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区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条件在宁波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宁波的演变与发展与它的区位条件分不开。笔者试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宁波的区位条件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区位条件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外贸
宁波的发展离不开三个独特的区位条件:一是港口的开发促进外贸和交流,二是长三角都市圈的资源利用,三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加强了宁波与上海的联系
一、港口在宁波发展史中的作用
杨吾扬先生曾指出,港口是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对后者的物质外貌和经济职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故有些场合下,港口是港市的同义语[1]。可见港口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性。
(一)古代和近代的宁波港
港口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宁波发展的潜力所在。但宁波港口的发展之路却几经波折。据史料记载,宁波,唐代曾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期间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商务往来;明朝时期,作为战略支点进行产品交换、中转码头、集散中心,后被捣毁;清康熙二十四年,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但此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作用无法发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及广州、厦门、福州等五个口岸作为中国首批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埠。然而开埠后的宁波港,却并未如外商所热切期待的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入口,很快外商就发现宁波的对外贸易完全依存于上海,甚至有人建议用宁波港去换其他港口。宁波最终得以被保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可以作一个所有贸易都操在中国人手里的“外港”的典型例子,对主要市场——上海,起辅助的作用[2]。
1895年前,宁波港对上海港进口转运依赖严重,上海港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中转点。宁波港经上海转运的都是大宗重要洋货,而运来宁波的洋货都有“免重征执照”,这样重要的货物不能收取进口税,造成了宁波港的很大损失。1895年后,宁波港开始从香港、台湾、菲律宾、日本等较近的沿海城市进口糖,之后还直接进口煤、颜料、直研等货物,港口的功能逐渐展现,货物的直接进口量有增无减,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及自身区位优势的利用,使宁波港独立进口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浙江人口的增加,对于糖和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些产品直接进口,使宁波港在1895年后直接进口比重出现了增长,宁波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上海港进口转运对宁波港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二)现代的宁波港
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港位于上海港外贸转运辐射最强的长江三角洲,但同时宁波港在南方沿海的位置也使之方便直接对香港和南洋开展贸易。宁波虽有港口优势,近代宁波港几乎没有发展远洋航线,对欧美的远洋航线一贯不发达。直到1921 年,除少数英美商轮从他口而来外,表内所列之吨位,几乎全为往来沪甬船只所占[3]。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香港和南洋的直接进口已成为宁波港进口贸易的主导,上海港的洋货转运影响则退居次要,宁波港逐渐获取了进口的独立性。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真正的发展得益于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最近数十年,随着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对港口及其水深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宁波一年四季不淤不冻,港口泊位水深从-4 米到-33 米不等,自然水深完全符合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要求。与舟山港的整合发展,又为宁波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拥有深水航道的宁波-舟山港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和30 万吨级散货船舶的靠泊和接卸,与只
能接纳第五、第六代的集装箱相比优势明显[4]。随着宁波港深水优势的发挥和近20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宁波直接进出口的物资数量已大大增加。
自此港口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宁波经济的龙头,渐渐地带动运输业、仓储业、加工业、保险业及服务业等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宁波市委、市政府1984年提出“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大港口。
港口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还是现代大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依据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指向原则”:即运费指向、劳动力成本指向以及集聚指向,港口的大宗货物远洋运输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长距离运输的相对成本,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布局的根本性转变,临港工业得到大力开发。且临港工业具有货物进出运载量大的特征,对水资源和资金的需求量大,对技术、人力素质要求高,且经济外向度高[5]。宁波市利用港口的优势,提供各种政策优势、基础配套设施和政府服务软环境,吸引外资、国有资金、及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 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形成了以石化、钢铁、机械、造纸、能源和修造船等六大行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体系,例如临港区域的北仑新区,拥有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是宁波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也是宁波临港产业集聚区。
宁波港给宁波带来的不只是外贸经济效益,还有临港工业的发展。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优越的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 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有完整的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经济活动的集聚功能也在逐步增强。长三角城市间合作竞争并存、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上海的规模经济张力充沛,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能力越来越强;江苏的乡镇企业蓬勃向上,外资引进越来越多;浙江的私营经济发达,制造业走进世界市场。这些都对宁波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动作用。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的龙头,可以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联动升级。宁波与上海地缘相邻,人文相近,交通便捷,长期以来两地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使得宁波较早接受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孕育了发展工商业的内在动力和现实基础。90年代,上海的一批临港型工业的项目相继落户宁波,宁波的不少企业和产品也通过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宁波北有“苏南模式”,南有“温州模式”。这两个模式对宁波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都起过一定作用。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核心是乡镇集体经济,如今是利用外资的模范,而“温州模式”的要义是个体私营经济[6]。宁波模式吸取了两者的优点,避免其消极方面,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宁波经济的发展之路是包含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特点的一种混合发展模式。
三、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
(一)大桥的开通,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
大桥的开通,使宁波市及广大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苏南大部分地区公路运输距离缩短120 公里以上,形成上海、杭州、宁波之间“两小时交通圈”,宁波将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7]。大桥通车后的通行费收入为成为了宁波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大桥的通车,降低了交通成本,节约了时间成本,从而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
(二)大桥的开通,促进了要素流动,产生了资源的集聚
大桥的架设,打开了宁波的“北大门”,促进了人员、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与合作。如:嘉兴与宁波之间已在旅游、港口等方面开展合作,相互成为“一日游”目的地,并开通了宁波至嘉兴集装箱内支线航班。大桥的开通也促使相关地域特别是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