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社会实践路径 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工程
0引言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1]。

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
,传统的“以县编组、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了避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突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云南农业大学立足于地方农科院校办学特
色,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薄弱环节[3-4],
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校内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载体,采取“校军合作、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创建了“项目运作、团队服务、普遍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加大校外合作力度,多条路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1.1校军合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
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等问题[5],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实践的首要任务[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1]。

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地处边疆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军民融合、强边富民、人才共育的探索与创新,与边防部队合作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基地,
携手开辟了
“122”工程,即:突出一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两个推进,“老山精神”进校园,科技文化进军营;开展双向服务,部队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高校为部队科学文化建设服务。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现代农业科技基地的推广示范作用,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官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山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育人作用,用“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教育大学生。

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成立“老山课堂———战地生活体验社会实践团”赴老山参加战地生活体验,通过军事训练、参观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驻地连队、老山主峰、祭扫烈士陵园和军事国防知识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通过亲身体验边防官兵艰苦的生活环境、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和与日俱增的心灵上的寂寞,深刻体会中国军人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加深对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1.2校企合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知识只有被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农科专业的学生只有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
——————————————————————
—作者简介:陈颖(1978-),女,云南泸西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
生教育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永华(通讯
作者)(1974-),男,云南寻甸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积极探索社会实践路径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Actively Explore Path to Social Practice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of University
陈颖①CHEN Ying ;王元元①WANG Yuan-yuan ;刘鸿高①LIU Hong-gao ;
李杰庆①LI Jie-qing ;张永华②ZHANG Yong-hua
(①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昆明650201;②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昆明650201)(①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②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
摘要:为了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云南农业大学立足地方农科院校办学特色,针对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薄弱环节,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载体,采取“校军合作、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把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实习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效结合,创建了“项目运作、团队服务、普遍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

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精神有效开拓,较好地实现了“实践育人”的目标。

Abstract:In order to highlight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o meet the need in new circumstance for multi-talented students,basing on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targeting at weaknesses in present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been innovating content,mode and carrier of social practice,adopts modes of "University -Army Cooperation;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University -County Cooperation;University -University Cooperation"and so on,effectively combines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ith specialty practice,and with serving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and has created social practice mode of "Project Operation,Team Services and Universal Participation",which leads to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ving been improved,social ada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 having been strengthening,enterprising sprit of the students having been explored effectively,and objective of "Educating Through Practice"having been achieved preferably.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高校;社会实践;大学生Key words: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university ;social practice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46-03
·246·
Value Engineering
接,能有效实现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激发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技能[7]。

云南农业大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互动、互助和互赢。

组织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让学生提前进行工作实习,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相关工作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和思考,毕业后的工作磨合期明显缩短。

2009年暑期,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动物食品企业的宣传推广活动,深入到云南省5个县共80多个自然村,发放科学养殖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农业科技讲座6场,培训农民500余人次,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到1200余户农民家中宣传疾病预防、科学养殖的方式方法,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和收集信息,为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不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看到我国广大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望,深刻感受到学习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从而有效激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长本领、建设祖国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1.3校县合作,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效结合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8]。

云南农业大学以学校的挂钩扶贫县乡为平台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参与农村基层科技扶贫行动,形成长效机制。

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深入到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进行农业政策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宣讲、教育帮扶、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行动。

烟草学院的师生在开展万亩烤烟生产服务过程中,不但科学组织和指导当地的烤烟生产,还在生产实践一线成立了“烟草学院临时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基层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当地农民群众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农村基层实践中,学生感受到农民的淳朴与热情,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建立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锤炼了意志和品格,加深了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为今后成为根植边疆、服务三农,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农业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

1.4校校合作,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提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标。

在校表现相差无几的大学生毕业后发展相距甚远,情商较高的人成就斐然,而情商较低的人却业绩平平[9],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

社会实践作为培养情商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感受社会,感受他人,最后达到激励自我、奋发向上的目的。

校际之间联合组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丰富实践内容,提升实践效果,节约实践成本,扩大影响力;还能增进友谊,促进学校之间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有效拓展大学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使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开阔视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06年云南农业大学与上海水产大学联合组团赴麻栗坡县开展以“禁毒防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2010年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雨点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到文山州东南部董有村开展旱灾后水稻病害情况和村民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希望小学支教等活动;2010-2012年连续三年与楚雄师范学院联合组队到楚雄州各县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校校合作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等明显提升。

2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云南农业大学自1988年开始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以来,3次修订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不断得到增强。

