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截获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探测、定位以及跟踪的无线电探测装置,
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和远距离探测的优点【l】。自二战期间在英国发明以来,雷达在
军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现代国防“千里眼”。然而,随着科技的
发展,现代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各种反雷达措施曾出不穷,雷达的生存空间
也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2】。目前,针对于雷达威胁主要来源于现代电子干扰、电子攻击以及反辐射导弹(削时田,并以删尤为严重【31。
从近代发生的几场战争中可以看出,电子对抗越来越激烈,雷达与反雷达之
间不断进行着拉锯战,此消彼长。在1961.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出动“B.52”
等作战飞机数万架次狂轰滥炸,为了打击美军飞机,越南装备了近30个营的苏制
“萨姆”第一、二代地空导弹。据不完全统计,在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间
的4年时间里,美军损失了915架飞机,其中94.85%是被“萨姆.2”等地空导弹
击落的。1972年12月18日,美军在越南实施地毯式轰炸,结果有30架“B.52”
轰炸机被击落,其中29架是“萨姆.2”所为!而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
队平均每天出动约2600架次的飞机,不仅每架战斗机上携带电子干扰设备,还出
动了EA-6B电子干扰飞机100多架,进行远距离干扰支援,大大增强了空中突防
能力。此次战役中,伊军的雷达几乎全部失效,找不到任何飞行目标。由于美军
掌握了全面的制空权,法国的“响尾蛇”雷达根本没有机会连续开机搜索,因为
那样很快就会被美军电子战飞机摧毁。据统计,在此次战争所损失了大量的雷达,
其中60%是被AI洲所摧毁的。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电子战飞机的数
量限制,南联盟防空部队用苏联和捷克共同研制的“维拉”雷达与“萨姆.3”防空
导弹相搭档,将脱离了EA-6B保护的F.117A隐身飞机击落,打破了美国“F.117"
无法被发现和击中的神话。这样看来,隐身兵器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对电子对抗
手段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南联盟的雷达损失也相当惨重。据统计,科索沃战争中损失的雷达约占2/3,其中90%是由删所摧毁,另外幸存的l/3也是由于在
战争后期不开机才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抗ARM技术已成为雷达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虽然雷达的抗A蹦技
术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加装雷达诱饵,加装删告警装置,适时关机,采用
雷达组网等)MJ,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对其他精确打击武器的防护也缺乏有效措
施。为避免遭受敌方的电磁干扰或ARM等精确制导武器的摧毁,提升雷达“四抗”
能力¨J,迫切需要发展雷达的隐身技术。现阶段,隐身雷达通常分为三类:被动雷
2 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分析与榆测
达、外辐射源雷达和低截获概率(LPl)雷达。被动雷达要靠接收目标发出的电磁
辐射来探测目标;外辐射源雷达利用第三方辐射信号经过目标散射后的回波来获
取目标信息,因此虽然两者都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质,但同时也有较大的依赖性和
局限性,只能作为现有雷达体制的补充。而LPI雷达【8以I】则不存在这种依赖性,这
种新体制的雷达要求在有效探测跟踪目标的同时降低甚至避免被敌方侦查系统发
现的概率,在本质上克服了为实现雷达自身隐身而带来的对其探测性能的束缚。
实现雷达低截获性能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采用各种具有低截获性能的雷
达信号形式来对抗电子侦查和干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对采用的雷
达信号形式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尽可能的提高雷达的低截获性能并且有效的避
免敌方的电磁干扰,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雷达的探测目标存在于周围的
自然环境中,环境对雷达电磁波也会产生散射,从而对目标信号的检测产生干扰,
这就是所谓的杂波。相应地,对雷达性能和指标的测试,最有效和权威方法是采
用外场测试,在真实的杂波和干扰环境中检测雷达的各项指标和性能。但是,这
种方式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易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而现代计算
机技术和仿真技术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雷达系统检测以及评估缺少实
地战场环境的缺陷。计算机仿真雷达所处的杂波环境,或者说应用环境,既可以
描述实际现场的特点和行为,又能避免外场实验中必须付出的高昂代价,因此对
雷达应用的杂波环境的仿真和模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雷达是发展我国国防事业必不可少的装备。鉴于现代电子战
的特点和雷达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低截获概率雷达信号的性能及其处理方法以及
杂波环境下低截获雷达的目标检测可靠性能的研究,对提高雷达在日益复杂的战
场的生存能力,加强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低截获概率雷达的理论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Robert.GSiefI(er
发表了文章“隐身雷达的截获”,为低截获概率雷达的研究拉开了序幕。1983年,
英国伦敦大学的J.R.Forest发表的“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一文中首次引入了LPI雷
达方程的概念【l 21,并从低截获概率改善因子方面讨论分析了实现LPl的可行性。
Forest将组成低截获概率改善因子的四项分贝数作了如下估计:雷达接收机天线增
益比侦查接收机天线增益不高于20dB:雷达发射天线旁瓣增益-30dB;为了达到
lool(Ⅱl的安全距离,雷达对从侦查接收机处反射回来的信号的处理增益(即双方带
宽比分贝数和最小信噪比分贝数只和)至少达到60dB。按上述理论可计算出LPI
雷达的实际作用距离不超过90km,换句话说,高的改善因子很难实现,而只能达
到较低的截获概率。此时LPI雷达的研究一度陷入了低迷的状态。
第一章绪论
LPl雷达在工程上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2年,美国休斯公司研
制出边扫描边跟踪寂静雷达(TwSQR)。这是LPI雷达史上第一个工程研制品。该
款雷达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设计的火控雷达,它具有以下特性:甚低旁瓣天线、
宽带频率捷变、短的目标照射时问和低峰值功率。TWSQR能够在严重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抗删性能。但是,并没有资料证明这款TWSQR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