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卫星轨道
卫星通信的课程设计
卫星通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卫星轨道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3. 学生能解释卫星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信号放大、多址技术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能力,能运用相关公式计算通信链路的主要参数。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卫星通信方案,包括卫星选择、频率分配和覆盖区域规划。
3.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能够评估卫星通信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国家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探讨卫星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本课程设计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卫星通信的基础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卫星通信概述:介绍卫星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理解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卫星通信基础2. 卫星轨道与类型:讲解不同卫星轨道(如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等)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卫星轨道与空间段3. 卫星通信工作原理:阐述信号传输过程,包括发射、传输、接收等环节,掌握相关技术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三章 信号传输与接收4. 关键技术:探讨调制解调技术、信号放大技术、多址技术等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5. 通信链路参数计算:学习并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卫星通信链路的主要参数,如载噪比、误码率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通信链路性能分析6. 卫星通信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卫星通信方案设计,包括卫星选择、频率分配和覆盖区域规划。
卫星气象学讲义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云图、云迹风、高垂直分辨率T、 P、Q廓线、云参数、OLR、SST、地表 特征、闪电分布
METEOSAT
MSG
主
自旋、3通道可见、
要
红外成像仪
自旋、12通道可 见红外成像仪
功 能
云图、云迹风、OLR、 SST、云参数
云图、云迹风、OLR、SST 云参数、地表特征
GOES 卫星
METEOSAT 卫星
第二章 卫星的运动和气象卫星
第一节 卫星的运动规律
一、卫星的运动方程
设想:① 地球、均质、理想球体,质心就是地心; ② 卫星—地球的距离≫卫星本身的大小,质点; ③ 卫星质量/地球质量,忽略卫星的质量; ➃ 忽略其它天体。
取地心为原点,地心指卫星近地点为极轴方向的平面极座 标系,根据引力定律可得到卫星在空间运动的方程组
面间的(升段)夹角。
升交点赤径():卫星由南半球飞
春分点 方向
往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轨道的升段;卫
星由北半球飞往南半球那一段轨道称为轨
道的降段;把轨道的升段与赤道的交点称
升交点。轨道的降段与赤道的交点称降交
点。升交点的位置用赤径表示。
偏心率(e); 轨道半长轴(a);
N’
D
r
A
B
倾角
F
轨道平面
NOAA-K 卫星
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续1)
发射国家
现状
未来发 展
中国
主 要 功 能
FY-1C、D
FY-3
10 通 道 可 见 光 、 红 外 扫 描 辐 射仪
可见红外线成像仪、高分辨 率红外分光计、微波成像仪、 微波辐射仪、、紫外臭氧探 测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 射仪
第2章二体问题
在二体问题基本运动方程(2-10)式中, r (X 2 Y 2 Z2)1 2 ,
因此它是一个非线性的常微分方程组。该方程组由三个方
程组成,每个方程皆为二阶微分方程,所以求解后应有6
个独立的积分常数。下面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组。为方便
计,将二体运动基本运动方程(2-10)式写为矢量形式:
r
d 2r dt 2
10
牛顿运动定律只有在惯性坐标系中才成立,所以在讨论二体问题的
基本运动方程时首先播建立惯性坐标系 ,现假设空间有两个质
点 A 和 P。A 点在惯性坐标系中
的坐标为(A,A, A )T,质量为 M 。
P 点在惯性坐标系中的坐标为
(A,A, A )T,质量为 m。
从A点到P点的矢量为 r ,即:
p A
6
(二)二体问题
• 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何题称为二体 问题。
• 在二体问题中卫星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该椭圆的大小 形状及其在空间的定向以及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均可精确 算出。
• 把二体问题中算得的椭圆轨道称为人造卫星的正常轨道。 • 把确定椭圆轨遣的形状、大小与空间的定向以及卫星在轨
X
p
A
Y p A
Z p A
将(2-9)式两边同时对时间 t 求二阶导数后可得:
(2-9)
X
p
A
G
M m r3
X
r3
X
Y
p
A
G
M r3
mY
r3
Y
Z
p
A
G
M r3
m
Z
r3
Z
(2-10)
式中的
G(M m) (2-11)
兰州大学《卫星气象学》第2章-卫星运动规律和气象卫星轨道分解
开普勒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 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 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 尼的日心说。
约翰内斯·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德国物理学家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轨道定律:
