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

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

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

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

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

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3、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说:滚

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

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从江上走,想必是顺流而下了,所以说下

扬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诗中用到了西辞。“西辞”是向西辞别的意思。出示课件。

4、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烟花三月。

5、“烟花”是什么意思?

预设:烟花指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一样。

6、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你能再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答。

7、同学们,想像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预设:

生1:“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的美景。

生2:各种花都开了,五颜六色,很美。

8、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不胜收的烟花三月吧。播放课件,

欣赏江南春景图片。

9、你们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种美景呢?

10、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的呢?

11、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古诗。

1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春天的古诗。

13、古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真是词美,诗美,景也美呀!板书景美。

14、你能带着这种美的情感读诗的前两句吗?

15、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可李白无心欣

赏这样的美景,因为好友孟浩然即将远行。不忍别,终须别,孟浩

然踏上了小船。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指名读。

2、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是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

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预设: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

让孟浩然走。

3、诗人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的自然只有孟浩然的-----孤帆。板书:孤帆。

4、孤帆渐渐远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呢?

5、你还能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这份难过与不舍呢?预设:

生1:我能从“远影”中体会出来。帆船远去,已经成了黑影。可李

白仍然站立在江边,不肯离去。板书:远影

师:你能读出李白的心情吗?

生2:我还能从“碧空尽”中体会出来。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李白还在望啊望啊,他的心中有

万分不舍。

师:“尽”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出这份难舍难分吗?

生3:我还能从“唯见”中体会出来。

师:唯见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诗人只看见了什么?

生: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这时诗人只看见了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6、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吗?

7、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长江水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啊!

板书:情深。

8、你能读出这份深情吗?教师指导朗读。

五、说话练习,感受古诗韵味

1、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站在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

【篇二: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单位: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

姓名:张慧敏

【课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并以音乐教学

为主线,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理解、

感受、体验音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要求】

1、从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入手,采用对诗词的吟诵——欣赏——分析,探讨——歌唱——表演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

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3、通过歌曲《悯农》、《静夜思》的学习,感受音乐与美术、诗歌

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2、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悯农》

【教学要求】

通过诵读《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

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难点】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

【教学过程】

1、有感情朗诵:朗诵时让学生感觉似乎在炎热的烈日下,辛勤劳动,汗水挥洒入土,渗

入到禾苗根须上的感觉,既沉重而又意味深长。诵读时提示孩子们

要有感情,有快慢、强弱、声音的高低来表现诗的意境,启发学生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读出心中渴望收获、珍惜粮食的情感,

从而获得劳动艰辛的审美教育。

2、配乐朗诵:在以上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边听音乐边朗诵,能够

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身体摇摆

动作配合着音乐,从而很好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

3、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⑴听音乐,可坐着听,也可围着圈做练习: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

随歌声前后做锄地动作模仿弯腰插秧等活动。小孩喜欢动,歌词又

熟悉,很快会在听唱中学会这首歌的旋律。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

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⑵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4、选择小乐器伴奏:把学过的乐器拿来伴奏,让学生去敲、去摸索,并选出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三角铁、碰铃等,可在强拍上敲一下。也可自己创造乐器,或寻找音源,鼓励创造。

5、知识连接:《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赏析要点: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是姐妹篇,可以对照起来读,前面一首是讲要珍

惜劳动果实,这一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普天之下,没

有一块闲农田,农民终日辛勤劳动,可是劳动者不得食,常饿死。

这是何原因呢?诗人在当时能如此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

可贵。

第二课时

【课题】《静夜思》

【教学要求】歌词取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外,增加了部

分通俗的语言来抒发当代人的情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

受到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

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重点】

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难点】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赏画。请大家欣赏一幅画,这是一幅唐诗《静夜思》彩图,请

同学们朗诵一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同学们上语

文课学过,请讲将这首诗画了什么?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亲情、乡

情的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2、配乐朗诵:启发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再根据诗词的情绪设计它的

