网址: 电话:4006885007 QQ:4006885007
Hale Waihona Puke 华元手绘--全国首家专业针对考研快题设计与表现机构
5.1 城市中心的全面复兴:经济和国家范畴的 社会过程 “后工业化”进程 经济结构重组:城市的服务(商务、零售、 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日益突显 社会结构重组:新生代中产阶级( new service class)、雅皮士(yuppy)、丁克家 庭(DINK)…… 城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建成环境 商业步行街区和滨水地带 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 政府干预(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f868e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b.png)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https://img.taocdn.com/s3/m/6b40a4342cc58bd63086bd1e.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城 市 规 划 原 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b9ff260722192e4536f6b5.png)
城市的主要 作用是政治 的,而不是 经济的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快速增长
大工业的建立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大 量劳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各大资本主义 国家首都、工商业中心及工业城镇都快 速发展 工业化大生产结束了居住和生产在一个 屋檐下的时代,居住与工作分离,产生 通勤
集中大生产需交通支持,带来了铁路、公路、 街道、运河的发展 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使人口增多,居住条件 恶化、拥塞和环境污染加剧,城市问题日益严 重 二战后的现代城市增长更快,尤其在发展中国 家出现特大城市:墨西哥城、圣保罗、上海等 超千万人的巨型城市 大多数西方国家完成了城市化。如西欧城市人 口占到80%,全世界平均47%。(2000年), 我国五普资料36%、规划2020年达到60%
1.
2.
地理学:非农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 集中,人口劳动力及消费区位向城市的 集中 城市规划学:城市景观的不断扩展 总结:城市化应包括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经济结构向非农产业转变和城市文化及 生活方式的扩展
城市化的度量指标
单一指标度量法:城市化水平—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PU=U/P(其中PU为 城市化水平,U为城市人口,P为总人口)
1.
2.
城市的拉力 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 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1.
2.
规模经济:由于规模的增大而带来的单 位产品成本的节约。(但规模过大时会 产生规模不经济) 集聚经济:由于空间上的集中而带来的 成本节约。 基础设施的共建 上下游产品的协作等
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55个 城市化水 平升至45%(2008)
消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和快题考试大纲
![消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和快题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30cb0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e.png)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是为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评价目标考查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应用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和分析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 答题时间:3小时3。
考试内容的比例基本概念:约30%基本原理:约50%实际问题:约20%4.题型构成①名词解释:约10%②选择题或填空题:约20%③问答题;约40%④论述题及分析题:约30%四、参考书目《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1 《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城市及城市发展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2。
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3.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2. 主要理论与实践(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卫星城、新城的理论与实践(3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及《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4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Picchu(5有机疏散思想(6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7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8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分析(9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0从交往型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到合作性规划(colla borative planning(11全球城(Global city和全球化理论3. 当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变革三、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序列1。
研-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研-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ed25b81b7360b4c2e3f64c3.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dc23fcaaedd3382c4d34c.png)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一.总体规划原理六大专题考试题目近期建设规划:1 论述: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2003)2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2004)3 简答: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2006)发展用地综合评定:(都是简答,并且都只是用地适用性评定)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
(2000)2 土地适用性评定考虑的因素。
(2001)3 描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005)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2006)5 限建区(2007)人口调查与预测:(简答)1 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的作用。
(2007,2008)城市用地布局原则:(都是简答)1 工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2003)2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2004)3 体育中心布置应考虑那些因素。
(2006)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都是论述)1 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你对外环路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
(2006)2 论述城市交通政策(比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政策以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和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200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论述)1 环形放射状城市布局模式的特点以及 (2007)二.真题剖析1 近期建设规划是前几年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围绕实施问题进行研究的,但是近两年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所以考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部分内容只有在原理2课程上有所提及,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在规划汇刊上查找孙施文老师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文章。
2 土地使用性评价是永久的重点,考的几率极大,不要以为前三年都考过了就不会再考,因为即使我们压中这个范围,不同的提设答案是很难捕捉的。
所以建议深入研究,尤其是新的规划编制方法出台后,空间管制中的禁建区,限建区以及空间管制本身都会与土地适用性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近一两年考试的重点。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课程1-规划编制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课程1-规划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e073d6efaeaad1f346933fa4.png)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 沿江岸线; 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 和总体布局; 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 、 文物古迹 、 传统街区 , 划 10)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 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定保护和控制范围 , 提出保护措施 , 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 专门的保护规划; 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 、 用地调整的原则 、 方法和步骤 , 提出 11) 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 方法和步骤, 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之一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一、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总体规划 2、城市详细规划
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内容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 , 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 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市发展目标 ;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 原则确定市 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 ( 县 ) 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 、 规 总体布局, 选择城市发展用地, 模 、 总体布局 , 选择城市发展用地 ,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 的初步意见 ;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 、 交通 、 供水等城市 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 , 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 重要措施。 重要措施。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89ee02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6.png)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1、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内涵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近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
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二1、田园城市主要思想定义: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
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
2、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市化度量指标及变化曲线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
第二章P21三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的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编制体系:总规:前瞻性研究,城市战略规划;总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 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 用是在 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
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h
10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 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 的密集结合体”。
h
24
3、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 社会改革思想:E. Howard的田园城市
h
25
h
26
建筑学传统: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 想
h
20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
1、理想主义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 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 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h
21
3、理性思想 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 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 城市系统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权威主义思想 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h
22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h
23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1、城市规划的传统
中国:《周礼》对我国古代城市形制有严格规定。 唐长安、明清北京城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
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h
5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 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 等。
城市或全球城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致:世界
h
11
3、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h
12
(2)城市特质
中国: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h
6
大都市连绵区
二、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 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 而退,各得其所”。
h
7
英文: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 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h
13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 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 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 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 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 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h
14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 途径;
•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 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h
15
第二节 规划的概念与特征
一、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 标而预先安排行动 步骤并不断付诸实 践的过程。
h
16
P. Hall: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
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目标得以实现”。
Sociedad Interamericana de Planification: “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决策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 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 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h
9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 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 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 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 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h
8
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 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网状系统”。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 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 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h
19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 土地使用的配置; • 城市空间的组合; •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的过程中,这些决策将作为人类行动的基础”。
h
17
二、规划的特征
1、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 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 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
2、规划目标 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
3、未来不确定性 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
h
18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 展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原理
h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h
2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
到淡水供应等。 • 经济发展水平 • 政治组织
h
3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 化中心的城市
h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