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 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卫星的受力:
万有引力定律,以地心为原点的地球对卫星的引力表示为:
F (r) m m d d r m d d G rr M r m 2
式中F(r)表示吸引力, r是卫星的矢径,m是卫星质量
开普勒常数
G M 3 .9 8 6 0 3 2 1 0 1 4m 3 s -2
r
p
1ecos( 0)
当e1, 椭圆轨道,以地心为焦点, 焦点与椭圆中心不重合。 e=c/a偏心率,a半长轴,c是焦距。p= a(1 - e2)
近地点矢径rp= a(1- e) 远地点矢径ra= a(1+ e) 当e=1, 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抛物线轨道 当e1, 卫星脱离太阳系引力,双曲线轨道
a3 K T2
卫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轨道 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卫星轨道周期:指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
1. 椭圆轨道
T2 = 42a3 /
卫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2. 圆轨道
T2 = 42(R+H)3 /
譬如: FY-1, H=830km, T=6080s=101.3min FY-2, H=35860km, T=24小时
若v < V1 ,则向心力>离心力而落向地面。 若v > V1,则离心力>向心力而脱离半径为6370km的圆轨道。
第二章二体问题
人卫真实轨道 人卫正常轨道 轨道摄动
综述
作用在卫星上的力 地球引力(1) 地球引力(2) 日、月引力 大气阻力 光压 其它作用力 总和
卫星轨道 人卫正常轨道
轨道理论 人卫正常轨道(二体问题)
摄 动 力
轨道摄动
人卫轨道摄动理论
人卫真实轨道
人卫轨道理论
2.2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国籍: 德国 生卒日期:
左边(3-6)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二体问题微分方程的解
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方程 直接由微分方程(3-6)求积分,可得卫星运动 的轨道平面方程:
式中,X,Y,Z是卫星在地心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
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 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为:
由于 ,所以(3-10)式可以真 近点角V表示: 另外由二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可求出常用的表 示卫星运动速度U的活力积分: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卫星与地球的运 动方程: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 为卫星S相对于O的加速度,则:
由于M远大于m,通常不考虑m的影响,则有:
取地球引力常数µ =GM=1,此时(3-4)式可写成 为: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设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为O-XYZ,S点的坐标 为(X,Y,Z),则卫星S的地心向径r=(X,Y, Z),加速度 ,代入(3-4)得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1571.12.27 - 1630.11.15
主要成就: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一.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 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此定律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的关系。由 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卫星绕地球质心运动的轨道方程。r为卫星 的地心距离,a为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e为开普勒椭圆的偏心 率;f为真近点角,它描述了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相对近地 点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 m
第2章 遥感作业
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一、名词解释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卫星轨道参数、升交点赤经、卫星姿态角、与太阳同步轨道、LandSat 、SPOT二、问答题:1、阐述遥感卫星轨道的特点及其作用。
2、确定传感器姿态的方法有哪些?简述其原理。
3、从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到处理涉及到多个坐标系,描述这些坐标系统的定义及其作用。
4、查阅资料或搜索网站资源,至少列出5个遥感卫星数据产品代理或宣传网址,以其中一种遥感卫星为例,描述其数据产品的种类及分类标准。
三、能力训练题1、国内外已发射了多颗高分率遥感卫星。
查阅资料或搜索网站资源,请列表比较国内外主要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主要技术指标。
分别以制作武汉大学影像图和测制武汉大学校区1:5000地形图为需求,分析这两种需求的技术指标,如何选择和订购卫星遥感影像,并拟定数据订购协议。
名词解释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传感器:用以获取目标电磁辐射信息的探测仪器。
卫星轨道参数:用来描述卫星在空间的具体形状位置的六个参数,包括: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轨道的长半轴、卫星轨道的偏心率和卫星过近地点的时刻。
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的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角距。