节奏、速度、力度、声音的高低及朗诵的方式。然后再配上乐曲朗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比一下有音乐和没有音乐配合朗

诵哪种好。并鼓励学生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身体运作随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与美术结合:按教材要求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画。

【篇三: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古诗经典诵读教案

三(2)班黄金莲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与体会诗歌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诗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诗,我们来学习第12课《古诗三首》。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诗中的美景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轻轻的翻开书58页。

1、初读(要求:读通诗句,划节拍。)自由读

2、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

a过渡: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指名学生交流)师汇总:(课件出示)

b师: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不值呢?(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

c同桌合作,根据注释解诗题。

(二)再读古诗

1、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读之前先要把课文里这几个字读好了。(课件出示)

2、重点指导“应、屐、苔、扣、扉”

3、用怎么样的节拍去读呢(出示内容)

那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节拍,带着你的感情大声地读一读吧。

自由读听录音示范读指名读配乐男女生赛读配乐齐读

三、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指名说)

苍苔、柴扉、红杏(课件出示)

师:结合你们平时所知道的,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总结: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阴暗潮湿的地方。厥类植物。春雨过后,这个贴

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春天很美生机勃勃)

师:这绿绿的苍苔把春天唤醒了!

(齐读第一句)

师: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很简陋,很破旧。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

师:红杏,什么时候开的?

总结:早春二月开,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课件出示杏花图片)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师:红杏很美,绿油油的苍苔也美。春天真是生机勃勃啊!

四、品读诗情,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这就是叶绍翁游园所遇。那么,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看什么呢?(师板书)

过渡:一首古诗也是一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还必须理解诗意。

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诗中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怜)

师:这个怜字,用在今天就是?可怜

1、“怜苍苔”主人仅仅是喜欢苍苔吗?对,主人不仅仅是怜苍苔,也是怜春天。老师也希望你们热爱春天,爱春天的一草一木。

2、理解“应”、“屐齿”

师:在当时,穿木屐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一种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叶绍翁穿着木屐鞋,那是说明自己很休闲)他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

从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意思:大概是花园主人爱惜这苍苔,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3、扣的意思(敲)

师:小扣的意思就是?小扣就是轻轻地敲。小心翼翼地敲

师:扣了多长时间?(很久)表示时间长。

师:“小扣”说明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作者不仅扣出了对主人的尊敬,也扣出了对春天的热爱。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这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或者说你怎样理解呢?

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过渡:诗人说是园主人怕苔藓被踩坏,其实我觉得是诗人太爱这些绿色了,是他舍不得踩怀。说明他爱大自然的一切,连这些不起眼的苍苔在他眼里都是不能被破坏的。

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很有道理,在有感情地读读这句。

4、理解“春色满园”你怎样理解这句呢?

意思:满园的花开得正艳,这美好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

5、诗人想进去却没能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这句应该怎样理解呢?

意思: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老师引导:读了这句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枝红杏就代表春天来了。从字面看是写一个花园的春色,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

往。这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杏花是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之一,因此他由杏花想到了春天。

带感情读。读出作者赞美春天美景,对春天向往的感情。

6、老师引导总结全诗意思。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谁愿把全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呢?

7、配乐再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五、体会诗情

1、过渡:诗人满怀喜悦想去花园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遇到主人。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板书扫兴)

课件出示诗

谁来读读这一、二行诗?(老师在你的语气里听出了失望的感情)

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气

2、正当他扫兴想回时,无意间抬起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

出感叹!

课件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来赏园,柴门关着,他进不去,但他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园里大

概景象因此他在想象园里一定很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替诗人

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

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飘出浓

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小结:是啊,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

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景中,但作为北方的孩子,我们很难在春季中欣赏到春色,今天老师就带

你们到南方走一趟。(多媒体演示春景图)学生汇报:看完后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你们发现我们这里的春天是怎样的?

小结: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想必同学们已经能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配上美妙的音乐一起背诵这首诗吧。

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生

活中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

得非常(值)

六、课外延伸

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

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

天的话?

