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益母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益母草
益母草
拼音:Yimucao
英文:Motherwort Herb
日文:ヤクモソウ
拉丁文:Herba Leonuri【异名】
益母、茺蔚、益明、大札《神农本草经》,齐歆注,贞蔚《名医别录》,苦低草《千金方》,野天麻、火被、负担《经效产宝》,郁臭苗《救荒本草》,猪麻《本草纲目》,益母艾《生草药性备要》,扒骨风《分类草药性》,红花艾《岭南采药录》,坤草肚嗪R┎摹罚嗖荨⑻镏ヂ榭谩⑿∈畈荨督
帐≈参镆┎闹尽罚婺篙铩抖币┯弥参镏尽罚芈浒
堵酱ū静荨罚勇莅豆阄饕┯弥参锿贾尽罚履覆荨端拇ㄖ幸┲尽罚绮荨渡挛髦幸┲尽罚桶也恕⒁坝吐椤逗弦┪镏尽罚睦獠荨⑻楦伞⒑旃S衩赘唷⒌啬覆葜幸┲尽贰?/td>
【品种考证】
益母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茺蔚子”条下,列为上品。
《名医别录》载:“叶如荏(指白苏),方茎,子形细长,具三棱。
”《本草图经》云:“叶似荏,方茎,白花,花生节间……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
”《本草纲目》曰:“茺蔚近水湿处甚繁。
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是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于,有三棱,褐色。
”据以上记载并参考《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的附图,古代应用的益母草与当今市场的药材原植物一致。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
【植物/动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0.6~1.8m。
茎方柱形,有倒向糙伏毛。
根出叶近圆形,有长柄,叶缘5~9浅裂;中部叶掌状3深裂,裂片矩圆形;花序上的叶呈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稀少牙齿,最小裂片宽在3mm以上;叶片两面被柔毛。
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5齿,前2齿靠合;花冠红紫色或淡红色,长1~1.2cm,筒内有毛环,上下唇几等长;雄蕊4,二强;子房4裂,花柱着子房底。
小坚果褐色,三棱形。
花期6~9月,果期9~10月。
分布于全国各地。
生于野荒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边,以向阳处为多。
【产地】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多自产自销。
【栽培】
【采收加工】
3~4月采收未抽茎的幼苗,称童子益母草;夏季植株生
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
【炮制】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益母草贮干燥容器内,密闭。
【性状】
茎方形,上部多分枝,表面黄绿色,具纵向棱槽,被糙伏毛,易折断,折断面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皱缩,常脱落或残存;轮伞花序腋生,花冠常脱落、花萼8~15,宿存,聚集呈球状;小坚果棕褐色,三棱形。
气微、味微苦。
【商品规格】
商品均为统装。
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质老者不宜药用。
【显微特征】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波状弯曲;非腺毛多数,1(~2)细胞,圆锥状,长36~11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基部周围有4~8个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腺毛头部1~4细胞,直径20~24μm,柄单细胞。
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非腺毛较多,常为2细胞,偶见1或3细胞,长5~20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腺毛较上表皮略小,直径17~20μm;腺鳞头部8细胞,类球形,直径32~50μm;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叶肉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及簇晶。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肝、心包经。
【功效】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应用与配伍】
1. 用于血滞经闭t痛经、经行不畅、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等。
本品苦泄辛散,主入血分,善于活血祛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故有益母之名。
可单用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
亦常配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加强活血调经之功,如《集验良方》益母丸。
近代以本品配马齿克治妇科产后出血有较好疗效。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利尿消肿之功。
又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对水瘀互阻的水肿尤为适宜。
可单用,亦可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
近代用治肾炎有效。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痒疹等,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近代报道用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有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或熬膏,入丸剂。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血虚无瘀者慎用。
【食疗】
【附方】
1.治痛经益母草30g,香附9g。
水煎,冲酒服。
2.治产后瘀血痛益母草、泽兰各30g,红番苋120g,酒120ml。
水煎服。
(1~2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3.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
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
4.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烂,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