卫星姿态角:定义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的为z轴,则卫星姿态角是一组用于表达卫星空间姿态的空间角。
其中,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称滚动;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俯仰;绕z轴旋转的姿态角,称航偏。
与太阳同步轨道: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内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LandSat:从1972年至今美国发射的系列陆地卫星,主要用于陆地资源和环境探测。
其中,LangSat-1至LangSat-3三颗卫星轨道平均高度设计在915km以上,搭载了RBV和MSS 传感器;LandSat4/5轨道平均高度降低到705km左右,搭载了MSS多光谱扫描仪和TM 传感器。
卫星轨道
rmax hB R 2384 6378 8762 km
rmax rmin rmax rmin c 1945 km a 7789 .5km 2 2 c rmax rmin 8762 6817 e 0.125 a rmax rmin 8762 6817
12
例1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近地点高度 hA=439km,远地点高度hB=2384km。试求其 轨道方程。公转周期、远地点和近地点的瞬 时速度v(rmax)和v(rmin)。已知地球半径 R=6378km。
半长轴
半短轴
远地点 近地点
13
解: rmin hA R 439 6378 6817 km
P a(1 e ) 8762 (1 0.125) 7669 km
2
轨道方程
7769 r ( ) km 1 0.125 cos
14
公转周期
T 2
a
7789 .5 2 6843 s 114min 5 3.98610
3
3
远地点瞬时速度
2 1 v(rmax ) 6 . 31 km / s r a max
2 1 v (km / s) r a
v为卫星在轨道上的瞬时速度。其中a为椭 圆轨道的半长轴,r为卫星到地心的距离。 为开普勒常数,值为3.986105 km3/s2。 这说明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 的。卫星运动的速度在近地点最大,在远 10 地点最小。
a(1 e ) r 1 e cos
2
定义 则
P a(1 e )
2
P r 1 e cos
第2章_卫星轨道教材
❖ 观察点的仰角
fe
arc
tan
(h
rE (h
)c rE )
osa
sin
a
rE
arc c os h
rE rE
sin
b
44
❖ 站星距(星地距离):观察点与卫星间的距离
d rE 2 (h rE )2 2 rE (h rE ) cosa rE 2 sin 2 fe 2 h rE h2 rE sin fe
❖ 圆轨道 具有相对恒定的运动速度,可以提供较均 匀的覆盖特性,适合均匀覆盖的卫星系统
19
2、按倾角分类
❖ 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卫星 轨道平面的倾角,记为i。 赤道轨道。i=0,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 静止通信卫星就位于此轨道平面内。
极地轨道。i=90,轨道面穿过地球南北极。
倾斜轨道。轨道面倾斜于赤道。根据卫星 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的差别分为
T 2 4 2
3
3.986105 (86164)2
4 2
42164km
17
❖ 由此,卫星离地面高度为
h r R 35786km
❖ 瞬时速度恒定为:
v(r) 2 1 3.07km/ s
r a r
18
2.1.2 卫星轨道分类
1、按形状分类 ❖ 椭圆轨道
偏心率不等于0的卫星轨道,卫星在轨道 上做非匀速运动,适合高纬度地区通信
40
2.3 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 对于单颗卫星而言, “卫星覆盖面积”就 是指卫星上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在直线距 离上传播而不需要经过反射、转播而被接收 到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地面如果可以直接从 卫星上接收信号的地方,就是在此卫星的信 号“覆盖面积”之内。
卫星通信
3.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
卫星通信系统按不同的角度分,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按卫星运动方式分
静止卫星通信系统 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2)按通信覆盖区域分
国际卫星通信系统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 区域卫星通信系统
(3)按用户分
公用卫星通信系统 专用卫星通信系统 (气象、军事等)
(4)按通信业务分
1.静止卫星通信
目前,绝大多数通信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卫星)。静止 卫星的条件为:
(1)卫星的运行轨道在赤道平面内; (2)卫星运行的轨道形状为圆形轨道; (3)卫星距地面的高度约为35786.6km; (4)卫星运行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即自西向东; (5)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恰好是24h,和地球的自转周 期等。
① 太阳、月亮的引力。对于低高度的卫星,由于地球的引力 占绝对优势,所以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高高度的卫星,太阳、月亮的引力就较大了。例如,对静止卫 星来说,太阳的引力约为地球引力的1/37,月亮的引力约为地球
引 力的1/6 800。这些引力不断使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发生微小摆 动,累计起来约使卫星轨道的倾角平均发生0.85°/年的变化。
平面重合,即i=0°时,卫星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
35786.6km,卫星的飞行方向又与地球的自转方 向相同。这时,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恰好为24h, 如果从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看卫星,卫星都是“静止” 不动的。这种相对地球表面静止的卫星称为静止卫 星或同步卫星,利用这种卫星来进行通信的系统称 为静止卫星通信系统。
② 通过对各种轨道高度的有源通信卫星的试验,证明 了高轨道特别是同步定点轨道对于远距离、大容量、高质量 的通信最有利。所以,试验及试用逐步集中到同步定点卫星 方面。
卫星通信第二章.