七、总结

我们学习的古诗想要不断感受古诗的魅力,就要努力进行课外积累,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会闻到花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会看到成群的

牛羊、、、、、、走进乡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幅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活景象。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眼中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

下他(课件出示翁卷生平)。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

请学生朗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

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

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

4学生在小组内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想一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

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

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现在就让

我们欣赏一下这四月的景色。(课件播放乡村景色))

三、品读美景。

1.多美的景色啊!与这样的景色相比刚才同学们说的就只是乡村四

月大概的轮廓了。那么请同学们再朗读全诗,然后看看大家能否再

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

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分析:

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

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

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启发想象: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

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翠绿翠绿的山原它与银光闪闪

的水田相互衬托这不也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呢,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

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学生回答如歌的鸟叫,悦耳的鸟叫、、、、)

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隐约中还传来

了杜鹃鸟如歌的鸣叫,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

雨如烟”吗?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

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两行诗句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它变

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

句并播放课件展示美景)

板书:景美

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

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齐读后两句

1.再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学生回答)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6.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让我们怀着对村民的崇敬之情再读后两句。

板书: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

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

出赞美之情)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

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

把它刻在心里。(学生练习背诵)

4.指名汇报背诵古诗,齐背诵古诗。

六、谈谈收获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词诵读 配套教案

新课教学(3 6 )分钟 1 采薇(节选)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 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 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 ③齐读。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 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 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 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 的杨柳。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 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 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 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 束。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 诗歌教 学,语文 教学内容 之一,领会 诗的意境, 把握诗的 思想内容, 理解诗精 练优美的 语言,具有 对诗歌的 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 诗词要咬 文爵字、一 个字一个 字地读,才 能品味出 其中的韵 味,所以,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理解诗词 背景才能 理解文字 背后的深 意。

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2 《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 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按节奏读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3篇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3篇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1 活动目的 本次唐宋诗词朗诵竞赛,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先从学生假期背诵的唐宋诗词中整理出一百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学生每组选出三名参赛选手;主持人、老师制定比赛规则。 活动时间:20xx年11月26日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唐宋文坛,百花争艳,千姿百态,唐诗宋词更是绰约不凡,独领风骚。它们画面形象,意境宏大,语言

凝练,音韵优美。 主持人乙:唐宋诗词虽篇幅短小,然画面明晰:有的清新,犹如淙淙泉水欢腾跳跃;有的壮阔,犹如奔涌的长江狂泻不已;有的火热,犹如爆发的火山烧灼万物;有的晦暗,犹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主持人甲:唐宋诗词虽讲求音律,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有的寓情于事,揭露黑暗,鞭挞时弊。 主持人乙:诗词的创作风格更是精彩纷呈:有的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有的富丽浪漫,浓抹盛妆;有的深沉悲壮,直抒胸臆。 主持人甲、乙: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宋诗词的世界,尽情享受其无穷的魅力吧! “朗诵唐宋诗词·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甲: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请第一组选手朗诵。 主持人乙:李商隐,唐代诗人,他所特创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情思缠绵,辞藻精辟,读来令人回味不已。请第二组选手朗诵《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主持人甲:“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啊,春光依然如此秀丽, 但时世已今非昔比——这是诗人杜牧的无限感慨。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

幼儿园古诗教学教案5篇

幼儿园古诗教学教案5篇 一、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二、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

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 1、通过欣赏诵读《小池》《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认读有偏旁的汉字,知道相同偏旁的字都有相关的意义。 活动准备:诗文图、字卡、CD碟、教材、古典乐曲。 活动过程: 一、朗读表演:《山居秋瞑》 二、导入新课: 1、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小池》《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案

