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适度的开发是必要的,但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以破坏古村落的珍贵遗存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古村落;保护;发展

1.绪论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1]

2.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

2.1皖南乡土建筑保护

乡土建筑是是指乡村中土生七长的建筑,如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村落整体。

2.1.1皖南乡土建筑的价值

古乡土建筑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真实反映了地域特色、当地的生活习惯,有一部分建筑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2]。

如西递村,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2.1.2乡土建筑的保护

由于诸多专家学者对大量古乡土建筑的专业调查,使得世人对它们有着不断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些古乡土建筑当中,有一部分建筑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它们被列为地方、县、省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甚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建筑以文保单位登入方式得到了就地保护。由于就地保护,当地居民依然在使用这些建筑,生活方式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这也就必然导致乡土建筑面貌的改变,且常常伴随着

居民对房产的所有权与文物部门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职权发生冲突的现象,古村落的乡土建筑保护下来还需要发挥他们的价值作用,需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参观、考察、研究让人们认识他们的价值当前.参观考察最大众化的形式就是旅游旅游的外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和经济收入,因此也加强了农民对古村价值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只着眼于经济效益而并不全面,但有益于古村落的保护。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这种旅游的开发很容易走向过度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饭店、旅游以及旅游商业无限制的发展.他们不顾保护规划的制约,任意兴盖新建筑,建造停车场、商业街,造成了古村落原有布局和景观的破坏。安徽皖南古民居以其独特而深厚的徽派文化,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据皖南古民居最为集

中的安徽省黄山市相关部门统计,该市共有101个古村落,1.3 万余幢古民居。在上世纪80 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山市登记在册的1795 年以前的古民居就达4700 余幢。但是,由于大部分古村落及古民居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加之年代久远,而今,部分古民居毁坏较为严重,甚至逐渐消失。[3]

2.2古村落的景观保护

2.2.1景观的价值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景观既是独立的客观存在.同时又凝聚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从本质上是反映了人和自然的文化信息皖南古村落的景观.既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景物.同时又体现着皖南人的价值思想和文化信息.也是徽州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具有突出的人文特色。如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2.2.2村落景观的保护

保护古村内特定的绿色景观空间。不但要做好针对树木单体的保护.更要保护其独具灵性的景观风貌.避免在古树周围建造格格不入的建筑.打乱原有的和谐构图。

2.3古村落的文化保护

2.3.1文化的价值

皖南古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徽文化提供了众多的实例,是徽州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徽州实现了村居的园林化,如宏村,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

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2.3.2文化保护

如今.古村落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快速消失.经济发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素.但文化的拥有者——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鄙”,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弊帚一样被抛弃了、毁坏r.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手段让文化拥有者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的“白珍”意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利用的“度”的掌握目前.中国各地的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及江南古镇都或多或少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严重的妨碍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利用。“过度”开发的发生.除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原因外.更主要的问题恐怕还是出在文化拥有者本身,物质利益对于每个人都是有诱惑力的当人们意识到可以利用祖宗留下的遗产赚取大把大把金钱的时候.通常都会突破某些界限.如置严格的保护规划于不顾.原本是作为生活场所的住所.破墙开店或出租给人做生意等而古村落文化的本真特色在于他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同.如果掺杂进过多的商业气息.无疑是对这种文化的“扼杀”。[4]

3.结论

将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同时将交通条件较好地区古村落开发的主要方向面向游览观光业, 是古村镇保护性规划的出路。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只有在旅游活动中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 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

一、国家应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首先要加深对古村落遗产保护,在实际工作中,当地政府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但苦于财力有限。对古村落保护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因而多数采用通过旅游开发为保护古村落创造资金条件,可是旅游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地方政府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

二、利用的意义认识.文化遗产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观念一定要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中贯彻实施,古村落的旅游就是建立在自然风光和建筑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一切将无从谈起。配套设施应符合本地的建筑风格和习惯,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特色旅游项目及娱乐方式。在设计规划上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景观规划上,将休闲、自然、生态的理念运用其中,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的度假项目和服务。

三、保护要以整体保护为原则, 不仅保护单幢建筑, 还要保护延续历史信息; 同时应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村落的保护开发当中来。包括村落的环境、格局及民居, 并且在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村落的民俗生活。晋中大院只保留建筑本身, 忽略了所在的村落环境与乡土生活, 把这些原本活生生的居住性大院变成了静悄悄的博物馆。没有居民生活在里面, 减少了人为的不必要的破坏, 对建筑的保护而言是有利的并且效果是显著的, 但

不利于村落历史文化的延承。

四、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使古村落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