是六角形的边缘角。
◦ 卫星的最小数目为:
N
Ae Ah
3
◦ 也可以利用球冠的面积并考虑21%面积的重叠。
A 2Re2 (1 cosmax)
N 2.42
1 cosmax
第四节 通信卫星的组成
◦ 对静止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地球站, 由卫星轨道中漂移引起的多普勒频 移较小
静止卫星的缺点
◦ 传输损耗和传输时延较大 ◦ 两极附近有盲区 ◦ 对地静止轨道只有一条,故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 ◦ 静止卫星的发射和在轨遥测遥控技术较复杂
轨道的扰动(摄动)
◦ 卫星运动的实际轨道不断发生不同程度地偏离开普勒定 律所确定的理想轨道的现象
电源分系统
◦ 太阳能电池 ◦ 化学电池(蓄电池)
推进器分系统
◦ 提供所需的推进力,以执行卫星速度和姿态控制飞行动作
◦ 推进力可由箱内压力下的气体产生,也可由小火箭发动机 产生
热控制和机械结构分系统
◦ 卫星的热状态会有大范围变化,而卫星的所有重要部件都 必须保持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
◦ 发射时,卫星要经受严重的震动和冲击,卫星结构必须能 经受这些力的作用
◦ 引起摄动的原因
太阳、月亮引力的影响 地球引力场不均匀的影响 地球大气层阻力的影响 太阳辐射压力的影响
第二节 卫星和地球的几何关系
◦ 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 ◦ 覆盖角和距离 ◦ 长时延的影响和消除 ◦ 星蚀及日凌中断
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
◦ 方位角:本地水平面和通过地球站、卫星和地心的平面的 交线与真北线的夹角
r r3
地球质量:5.977*1024kg
第2章卫星轨道
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于一年之内在恒星之间所走 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 点。
第2章卫星轨道
图2 地球、卫星、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
第2章卫星轨道
星座覆盖形式
持续性全球覆盖 持续性地带覆盖 持续性区域覆盖 部分覆盖
第2章卫星轨道
arccos[ Re cose]e (5)
Reh
第2章卫星轨道
仰角e为:
earcco s[R ehsin] s S是终端到卫星的距离,表示为:
( 6 )
sR e 2 (R e h )2 2 R e(R e h )c o s (7 )
用户到卫星的传播时延为:
p s/c (8)
第2章卫星轨道
地球表面上,卫星的覆盖区域面积为:
太阳Βιβλιοθήκη 卫星月球地球
第2章卫星轨道
升节点(或升交点):卫星从地球的南半球向 北半球飞行的时候经过地球赤道平面的点。
春分点和秋分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 时针运动,黄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 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 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 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 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 (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简单地说,春分点为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 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
第2章卫星轨道
恒星日:一个恒星日定义为地球绕其轴自 转360o需的时间。一个恒星日要比一个太 阳日短,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而一个恒 星日约为 23小时 56分4.09秒。对于 GEO 卫星来说,为了与地面上的一点保持相对 静止,其轨道周期就必须是一个恒星日。
卫星运动规律和气象卫星轨道
①星下点:是指卫星与地球中心的连线在地球表面上的交 点,用地理坐标的经纬度表示。由于卫星运动和地球的自 转,星下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运动轨迹,这一轨 迹称为星下点轨迹;
星下点轨迹是卫星轨道运动
和地球自转运动的合成。
②升交点和降交点:其定义与天球坐标中一样;
③截距:由于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停地自西 向东旋转,所以当卫星绕地球转一周后,地球相对卫星 转过的度数称之为截距。可见截距是两个升交点之间的 经度差。
当卫星的入轨速度使离心力等于地球引力时,则有:
GMm r2
mv 2 r
vc
GM r
RH
其中Vc是卫星在不同高度上作圆轨道运动所具有的速度,称环绕速度。 如卫星在地面附近水平发射,则以r=R(地球半径)=6370km代入式,则有
Vc=7.912 km/s
这是卫星在地面入轨时所需要的最小速度,把它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dt 2 2
