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系统的天津五大道地区城市记忆要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基于城市记忆系统的天津五大道地区城市记忆要素分析
■ 周晓冬 任 娟 ■ Zhou Xiaodong Ren Juan
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 · 300384)收稿日期:2009-04-01
Analysis on the Urban Memory Elements of Tianjin Five Old Street Based On the City Memory System
[摘 要] 本文以城市记忆系统研究为基础,对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城市记忆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总结出相应的表现原则与策略,试图获得对五大道地区文化保护的有效积累。
[关键词] 城市记忆系统 记忆要素 五大道
[Abstract] How to protect culture of Tianjin five old street, continue urban history eff ectively and sustain social identity will be pressing tasks nowaday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ity memory system ,an analysis on city memory elements, including space,scene , comprehensive sens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etc of Tianjin five old street is carried out. Meanwhile,memory elements in urban form were concluded and relevant representation principl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gain a cumulative method for culture’s conservation of Tianjin fi ve old street.[Key words] city memory system memory element, Tianjin fi ve old street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0603-011)
一、“五大道”的城市形态记忆要素
城市记忆系统由空间要素、景观要素、综合感知要素、社会关系要素等构成,是城市记忆的具体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1.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包括空间形态及其组合特征。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出以下使五大道空间成为可记忆“场所”的基本要素。
(1)线形空间要素
“五大道”称呼体现了居住者对于这一区域的街道空间较强的认同感。这一地段的街道区别于其他地段的显著线形空间,因此被概称为“五大道”,而其边缘的 “黄家花园②”与“小白楼③”等地段更多地具有商业和娱乐功能,其名称则是以当时比较著名的标志物来命名的。
“五大道”的街道空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纵横的道路构成基本呈矩形的道路网,清晰易辨。区域内建筑均为比较纯粹的居住功能,满布的住宅构成了相对封闭的街道空间,给人以明确的领域感与强烈的归属感(图1)。第二,街道空间均由实体围墙围合,具有封闭性特征。1937年就来到天津并在五大道度过大半生的邵承德老先生回忆道,过去五大道的院墙多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如民园大楼的方孔式围墙,采用百页窗的原理,看似透孔透光,却从外侧产生视线遮挡,满足了房主人深居与私密的心理,构成了五大道独有的幽雅沉静又稳定温馨的氛围(图2)。
(2)区域空间要素
根据不同的建筑形态、建筑群体组合及空间布局关系,我们将五大道地区的空间肌理特征归纳为几种典型类型,其中里弄、独院沿街排列、独院错落排列、沿街联排、沿街联排+围合这几种肌理类型最能体现五大道历史风貌特色(图3~图6)。它们混合分布于不同的街区里,里弄类型的肌理占有较大的比例。
线形空间要素和区域空间要素表现出的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大多为建筑限定空间,而非空间包围建筑。建筑一栋挨一栋,形成与街道平齐的连续界面,建筑正立面在自身完整的同时,也是“街道”、“城市街区”这些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少数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和比较大型的独立别墅,才会用“独立建筑”这种方式表达它们在这个区域中的特殊地位。
2.景物要素
景物要素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它更多涉及实体给人的感受与体验。除了景物要素自身的形、色、质等固有特征会直接对人们产生影响外,外部的气候、光照强度等间接或可变因素也可以使景物产生特殊的氛围和强烈的感受。
(1)景物要素的数量
五大道街景中景物要素数量比较少。虽然每幢建筑在视觉上都不完全相同,但是其内在规律性还是很容易使人提炼分类。从形态上看,不同边界或平面变化只表现出几个层次的界面,即不宽的人行
1 街景
2 街道
道—实体的围墙—后退的建筑(有的是围墙和建筑墙体在同一平面)(图7~图11);在基调和材质上,大部分建筑都是以灰褐色为基调的清水砖墙,屋顶大多是暗红色的瓦屋顶,从而整齐而有规律地达成一种统一性;从色彩上看,灰色基调中间或有白色或米黄色墙体,或是清水砖墙以白色线脚装饰。街景整体视觉效果素雅有序,毫无杂乱之感,呈现低调内敛的气质。
(2)景物要素的特征
五大道街景最能体现这一区域建筑组群的综合形态特征,其形态构成不局限于一两幢建筑的特色,而是在色彩与光线、形态体量、高度等方面的整体特征以及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关系。沿街密排没有缝隙的建筑、细长的里弄(图12)、高墙深院,是五大道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街区建筑景物的特征由时代风格决定,主要表现在材料、色彩、形式、装饰细部等方面。年代越早的景观,相对留存越稀少,其风格与现今景物的差别也越大,很容易被人们关注。五大道的历史建筑借助各种具有风格特征的细节、景观构图来反映时间,因此容易给人留下记忆(图13~图15)。
3.综合感知要素
在城市环境中,人们的感觉器官总是协同作用,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整体感受。凯文·林奇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室内与在实地进行记忆访谈的内容和
容量是有差别的,因为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有助于
强化意象。
(1)视觉与运动速度
著名的建筑学者和理论家拉普普特,曾经从运
动速度和城市尺度的角度提出,在步行速度下,人
们对于空间的复杂程度有很高的认知能力,所以相
应地要求更为复杂丰富的街道环境;而在车行速度
下,人们对于环境的识别能力大大下降,所以道路
中过多的细节只会干扰行车④。
五大道的建筑与街道尺度宜人,街道界面具有
连贯性,为强质连续界面,更适合于步行或骑行速
度,这样人们可以观察到街道景物的细节、空间节
奏变化、景物的丰富多样化,可以达到在慢速行进
中步移景异的感受体验,在头脑中储存更多的记忆。
(2)感官与记忆
人对环境场景的记忆,是视觉、听觉、触觉和
嗅觉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视觉印象在记忆过
程中起了主导作用。一个场景可能有着和别处相同
的砖瓦墙、差不多的房屋,鸟叫的声音也差不多,但
是这里的气味与别处不一样。同时人们对于曾经生
活过的地方,气味的记忆也会非常深刻,以至于每
次回忆起来,首先就会调用嗅觉记忆。
邵承德老先生曾回忆道:“这里周围曾是一片草
地,所以凉快极了。夏天那两个树阴一搭,两边都
种着槐树,你一走,整条街都是弥漫着槐花的香。”
由此可见,气味在记忆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4.社会关系要素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社区是人、建筑、街道和
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关系,其中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心理归宿与传统,居住群体具有本地特征的
文化特质,存在着在情感上有沟通,在心理上有认
同和归属感⑤。
五大道包括以居委会为单位的10个社区。这里
的居住空间不仅具有空间特征和景物特征的记忆,
同时承载着发达的社会关系网络。邻居关系是家庭
关系之外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此向外推延,由
家庭至邻里、里弄、街坊,再至整个社区,经由认
同、排斥、一次次地选择,渐有亲疏。于是社区中
圈子的形成催生出共同的社区意识,本社区的成员
对基于这个圈子形成的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地内化与
认同,并产生出一种归属感,形成了逐渐发达的社
会网络。具有良好和谐社会关系网络的社区,有利
于保持历史风貌居住空间的“记忆”。
二、五大道城市记忆要素的表现原则与保护
对策
未来的“五大道”将以怎样的方式继承和维系
3 里弄
4 独院错落排列
5 独院沿街排列
6 沿街联排+围合
7 俯视的地面8 街道与行人9 抬头仰视的景物
10 行进中平视的人行道11 从街道另一侧人行道看到的景物12 细长的里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