(3~4方出自《独行方》)
5.治产后血晕,心闷乱,恍惚生益母草汁三合(根亦得),地黄汁二合,小便一合,鸡子三枚(取清)。
煎三、四沸,后入鸡子清,勿搅,作一服。
(《经效产宝》)
6.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
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
(《圣惠方》)
7.治子烦,妊娠因服药致胎动不安,有似虚烦不得卧者益母二两(洗,焙)。
上为细末,以枣肉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细嚼,煎人参汤送下。
(《妇人良方》益母丸) 8.治赤白带下,恶露下不止益母草(开花时采),为细末。
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一日三次。
(《证治准绳》) 9.治折伤筋骨,遇天阴则痛益母草不拘多少,用水煎膏,随病上下,食前后服,酒化下。
(《医宗说约》益母膏) 10.治尿血服益母草汁一升差。
(《外台》)
11.治急性肾炎浮肿①鲜益母草180~240g(干品120~
140g,均用全草),加水7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每日1剂。
(《全国中草药汇编》)②益母草60g,茅根30g,金银花15g,车前子、红花各9g。
水煎服。
(《青岛中草药手册》)
12.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
(《食医心鉴》)
13.治赤白杂痢困重益母草(爆干)、陈盐梅(多年者烧存性)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白痢干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连服。
(《卫生家宝》)
14.治小儿鼻疳痒益母草根末一分,麝香一钱,定粉一分,密陀僧一分。
上药都研令细,干贴鼻内立效。
(《圣惠方》)
15.治耳聋益母草一握(洗)。
上研取汁,少灌耳中。
(《圣济总录》)
16.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
(《圣惠方》)
17.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捣烂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
(《圣惠方》)
18.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取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
(《卫生易简方》)
19.治粉刺面野,黑白斑驳益母草不限多少,烧灰,
上以醋浆水和作团,以大火烧令通赤,如此可五度,即细研,夜卧时加粉涂之。
(《圣惠方》)
【成药】
1.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1000g,乙醇适量。
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00ml,放冷,加入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沉淀,滤过,滤渣用45%乙醇洗涤,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放冷,滤过,调整乙醇量应为16%~20%,并使总体积为1000ml,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本品为棕褐色的液体,味略苦。
总固体物不得少于7.5%;乙醇提取液酸化后,滤过,滤液加碘化铋钾试液,即发生橙红色沉淀;或加硅钨酸试液,即发生灰白色沉淀。
为子宫收缩药。
用于调经及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原不全等。
口服,每次5~10ml,每日15~30ml。
孕妇禁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2.益母草膏益母草适量。
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热测)的清膏。
每100g清膏加红糖200g,加热熔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相对密度。
本品为棕黑色的稠厚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功能活血调经。
用于经闭,痛经
及产后瘀血腹痛。
口服,每次10g,每日1~2次。
孕妇禁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
3.益母草冲剂益母草清膏250g,蔗糖粉700g,辅料适量。
益母草水煎煮,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5(热测)的清膏,加入蔗糖粉和适量辅料,混匀,制颗粒,干燥,整粒,得1000g,分装,每包10g,即得。
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气微,味甜、微苦。
用雷氏盐测定法总生物碱含量为0.2%。
功能活血调经。
用于经闭,痛经及产后瘀血腹痛。
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
开水冲服。
孕妇忌服。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药学通报》1986,21(9):522〕4.益母草片益母草浸膏1735g(总生物碱含量140mg /g),微晶纤维素840g,淀粉1260g,氢氧化铝265g。
临压前再加硬脂酸镁32.4g,压成12145片,每片含总生物碱20mg(以盐酸水苏碱C7H18O2N·HCI计)。
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用于月经不调,血瘀痛经及产后出血。
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中成药研究》1983,(2):12;《中国常用中成药大全》1990年〕
5.益母丸益母草480g,当归240g,川芎120g,木香45g。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180~190g制成蜜丸,丸重9g。
本品为黄褐色的蜜丸,气香,味苦、微甜。
显微特征:菊糖团块形状不规则,有时可见微细放射状纹理,加热后溶解。
非腺毛1~3个细胞,
锥形,稍弯曲,壁有疣状突起。
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
螺纹导管直径8~23pm,有的加厚壁互相连接,似网状螺纹导管。
功能活血调经,行气止痛。
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血腹痛。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6.妇珍片益母草313g,川芎157g,当归209g。
取川芎粉碎成细粉,过筛;当归酌予碎断,用80%乙醇浸7日后,压榨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膏,当归药渣与酌予碎断的益母草加水煎煮2次,分次滤过,合并药液,浓缩成稠膏,与川芎细粉、当归浸膏及适量辅料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适量润滑剂,混匀,压片,包糖衣。