卫星的活力公式: v2 ( 2 1 )
ra
远地点
近地点
③ 卫星轨道周期的平方与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谐和定律)即:
a3 T2
4
:开普勒常数,轨道常 数 GM e
或者: T 2 a3
2、 卫星入轨的速度与轨道形状
卫星的轨道形状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理论表明,卫星的轨道形状只取 决于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的一瞬间的速度---入轨速度。 1)圆轨道的条件和环绕速度
当卫星高度较高时,太阳和月球对其的引力就不可 忽视,如静止卫星高度,可超过地球扁率摄动,成 为主要的摄动因素。
4)、太阳光压摄动
阻绕地球运行的卫星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地球 反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发射出的辐射能量的作用 力大小与大气密度,卫星形状和运行速度等有关。
卫星气象学第二章 气象卫星及其轨道
• 其优点是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 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 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
春 15:00
地 球
轨
道
太阳
夏
15:00
秋
卫星轨道 冬
15:00
15:00
卫星轨道面 与太阳的相 对取向保持 不变,即, 每天过升交 点的局地时 间相同。
• 在绕行几圈的过程中,地面控制站对其姿态进行 调整,当其到达远地点时,启动卫星上的远地点 的发动机,使它改变航向,进入地球赤道平面, 同时加速卫星使之达到在同步轨道上运行所需的 速度后,还需对其姿态作进一步的调整,才能准 确地把卫星送入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的精度要求比一般卫星高得多。 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绕地球 运行的周期T与地球自转周期Te严格相等;T=Te=23 小时56分4秒。这样每隔24小时,地球与卫星一起 转过一圈加上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转过360 °的 1/365。所以从地面上看,地球同步卫星好象是固 定在赤道某点的正上方。
• 第一阶段:垂直上升阶段。由于在地球表 面附近,大气稠密,火箭飞行时受到的阻 力很大, 为了尽快离开大气层,通常采用 垂直向上发射,况且垂直发射容易保证飞 行的稳定。发射后经很短几分钟的加速使 火箭已达相当大的速度,至第一火箭脱离 时,火箭已处于稠密大气层之外了。此后 第二级火箭点火继续加速,直至其脱落。
• 静止卫星每24小时完成一条完整的轨道, 所以运行周期约与地球自转周期同步,因 此,静止卫星又称为地球同步卫星,它在 某一地区的赤道上空静止不动。
• 静止卫星最容易通过快速自旋达到稳定 (称之为"自旋稳定")。在自旋稳定系统 中,图象的获取方式是:扫描镜随卫星自 旋完成扫描,并以步进方式从一极倾向另 一极,步进速度恰好使得卫星每扫描一圈, 地面上被扫过的带状区域互相衔接。扫描 一幅全园盘图约需25分钟。
卫星通信_第2章 - 2015
• 卫星轨道特性 • 卫星的空间定位 • 卫星覆盖特性计算 • 卫星轨道的摄动 • 轨道特性对通信性能的影响
• 发射轨道
• 卫星的组成
0
卫星轨道特性
Johanns Kepler 【德】
Isaac Newton 【英】
1571–1630
1642–1726
1
开普勒第一定理
(s)
1/ 3
T a 2 4π
86400 5 3.986005 10 2 4π
2
1/ 3
42 241km
若取恒星日,则
T a 2 4π
2 1/ 3
86164 5 3.986005 10 2 4π
近地点幅角 (argument of perigee) 从升交点到近地点的夹角。 这是沿卫星运行方向,在 轨道平面上的地球中心处 进行测量得到的,如图中 ω所示。
右旋升交点赤经
(right ascension of the
ascending node) 右旋升交点赤经是在赤道
面上,从春分线向东到升交点的夹角,如图中Ω所示。
2
1/ 3
42164 km
5
例 2 :某采用椭圆轨道的卫星,近地点高度为 1000km ,远地点 高度为4000km,在地球平均半径为6378.137km的情况下,求该 卫星轨道周期、偏心率以及在远地点和近地点时的速度。 解:
2a ha h p 2 Re a 8878.137( km) T 2π a3
12
轨道参数
可以通过6个轨道参数完全确定卫星的位置,这6个参数通常称作开普勒元 素集(keplerian element set)。
遥感平台的种类与卫星轨道参数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轨道周期 T、覆盖周期(重访周期) 周期: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覆盖周期:卫星从某点
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飞行后,又回到该点用的时间。
