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变性观念王小波的性描写

文学改变性观念 ·王小波的性描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的意识形态逐渐苏醒了,由色语写作取代了原来的痞子文学,

呈现了文学创作上的多元化。一时间,色语写作几乎成为九十年代文学的基本标识。贾平凹以

笔记小说的古老语体写了《废都》,苏童推出了小说杰作《米》,而寂寂无名的王小波则以他

的《黄金时代》惊动文坛。这就是九十年代流氓小说三部曲,它们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完成了

八十年代未期的流氓小说美学的色语营造使命。

几乎在《米》和《废都》出现的同一时期,默默无闻的王小波写下了流氓主义小说《黄金时代》。这部杰出的汉语小说在他去世后才被发现,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数年之后,他甚至与

诗人海子并列为一代青年的精神教父。但比起海子的艰难终极关怀,王小波式的叙事,无疑更

能吸引那些受过王朔话语洗礼的青年读者。自从王朔成为“乖孩子”之后,当代平民流氓的形象

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王小波使用了比王朔更彻底的反讽,以及更加直白的流氓化色语。

……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

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

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

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

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这是一种罕见的流氓叙事的手法,整部小说环绕着知青流氓王二的尺寸被夸大了的男性生殖器,犹如环绕着一面肉欲的旗帜,而在旗帜四周裸奔的是破鞋陈清扬。小说呈现出发生于两件生殖

器之间的冷幽默,正是因为它们的互相交织,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幕关于性爱的荒诞喜剧。耐人

寻味的是,尽管它与《废都》看起来都像是一种自我的镜像,但它在叙事技巧(话语的简朴与

节制)和道德的无耻性方面,使贾平凹的小说黯然失色。面对一个需要大声号啕的的苦痛年代,以及面对爱和尊严都遭到彻底剥夺的暴力“革命”,王小波的冷叙事(零度情感)构成了“形式”

对“内容”的严重反讽。它与其说是一种性狂欢和性自嘲,不如说是一场不动声色的道德颠覆。

在百无聊赖的性游戏和性算术背后,深藏着流氓和破鞋在丧失身份之后的切骨之痛。

再比如王小波写:所谓老佛爷,不过是个黄脸婆子,她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过去有一个男人,也

就是皇帝本人,拖着一条射过精,疲软的鸡巴从她身上爬开。我们所说的就是历史。这根疲软

的鸡巴就是历史的脐带。皇帝在操老佛爷时和老佛爷在挨操时,肯定都没有平常心:这不是男

女做爱,而是在创造历史。……虽然看到自己的精液盛在花钱买的避孕套里冲进了抽水马桶也

觉得怪可惜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天生会可惜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惜不得。我知道一份

精液里有十亿个孩子,假如都生了出来,并且都管我要饽饽,我还活不活……

王小波之所以被不同阶层的阅读者反复误读,表层原因是他作品中特立独行的思想、特异的语

言方式以及文学方式,而在深层则蕴含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的繁复庞杂的文化痼疾,

这种深层原因,既是来自人的更是来自文化的。所以,王小波说,我知道,有很多理智健全的

能够辨别善恶的人需要读小说,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至于浑浑噩噩善恶不明的人需要读点什么,我还没有考虑过。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咱们国家里前一类读者够多了,可以有一种正经文

学了。但这实在是太过于乐观的想法。因为,误读仍在继续。

性描写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他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性,广义地说,他的

很多小说本身都是以性为主题的,最起码在表象上是如此。如果稍稍留心,就会发现王小波小

说中的性实际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生命过程和生活事件,它不是被特意

加进去的,更不是阅读调剂,而是内蕴极为丰富的人类问题。正如李银河所说,他笔下的性极

具个人色彩,与中国传统小说的那种毫无美感的白描写法十分不同。在他笔下,既有常态的性,又有变态的性。在对常态的性叙述上,性是自然的干净的,就如生活本身;性又是反抗的,具

有颠覆性,在压抑的环境中像一阵自由奔放的劲风。在他对变态的性的叙述中,性有时是隐喻

的,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在这一点上它进入了福柯关于权力的论域。这是迄今所见对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理解最为精当的文字。

长期以来都生活在谈性色变的文化中,或者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在扭曲着人们

的性心理。一方面视性为不洁之事,甚至视为罪恶,造就了以性冷漠为正道,以无性的生活为

品质高尚的畸形心理结构,所以会讳莫如深谈性色变;另一方面却是鬼鬼祟祟的对性的极度热衷,认其为坏事却抑制不住地进行偷窥和刺探及病态的淫荡,造就了萎琐的人格心态。在几乎