古诗词乐园 ——诗词班队活动之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积累古诗词,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培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提高运用诗词的能力。 3、培养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 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 2、每个学生办一期诗词归类手抄报,班级展示。 3、相关的图片影像。 4、要求每组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演一演一首诗词的情景,提前抽签准备,候选诗词《游子吟》《悯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一、接龙导入 一上课,学生接龙背诵诗词三十首。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小我们就与古诗词做亲密的接触,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乐园,畅游一番。 二、诗词填空 诵读了不少诗词,看看你的收获有多少,准备纸笔,别忘了填写诗题与作者啊,每位同学都要单独完成。 1、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题作者()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题作者()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诗题作者()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诗题作者()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诗题作者() 2.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题作者()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题作者()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诗题作者()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诗题作者() 3.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诗题作者()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诗题作者()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诗题作者()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诗题作者()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诗题作者()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诗题作者() (7)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8)--山鸟飞绝,--径人踪灭。 4.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诗题作者()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题作者()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 主人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 的书法作品。 3、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活动过程:开场: 女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男1:源远流 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2: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 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提琴独奏《渔舟唱晚》配词朗诵《春江花月夜》带入诗境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我们来到了春江,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2、看图诵诗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 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采的巨幅画卷。 男1: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 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队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小队 (一):(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桃花,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俯的——《春游湖》(齐背)小队 (二):(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队 (三):(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我们小队背诵杜牧的——《山行》(齐背)

《古诗词诵读》(教案)-【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3.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4.熟读成诵,完成相应的理解性默写任务。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首诗歌: 《静女》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姝(shū)俟(sì)隅(yú)踟蹰(chí chú) 娈(luán)贻(yí)炜(wěi)荑(tí) 2.解释词义 ①见:通“现”,出现。 ②爱:通“薆”,隐藏,遮掩。 ③说:通“悦”,喜爱。 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 ⑤匪:通“非”,不是。 ⑥姝:美丽漂亮 ⑦城隅:城角 ⑧踟蹰:徘徊 ⑨娈:美好 ⑩洵:确实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核心鉴赏 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 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 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 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 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 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XX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 XX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 > ,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古诗文诵读教案

古诗文诵读教案 【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朋友之间的友 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 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 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 2、引出送别诗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 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指导读诗题 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师纠正节奏。范读。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 3、介绍写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 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 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老师用单斜线在诗中作出了停顿记号。谁来读? 6、师范读古诗。 刚才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7、指导学法 读顺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哪些弄懂诗句意思的好方法呢? 预设: 生1:看课下的注释。 生2:看插图,展开想象。 生3:查工具书,借助资料。 8、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你读懂了哪一句,谁来说说? 四、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前的唐朝,去看看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谁来读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指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下扬州”呢?

新教材人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doc

静女 《诗经.邺风》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提问: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兼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代表,楚辞以“离骚”为代表。“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米、风米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 “雅” “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郝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一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u),俟(si)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chichu)o静女其娈(ludn),贻(yi)我彤(tong)管。彤管有炜(wei),说怪(yi)女美。

古诗吟诵方法指导教案

古诗吟诵方法指导教案 教案标题:古诗吟诵方法指导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古诗吟诵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掌握古诗吟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 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古诗作品; 2. 准备录音或视频资源,展示优秀的古诗吟诵表演; 3. 提前准备好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 引入: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古诗吟诵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段精彩的古诗吟诵 表演视频; 2. 提问学生对古诗吟诵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他们的思考。 导入: 1. 介绍古诗吟诵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对于培养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 分享古诗吟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独特魅力。 示范: 1. 播放一段古诗吟诵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优秀的吟诵表演; 2. 分析示范表演中的优点和技巧,例如语调、节奏、停顿等;

3. 引导学生模仿示范表演,进行简单的古诗吟诵练习。 讲解技巧: 1. 介绍古诗吟诵的基本技巧,如正确的发音、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等; 2. 分解古诗的韵律和语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吟诵的节奏感; 3. 强调吟诵时的语气、停顿和语速的掌握,使学生能够准确传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练习与巩固: 1. 选择一首简短的古诗,让学生分组进行吟诵练习; 2. 指导学生注意发音准确、语调把握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提高吟诵的质量。 拓展与应用: 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吟诵,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 组织古诗吟诵比赛或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吟诵才华; 3. 鼓励学生通过吟诵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结: 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古诗吟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进行古诗吟诵的实践和探索; 3. 鼓励学生多欣赏和学习古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反思: 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2. 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高一语文统编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一语文统编古诗词诵读教案 高一语文统编古诗词诵读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乐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育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育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