覆盖周期(重访周期)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赤道轨道: i=0°轨道平面与赤道平 面重合 地球静止轨道: i=0°且卫星运行 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 致,运行周期相等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卫星速度、星下点速度、卫星平均高度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V
GM RH
VN
R RH
V
T2 H 3 R
C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同一天相邻轨道间在赤道的距离
L
2
Ra
T 24 * 60
每天卫星绕地球的圈数
例如:Landsat-1 L=2873.95km,再减去 卫星每天修正Ω=0.9863°(即进动角, 为满足与太阳同步而作的修正),则 L=2865.918km。
航天平台
在超出大气的地球 附近空间或太阳系各行 星间飞行的飞行器
高度:数百、数千、 数万公里
人造地球卫星、探空 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 机、太空站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3章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第2节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春分点: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 上的交点
升交点: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 赤道面的交点
降交点:卫星由北向南运行时与 赤道面的交点
近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近的 点
远地点:卫星轨道离地球最远的 点
2 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特点
卫星轨道参数:
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是由6个轨道参数来决定的。 它们是:
第二章二体问题
偏心率e
这两个参数确定了开普勒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升交点赤经Ω:即地球赤道面上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 的地心夹角。 轨道倾角I: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 角。这两个参数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 体之间的相对定向。
近地点角距ω:即在轨道平面上,升交点与近地点之间的 地心夹角,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非球形对称的作用力、日月引力、大气阻力、光辐射压力 以及地球潮汐力等。摄动力使卫星的运动产生一些小的附 加变化而偏离理想轨道,同时偏离量的大小也随时间而改 变。
在摄动力的作用下的卫星运动称为受摄运动,相 应的卫星轨道称为受摄轨道。
第七页,课件共有39页
❖ 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1) - 地球的球形引力或称地球中心力
第三十九页,课件共有39页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国籍:
德国 生卒日期:
1571.12.27 - 1630.11.15
主要成就:
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十五页,课件共有39页
一.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
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此定律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的关系。由
研究内容除定轨外,还包括轨道设计、卫星回收等 问题
第六页,课件共有39页
二、作用在卫星上的外力
为了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的方便,通常把作用于卫 星上的各种力按其影响的大小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设 地球为均质球体的引力(质量集中于球体的中心), 称为中心力,决定着卫星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由 此决定的卫星轨道,可视为理想轨道,是分析卫星实 际轨道的基础。另一类是摄动力或非中心力,包括地球
第十八页,课件共有39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矢量自卫星运动开始,在G时间内扫过的微分面积为
dA
0.5r02
( d0
dt
)dt
0.5hdt
注意,h是卫星环绕角动量的大小。由于角动量守恒,所以,在相等时间内,
半径矢量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此即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扫过轨道一周