所有的古典作品和今天相当多的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性,就是这样的性心理。但是

王小波不同,王小波笔下的性极其自然、干净,充满健康的人性;他笔下的性没有丝毫的挑逗

与煽情;他笔下的性,摆脱了低级趣味,还性以自然生命力的本来面目。但是,他对我们古老

而强大的文化和这种文化之下的人的估计却似乎过于乐观了,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的误读,正

是从这里发生的。我们的不能称为健康的性文化对王小波小说中“性”的误读,反过来说就是,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对这种文化具有刺入骨髓的批判与矫治的力量。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以一种知识分子话语方式出演的,尽管他多用口语,用词平白、直接甚

至在某些人看来粗俗,但这仍然是知识分子话语。李银河说,他总是使用最精当、最直白的语

汇写性,写性器官,写性活动。如果说艺术追求的是美,科学追求的是真,那么王小波的性语

汇总是更偏向科学而非艺术,这一偏向好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杀向重肉体快乐的煽情的性描写;另一方也拒绝了重精神美感的艺术的性语言。这无疑是好的,但却为难了大众读者在对性

的误读之外产生了另一种进入的困难,从而愈加加深了误读。

不独是关于性的部分,在王小波的小说中,知识分子话语方式几乎俯拾皆是。譬如,因为口水

流得太多,我舅舅总是要口渴,所以他不停地喝水。后来,他变得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一听

到上课铃声,口水就忍不住了。(《白银时代》)如果没有读过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或者不

了解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这种话语的妙处就万难领略。这正是造成大众读者只读到

性而人文知识界的读者却热衰于王小波的语言方式的原因所在。

当然,王小波本人对此另有不同看法。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一文中,王小波明确地表达

了自己的观点:“科学、艺术不属福利副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旨。这样关怀下去没个底。就以弱智人为例,我小时候的邻居有位弱智人,喜欢以屎在墙上涂抹,然后津津地味地欣赏这

些图案。如果艺术的主旨是关怀弱势群体,恐怕大家都得去看屎画的图案。倘若科学的主旨是

关怀弱热群体,恐怕大家都变成蜣螂一类。

海德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两个同时思考着同一件本质的人,他们之间的言说才是

有意义的。这正是王小波被误读的知识背景。大多数人读不懂王小波,正是这种知识障碍的存在,不仅是小说还是小说中的性,也包括王小波那些明白异常的散文随笔。障碍的消除需要时间,而误读则将继续存在。

社会对性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有越来越多的理性认知。这个观念传播的前期还算健康有积极意

义的,然而一步入商品化社会,便成了炒作,成了赚钱的肮脏工具。在市场的笼罩下,真假难辨,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色情的看色情,看艺术的看艺术。但可惜的是,对于前者的

呼声比后者要大声得太多了,以致封杀、误读接连不断,可能一些事实上好的东西也随之被扼

杀了。

要在这个迷乱的环境去搜寻那仅有的艺术之苗,也犹如海底捞针,也许,只有等时间来沉淀这

些是是非非。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书单来了-读透社】李银河独家解读王小波和《黄金时代》 读透社的第一堂课开讲啦!本汪非常荣幸请来了,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老师,来为大家解读《黄金时代》。相信看完她的解读后,一定会让你豁然顿悟, 彻底读懂《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 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本书的问世,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存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李银河,本书作者王小波的妻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学家、社会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学生。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文/李银河 王小波在他的这篇小说得到台湾联合报系中篇小说大奖之

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的宠儿。此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喜爱程度。 《黄金时代》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农场知青生活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但是我并不同意因此将这篇小说定义为“知青文学”或者“文革文学”,因为它直指人性,所谓知青或文革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道具、素材,它完全可以被置换到唐代或者30世纪,被置换到欧洲或者非洲的某个社会,那里的人和人性是大同小异的。 性欲是《黄金时代》的主题之一在那个反性禁欲的时代,《黄金时代》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沉沉的夜空。它把人的性欲按照它本真的样貌写了出来,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褒扬,也不贬损,既不道貌岸然,也不下流淫荡。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黄金时代》华夏版出版座谈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王小波写的性一出来,把以前所有写性的作品全毙了。 《黄金时代》的另一主题是爱情男女主角之间难道只有性的吸引吗?虽然王二那时正是性欲勃发的岁数(21岁),而陈清扬面容姣好,身材袅娜,因丈夫缺席而独居,也自然会受到性的诱惑,但是两人的交往从“伟大友谊”到浪漫爱情,演变过程合情合理,精神交媾精妙无比。我一直在心中存着一个隐忧:他们俩人之间到底有没有爱呢?小说写得含蓄,隐晦,没有直说。我猜测,小波对于被写滥了的爱情心存警惕,绝不肯陷入肤浅肉麻的爱情描写陷阱。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王小波写作特色分析