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爱好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乐观意义。 4、培育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古诗吟诵课教案

《鹿柴》吟诵课教学设计 一、揭题读题,初识平仄 师:请每位同学都拿出笔和练习本来,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开始学习了,注意写字姿势要标准。我们一起来书写今天上课的题目,知道今天上课的题目吗?我们一起写。(教师板书课题)注意“鹿”字中间是两竖而没有一横。写完了,就坐端正,看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师:谁来念一念这首诗的题目? (数学生读) 师:好的,一起念。 生:(齐念)鹿柴 师:注意,这里“柴”不能读作“chái”,而要读作“zhài”。刚才你们念的是正确的。你有没有发现,题目中这两个字的发音都是什么声调的? 生:第四声。 师:声调里面除了第四声,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一、二、三声 师:还有一个特殊的声调叫什么? 生:轻声 师: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啊!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声)一起念! 生:平仄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声调就是由古时候的声调一点一点传下来的。什么联系呢?听清楚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等于“仄声”。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短。齐读一次! 生:平长仄短的规律 师:现在在课题上面一起来标上平仄的话,因为这两个字都是第四声,所以都是仄声,仄声用什么来标,拿起笔一起来标! 生:(拿起笔标上平仄声。) 师:都标好了吗?好极了,标好了平长仄短,那么,仄声要读得短一点谁会呢? (学生读) 师:咱们中国字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其中有一点可能你现在不知道,什么呢?我们的这个读音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而“鹿柴”虽然接连两个仄声,但“鹿柴”本身是名词,是作者王维一处居所的名字,所以在这里,“鹿柴”并不是要求我们读出压抑、低落、甚至悲伤的情绪。只需要比平声字读得短促一些即可。下面一起来再次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 (师生齐读“鹿柴”)

古诗词诵读 教案-语文六年级下册

1.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 学习《采薇(节选)》 1.了解题目。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选自《诗经》。《诗 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根据内容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 : 风 雅 颂)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板书:采薇(节选)] 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 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解释为“下(雨、雪)”,在这里应该读yù。 (3)齐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要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2)理解“昔我往矣”。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戍边返乡的战士)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家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地走在归乡的路上。同学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战士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的情感) (4)理解后四句诗的意思。 诗的后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戍边战士,在回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到诗人复杂的心境及沧桑的心声。 4.同学们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背,全班背。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引导学生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能力,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知诗人。(出示课件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有《王右丞集》。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对于作者的介绍必不可少。 2.解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 (2)交流、解惑、答疑。 教师重点点拨。(出示课件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意: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3.入诗境。 (1)想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 ①用词或短语概括景色特点。 ②用笔画一画美景。 (2)作者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读一读,想象诗人当时的语言、神态、动作。 (3)用语言把心中这一感人的画面描述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

《第八单元 古诗词诵读》 教案和导学案

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 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 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一)《静女》 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 ,说怿/女美 △ 。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4.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语速稍快且语气加重一些。 5.说说“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有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7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感知原诗。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教学重点】 1.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 感受。 2.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 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 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采薇》中的经典名句。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 同学们自由诵读,注意“昔、霏”的读音。 2. 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指名个别读。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3. 读了这么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4. 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名句品读,全班研讨

(一)昔我往昔,杨柳依依。 1. 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 征战沙场,他愿意吗?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3. 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曾趁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师:什么叫“侵扰”?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4. 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 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即将出征将士的心情——“依依不舍”。 6. 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 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庆幸的是,许多年后的一天,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3. 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是怎样的?(打冷颤——好冷!)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 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 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6. 师:凯旋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