的面积即该椭圆的面积( ),a因b而我们可以推导出轨道周期T的表达式,
利用变换 可得 以及
x0 = r0cosΦ0
y0 = r0sinΦ0
xˆ0 rˆ0 cos0 ˆ 0 sin0 yˆ0 ˆ 0 cos0 rˆ0 sin 0
d 2r0 dt 2
r0
(
d0 dt
)
r02
r0
(
d 2 dt 2
0
)
2(
dr0 dt
)(
d dt
0
)
0
可以推导出卫星轨道半径的方程 :
作用在卫星上的向心力为 FIN = m×(μ/r2) = m×(GME/r2)
离心力为
FOUT = m×(v2/r)
若卫星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可以求出圆形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的速度为
v = (μ/r) 1/2
若卫星的运行轨道为圆形,则卫星环绕地球运行一周的距离为 2πr, 因而卫星的轨道周期T为
T = 2πr/v = 2πr3/2/μ1/2
r0
1
p e cos(0
0 )
其中θ0是常数,e是椭圆的偏心率,椭圆的半焦弦p为 p = h2/μ
其中h是卫星环绕角动量的大小
h r2 d dt
轨道方程是椭圆方程、即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长半轴a和短半轴b的值为
a = p/(1-e2)
b = a(1-e2)1/2 运行轨道中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点称为近地点,卫星与地球距离最远的点称为远地点。 为了使θ0=0,我们必须适当地选择x0轴,以使近地点和远地点均位于x0轴。
为了避免求解 rv 的微分,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坐标系,使三个轴
方向的单位矢量均为常量。该坐标系以卫星轨道平面作为参考 面.如图:
在新坐标系下,轨道方程可表示为
xˆ0
(
d 2x0 dt 2
)
yˆ0
(
d 2 y0 dt 2
)
( x0 xˆ0
(x02
y0 yˆ0 ) y02 )3/ 2
0
在极坐标中求解比在笛卡儿坐标中要容易得多,具体极坐标 系如图所示:
上升极点的右上升角记做 。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两平面的交线
即为两极点的连线)所成的夹角为倾角i。
利用变量 和i,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相对赤道面的轨道平面。
要确定以赤道坐标系为参照的轨道坐标系,我们还需要引入西近地
点变量 。该角是轨道上升极点与近地点所成的夹角。
在太空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和工程研究中,一般习惯采用宇宙 时间(UT)——也称为祖鲁时间(z)——作为标准时间。该标准 时间实际上是位于英国伦敦附近的格林尼治观察站测得的平
通常 利用某时刻的平均异常角M求解。
例题:对地静止卫星轨道半径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恒星日,即24小时56分4.09 秒。求GEO的轨道半径。 解 :轨道周期平方的公式(单位为秒):
T 2 (4 2a3 ) /
可得轨道半径a为
a3 T 2 /(4 2 )
对一个恒星日.T=86164.09秒。因此
该圆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周期与卫星环绕椭圆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T是
完全相同的。在外接圆中,找到过卫星的垂线与外接圆的交点记为
A)。经过椭圆中心(c)与该点(A)的直线与
卫星的中心异常角。E与半径 的r关0 系为
轴的x0 夹角为E;E通常称为
r0 a(1 e cos E)
因而有
a r0 ae cos E
均太阳时。宇宙时间是以时、分、秒或以一天的几分之一为 计时单位的,它比北京时间早8个小时,因此08:00:00 北京 时间相当于0:00:00 h UT。一天是从00:00:00 h UT开始的, 通常也写做0 h,该时刻也是前一天的午夜(24:00:00)。天文 学家们还采用了一种儒略日期计时系统。儒略日期从UT正午 开始,以1899年12月31日作为儒略日期2415020的开始,通 常写做241 5020。关于这一点,参考文献[2]做了详细讲述, 参考文献[14]还提供了一些补充内容。例如,2000年12月31 日中午正是儒略日期245 1909的开始。儒略日期可以利用小 数来表示时间;2001年1月1日00 00:00 h UT(第三个千年 的0时0分0秒)可以表示为儒略日期245 1909.5。要确定某一 时刻卫星的准确位置,需要已知轨道元素的参数值。
GEO(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36000千米
HEO (high earth orbit)
20000~36000千米
MEO (medium earth oLEO (low earth orbit)
400~1500千米
卫星主要受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则卫星可以在稳定的轨道中运动。
x 示。赤轨道道平面面与内赤从道面i 垂轴直向相东交测的得两的个角交距点离称称为为极右点上,升在角上,升用极R点A表,