为了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开展,体现大学生的自发性和自主性,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了“项目运作、团队服务、普遍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项目运作”主要是在每年暑假前集中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申报,通过评审择优立项并给予重点项目在经费、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团队服务”主要以政策宣讲、科普宣传、科技推广、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为内容,深入田间、农户、社区开展活动;“普遍参与”主要把日常开展的社会实践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不定期地在学校附近进行,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群众,奉献社会,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学校通过自主立项和依托校外项目两种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增强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并有效缓解了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带来的社会实践需求量的增加与学校社会实践经费有限的矛盾。

近年来,学校积极争取校外的各种项目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2007年至2012年间,学校依托云南省科技厅“科普志愿者进社区项目”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小分队进社区活动,组建成立了10支志愿者服务团开展健康保健、宠物饲养、花茶生活、家电修理、环保节能、禁毒防艾等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推进文明社区建设。

2009年,在英国救助儿童会的支持下,社会学系的学生参加“瑞丽市未成年司法保护及犯罪预防项目”开展了青少年问题调查。

2010年暑期,学校组织74名志愿者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曹德旺曹晖2亿元扶贫善款西南旱区农户资助项目”,与基金会工作人员一同赴往云南旱区,分成3个工作组完成了三个县162个自然村14550户待资助农户的信息复核工作,使二千九百多万元扶贫款项顺利发放到受助者手中。

2012年6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学校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从自愿报名的150余名学生中选拔出30名优秀志愿者,经过一系列志愿者通用知识培训、强化培训和模拟演练后参与到转场工作中,为旅客提供行李托运、交通指引等服务。

在本次规模浩大的“世纪大转场”中,大学生志愿者以文明、热情、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旅客的尊重和赞扬,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被誉为云南省志愿服务的“最美名片”和
·247·
价值工程
1课程开设背景“管理沟通”课是本世纪初由国外引进的MBA 新兴课程。

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中,企业高管们普遍提出应加强毕业生在工作环境中人际沟通技能的建议。

因此,课程组在2007年秋季开始探索面向管理类学生开设本课程,2008年又面向会计分院和经济分院开设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五年来,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平均每学年1000人以上。

但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发现以下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①大班上课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出现了越好越好良
性循环和越差越差恶性循环两个
“马太效应”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争取表现机会,沟通能力提升迅速;另一方面,主动性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缺少锻炼机会,仍然停留在书本学习而沟通技能难以获得提升。

②每周2学时的课时安排下,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并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普遍忽视课后复习和练习,造成在技能的掌握上欠扎实,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上述问题引起了课程组的关注和思考,进而提出从教学方法改革与开发上寻求解决办法。

2课程功能及教学方法的需求调查与分析
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根据课程内容直接安排章、节和具体内容及相配套教学方法,这是传统的设计方法。

二是先考虑课程目标,探讨能满足目标的课程内容及相配套教学方法。

课程组在第二种方法基础上采用更为深入的方法,即在确立课程学习目标之前,先进行外部调查,征求社会
——————————————————————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改项目(编号10XXSJ
JG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舒晓楠(1956-),女,江苏江阴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管
理学教授;于海燕(1981-),女,吉林延吉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管理沟通”课程教学法的开发及效果分析
Teaching Method Development of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
舒晓楠SHU Xiao-nan ;于海燕YU Hai-yan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325035)
(City Collegy of Wenzhou University ,
Wenzhou 325035,China )摘要:论文主要阐述了针对“管理沟通”课程教学中出现“越好越好”和“越坏越坏”的“马太效应”及学生课外练习不足的问题,应
用质量功能展开(QFD )方法,从课程功能需求出发,到实现功能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开发,再到配套的教学软硬件建设,形成一整套教
学法开发与改革计划并加以实施,取得了选课人数显著增加、学生满意度提高及学习成绩上升等良好的教学效果。

Abstract: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Matthew Effect"("the rich get richer"and "the poor get poorer"),and the issue concern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exercises emerg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program.The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method has obtained favourable effects,such as the significant accession of the course selecting number,the incensement of the students'satisfaction,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grades,etc.,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iculum,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zable func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system,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matched teach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发;QFD ;管理沟通Key words:teaching method ;development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manageri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48-03
“最美长水志愿者”。

2012年暑期,学校组织10名学生成
立志愿者支教团队,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加多宝
·学子情一堂课”项目,奔赴石屏县龙朋小学开展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帮助小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

校内与校外项目的有效结合,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大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使大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精神有效开
拓,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较好地实现了
“实践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8-26.
[2]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沿,2009(07):157-160.
[3]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04):63-64.
[4]辛立章,周国桥,邓雪梅.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以项目化运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成人教育,2010(01):21-22.
[5]张艳.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81-85.
[6]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4-13.
[7]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110-111.
[8]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Z].2009-5-2.
[9]彭冬云.社会实践———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途径[J].中国报业,2011(04):116-117.
·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