素片每片重0.28g。
除去糖衣后呈黄褐色;气香,味苦辛。
功能调经,补血。
用于经血不调,头痛,贫血,经期或胎前产后腹痛,常服能安胎顺产。
口服,每次5片,每日2次。
(《江西省药品标准》1983~1987年)
7.四味益母丸益母草400g,当归(酒拌)100g,木香100g,赤芍100g。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 药粉加蜜20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
本品为棕褐色,味苦。
显微特征:菊糖团块形状不规则,有时可见微细放射状纹理,加热后溶解。
非腺毛1~3细胞,锥形,稍弯曲,壁有疣状突起。
薄壁细胞纺锤形,有极微细的斜向纹理。
草酸
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取本品水提液,加三氯化铁试液,即产生蓝黑色沉淀。
另取本品酸性乙醇提取液,加碘化汞钾试液,产生黄白色沉淀;加硅钨酸试液,产生灰白色沉淀。
功能和血顺气,行瘀调经。
用于妇女气滞血瘀,小腹疼痛,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等证。
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
(《河南省药品标准》1984年)
8.得生丸益母草600g,当归(酒炒)200g,川芎(酒炒)50g,白芍200g,木香50g,柴胡100g。
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药粉加炼蜜约200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
本品为黄褐色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活血养血,理气止痛。
用于月经不调,经期和产后腹痛,癥瘕痞块,血瘀气滞,四肢浮肿。
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孕妇禁服。
(《黑龙江药品标准》1986年)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每日用干益母草90~120g,或鲜益母草180~240g(小孩酌减),用水700ml,文火煎至
300ml,分2~3次温服。
共治疗80例,除少数病例并发炎症兼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有肾变性综合征兼用综合疗法外,
皆单用益母草治疗,结果全部治愈,治愈时间5~36日[1]。
2.治疗冠心病用益母草注射液8支(每支含生药4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有效者给予第2个疗程,无效改用他药。
共治疗100例,结果显效者45例;改善者39例;无效者16例,总有效率84%[2]。
3.治疗血瘀高血粘症益母草注射液12~15m1,加入5%葡萄糖浓液250m1中,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连续滴注15日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测定血液β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头晕、头痛、近期记忆力减退、失眠及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共观察105例,结果治疗5~7日后,便有明显效果,头晕有效率91.3%,头痛有效率73%,失眠有效率81%,肢体麻木有效率82%;93例作单腿闭目直立试验,96.6%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00例血粘度降低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改善,有效率为94.5%;观察65例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73例β脂蛋白降低[3]。
4.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取益母草、马齿苋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9剂。
治疗100例,结果痊愈83例,好转13例,无效4例,其中服药1~3剂血止者55例,4~6剂血止者18例,7~9剂血止者10例。
痊愈率为83%,总有效率为96%[4]。
5.中心性视网膜脉胳膜炎益母草120g,加水1000ml,武火煎30分钟,取头汁,药渣再加水500~700ml,煎30分钟,取汁,两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
治疗24例,均有效。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姚轶尘,等.中医杂志,1966,(4):26
[2]王哲身,等.中医杂志,1985,(3):29
[3]邹其俊,等.山西医药杂志,1989,(1):13
[4]李秀珍.中医杂志,1990,(7):47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益母草应用宜忌①张景岳:“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
然惟血热血滞及胎产艰涩者宜之。
若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
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本草正》)②倪朱谟:“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
阳竭阴走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本草汇言》)
③张山雷:“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
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
”(《本草正义》)
2.论益母草与茺蔚子功用异同①李时珍:“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
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
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纲目》)②王剑宾:“(益母草)根、茎、花、叶之性味治效均与子相同,故后人用茎叶以治胎产,取其能散血也。
李时珍谓其根、茎、花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是误解《本经》益精之说也,实则《本经》之所谓益精,以其能除水气也,精气为水气所阻则目不明,茺蔚子以辛温之力散其水气,则精气得以畅行而目无阻滞矣。
如以子为行中有补,则根茎花叶未尝不行中有补,惟以泻为补,并非补益之补。
若以子为行中有补,根茎花叶行而不补,则不可通也。
”(《国药诠证》)
【附注】
茺蔚子为益母草果实,含益母草宁(leonurinine)、茺蔚子碱及油酸、亚麻酸等。
性微寒、味甘;能活血通经、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高血压病等,用量4.5~9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