卫星穿过赤道面向上运动;在下降极点,卫星穿过赤道面向下运动, 注意此时地球按常规北极朝上,即沿地心坐标系正z轴方向。其实 在太空中是没有上下之分的,只是在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我们感 觉到有上下的分别。对于太空中的失重物体(如环轨运动的飞船)而 言,除非是以某一固定点为参照点,否则区分上下是毫无意义的。
轨道元素
要确定t时刻卫星的绝对(即惯性)坐标,我们需要6个 已知参量即所谓的轨道元素。其实描述某一特定轨 道的参数可以远多于6个,而且具体采用哪6个参数 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一般选择卫星通信中常用 的一套参量:偏心率e,半长轴a,近地时刻 t p ,上 升极点的右上升角 ,倾角i,以及近地点参量 。
56..求计出算x00 和 y0
以地面为参照确定卫星的位置
我们总结了在轨道平面的直角坐标系中确定卫星位置(x0, y0)的方法。 它是以地心为参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卫星相 对观察点的位置,而观察点与地心是不重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推 导出卫星相对旋转地面位置的变换式.我们以地心赤道坐标系为基础,
我们还可推导出中心异常角E与平均角速度 的关系式,即
dt (1 e cos E)dE
设t p 为近地点时刻。该时刻不仅是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刻,也是卫
星穿过x0 轴的时刻以及E=0的时刻。将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可得
(t tp ) E e sin E
通常称此式的左边项为平均异常角,记为M.因而
即
T 2 (4 2a3 ) /
该式即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式中环绕周期T是以惯性空间为参 照的,即是以银河系为参照的。
卫星轨道要保持完全对地静止,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轨道形状必须为圆形
轨道必须具有正确的周期
轨道必须位于赤道平面内
若某卫星轨道与赤道面的夹角不为零或者其偏心率非零,但其环绕周期 正确,则该卫星通常称为对地同步卫星。地面上的观测者观测到的对地 同步卫星的位置会在一个视角均值左右摆动。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Johannes Kepler(157l-1630)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和科学家,他 根据多年来观测太阳系内行星运动所得到的数据以及匈牙利天文 学家Tycho Brahe提供的一些详细观测据,推导出了行星运动定 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如下: l.任何物体环绕较大物体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形的,并且较大物 体的中心位于该椭圆中的一个焦点上。 2.较小物体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轨道面积相等。 3.物体环绕较大物体运动周期的平方等于一个常数与半长轴的三 次方的乘积,即T2 = (4π2a3)/μ,其中T是轨道周期,a是椭圆轨 道的半长轴,μ是开普勒常数。若轨道为圆形,则此时a即前面 定义的距离半径r。
卫星轨道方程
假设卫星的质量为m,它与地心的距离矢量为r,按上图建立坐标系,卫
星受到的地球引力F为
v F
GM E r3
mrv
其中ME是地球的质量,G=6.672×10-11Nm2/kg2。由于力=质量x加速度,
因而:
v F
m
d
2rv
dt 2
即
d 2rv dt 2
rv r3
0
上式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求解方程是比较困难的。
第2章 卫星轨道
太空的定义: 国际协约规定,各国上空160千米高度开
始的空间为太空,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在160千米以下时,必须得 到该国的许可方可在该国上空飞行。
当飞行器从太空返回地球时,从距离地面122千米高度处开始, 便可以感觉到大气阻力的作用。由于执行一项任务一般需要数月 的时间,多数卫星被发送到距离地面至少400千米的轨道上。即 使是在如此高的轨道上,大气阻力的作用仍然很明显。
地球的转动轴为穿过地球北极的 轴z。i 轴自xi 地心指向白羊官第一
星。这种坐标系在太空中不是静止不动的,当地球沿绕日轨道运动 时,它也会逐渐变化.但它并不随地球的旋转而旋转。无论地球运
动到轨道上的什么位置, 轴总xi是指向白羊官第一星的。由于( )
平xi面, y包i 含了地球赤道,因而通常称之为赤道平面。
y0 r0 sin 0
前面曾经提到,轨道周期T是卫星在惯性空间中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一周内旋转弧度为 ,2因 而平均角速度为
(2 ) / T (1/2 ) /(a3/2 )
若轨道的形状为椭圆,则卫星在轨道上各点的瞬时角速度各不相同。
若我们在椭圆外作一个半径为a的外接圆。则以恒定角速度 环绕
M (t tp ) E e sin E
平均异常角M是卫星经过近地点后,以平均角速度 沿外接圆运动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