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_朱玉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2月第29卷 第6期教 育 科 学
Education ScienceDec,2013
Vol.29 No.6
〔收稿日期〕2013-10-
28〔作者简介〕朱玉成(1988-)
,男,浙江金华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编辑,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
)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朱玉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摘 要〕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学近年来在西方科学教育中受到广泛重视,它被认为是解决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参与社会决策能力以及伦理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本文中,作者就SSI议题中心教学的模式进行初步的引荐与介绍,以期作为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参考,希望能引起国内教育研究与工作者对此的重视与关注,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
键
词〕 社会性科学议题;
议题中心教学;做决定模式;结构性争论模式;反思探究模式〔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13)06-0021-05 所谓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简称为SSI议题),是指与科学或科技相关的一些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在这些议题中,科学或技术层面的因素以及社会层面(文化、道德、立场、情感等)因素均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称为社会性科学议题,或争
议性科技议题(Controversial socio-scientific
is-sues)。这类议题隐含人类活动因科技使用而产生的对社会、文化、经济和伦理的冲击,通常涉及道德两难,而由于不同民众信仰、立场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的不同,人们在面对这些裨弊共存的新科技手段
时,往往会有不尽相同的意见出现。
[1]
如果民众无法找到适当的方法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就会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引发争议与冲突。
在早先社会,科技的决策及应用是由少数官员和专家所决定的,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基于科学前景或者社会效益,但由此所可能引发的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及更多的相关负面问题,却只能由全社会民众来承担。现今民主社会为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通常会将社会事项的决策权诉诸民意,希望民众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声音。如果此时民众因不具备相关知识而对问题缺乏参与,则个体
的权益可能因而受损。[2]
因此,提升民众对复杂争议
问题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是我们当前教育应该引
起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出于上述目的,美国曾于上个世纪70年代掀起一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运动。STS课程强调教学中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联接的必要性,而后加入环境问题的STSE则试图在更广范围内将科
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等予以综合考虑。然而,STS/STSE课程虽然提出了对科学教育目标的要求,却未曾涉及科技运用所蕴含的伦理学意义,也无法提供与科学议题相关的教学意义上的科学本质理解、理性研讨策略以及价值信仰、个体立场、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这使得STS/STSE在涉及到认识论基础、个体情感和伦理发展等方面明显地失去
了作用。[3]
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后,S
TS/STSE更多只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背景而存在,并逐渐淡出了主流的科学课程。最近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流行起来的SSI教学(Socio-scientific issue instruction)则特别地把这些个体学习的基本方面作为目标,不仅强调科技的社会与价值意蕴,同时也纳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哲学、价值及信念系统,涉及的教学功能更
多,是对传统STS/STSE课程的深化与发展。因此,Sadler等学者(2004)认为,SSI教育是对STS教学的超越与发展,可取代原有的STS课程。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所涵盖面向及主要特征
社会性科学议题牵涉层面广泛,议题内容不但回归至生活周遭、与众人息息相关,其所涵盖的问题解决层次,除了科学和技术外,更可扩大至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如个体与社会(女性生育权利与国家人口负担)、人与自然(人的生存与物种的消失)、现在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的枯竭)等。[4]而除了自身多是由科技运用于社会的不确定所引发外,社会性科学议题还蕴含以下四个特点(林树声,2004):
(1)它属于开放式且结构不佳(ill-structured)的问题,并不像理化或者数学的演算习题,通过提供给学生非常严谨的条件,学生藉由这些已知条件,再运用形式逻辑的推导便可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5](2)问题本身横跨诸多相关的领域,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生态保护等,人们必须同时考虑议题所蕴含的诸多面向,并作跨领域的思考,才足以反映解决方法的全面性。[6](3)此类问题的解决若诉诸个体抉择判断时,通常会涉及个体的价值判断与权衡。即无论思考的过程还是最终的结果,都会反映出个人的道德推理或伦理上的考虑。
(4)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因所涉群体各自立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这些方案的内容往往并不存在太多的交集,多数时候还呈现对立的局面,因此常常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引发剧烈的争议与冲突。[7]
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正式的SSI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美国),这个时期民众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学校STS课程自身所存在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是SSI课程诞生的教育和社会背景,而论证教学的成熟、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70年代初非形式逻辑学的发展,则为SSI课程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撑。[8]
1.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美国是SSI教育理念最早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的选修课程就开始出现今日被称为争议性科技议题的课程内容。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颁布《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首次以国定标准的形式将争议科技议题纳入科学课程的意义予以了阐释。此后几年里,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美国被广泛推出,到1996年时,SSI课程已经以重要课程的形态被推广到上百个大学和中学中。[9]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在英国的发展也经历了相似的局面,出于对STS课程局限性的反省与思考,英国国家教育协会(UK Education Association,UKEA)在80年代开始推出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推广计划,首次尝试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基因工程等争议问题纳入社会课程中进行讨论,并就就此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内容。1988年,英国全国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纳入教学,作为公民教育的一环,藉由“边做边学”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参与现代民主社会的运作。受英、美等国的影响,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对SSI课程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如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等都开设了专门的SSI课程,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研究与实践。[10]
表1 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的部分研究
议题范畴议题研究者国家研究对象资料收集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
河川整治工程
(1997)
Ratcliffe
英国37名15岁中学男生
教室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物种和环境议题
(2008)
Castano哥伦比亚9-10岁女生课后访谈
资源使用问题核能电厂开发议题
(1992)
Solomon
英国112名17岁高中生
教室录影观察记录、认知
测验、结构式访谈
矿产开发议题
(1999)
Pedretti
加拿大27名五、六年级学生
教室录影观察记录、问卷
调查
人类健康问题遗传性疾病治疗与基
因工程(1998)
Dawson
澳大利亚37名高中学生访谈、内容分析
高压电线与血癌风险
(2001)
Kolsto
挪威22名高中1年级学生问卷与访谈、教室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