王小波小说情节的荒谬性 ——《黄金时代》 读王小波小说首先感觉到的是荒唐!然后才感觉到它有些趣味,仔细想想,才知道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分析王小波的小说,很容易发现他的小说的一个特点——性爱。作者以性爱描写贯穿全篇小说。可我们发现作者所表达的却是另一个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大多数文艺批评家对性爱描写所不齿时,我们却看到了王小波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会觉得他的小说写的粗俗和下流,反而感受到作者的幽默与机智。我们看见王小波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分析他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确有高招! 王小波小说性爱内容符合生活事实。贴近当时的社会环境。故事表达的是那一时期青年的生活内容。以《黄金时代》为例:就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中,无聊\压抑时常折磨着下乡的青年们,他们的抱负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离现实太远,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们无所事事,茫然无措,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破鞋”“伟大友谊”之无聊的事。 王小波小说虽有性爱情节,但所表达的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历史问题。纵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我们随时可以发现性爱情节。可我们看过之后,就会觉得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只是表面的内容。作者通过性爱来表达这一时期青年们内心无聊的宣泄,是发自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些都是这个环境逼迫的,这使我们必须对当时的环境进行思考,从而表达做着想要表达的内容。 作者通过性爱建立人物联系,揭发人物内心矛盾。《黄金时代》中王二与陈清扬真正的交往是在山坡上有了“伟大友谊“才开始的。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敦伦“,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但我们知道,王二与陈清扬的性爱是他们发泄感情的方式,陈清扬并没有因为性爱而爱上王二,陈清扬爱上王二是在王二背着陈清扬上山时打了她一屁股这一瞬间爱上的。而王二呢?始终也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陈清扬,他与她的交往只是帮着陈清扬证明她不是“破鞋“。也许这是一个借口,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但我们真的不知道王二对陈清扬是否有爱情。他们两个也许是互相利用用来解脱这个环境下的无奈。 作者以性爱隐人入胜,机智幽默的语言更使得文章饶有趣味。作者的小说按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看应该是属于讽刺小说,可作者把小说写的很有趣味,一反讽刺小说的枯燥。在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幽默语言,如“伟大友谊““敦伦““结构“等等。同时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思辩性。条理清楚,构思奇特。 王小波以性爱完成了他的小说的一种风格,用性爱这一种方式去大胆的表达社会问题,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观察了一个世界。王小波,名符其实的“色“鬼!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召唤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9180749.html,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召唤结构 作者:肖晓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 摘要: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对文革的独特书写和对性的直接展示,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独特地位。其幽默、戏谑的口吻,荒谬的逻辑推理,对性的叙述,在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文本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发挥想象,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 关键词:召唤结构;不确定性;空白;《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肖晓莉(1991-),女,湖南衡阳人,四川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一 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发表于1991 年,同年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在这部中篇小说中,王小波以一种戏谑的口吻,颠倒的叙事,讲述了一个荒诞却又带着十足“趣味性”的故事。小说从陈清扬要王二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入手,继而写出王二与陈清扬由原始性爱冲动导致的“破鞋行为”。在特殊年月里,以军代表为首的势力开始让王二与陈清扬对“搞破鞋”的行为进行交代反省。而王二与陈清扬就在反复地交代与持续地“搞破鞋”中走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970年,康士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召唤结构,并认为“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进行阅读的基本条件。当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时,其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就会存在连接的“空缺”。当本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冲突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空缺”会成为诱导读者进行创作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驱动力,即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但凡优秀的作品,本文中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参与到本文意义的建构之中。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诙谐的语言,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思,对社会荒诞的呈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显得极为独特。这种独特性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了召唤,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来。本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黄金时代》的文本召唤结构做一解读尝试。

文学改变性观念王小波的性描写

文学改变性观念 ·王小波的性描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的意识形态逐渐苏醒了,由色语写作取代了原来的痞子文学, 呈现了文学创作上的多元化。一时间,色语写作几乎成为九十年代文学的基本标识。贾平凹以 笔记小说的古老语体写了《废都》,苏童推出了小说杰作《米》,而寂寂无名的王小波则以他 的《黄金时代》惊动文坛。这就是九十年代流氓小说三部曲,它们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完成了 八十年代未期的流氓小说美学的色语营造使命。 几乎在《米》和《废都》出现的同一时期,默默无闻的王小波写下了流氓主义小说《黄金时代》。这部杰出的汉语小说在他去世后才被发现,突然间变得炙手可热。数年之后,他甚至与 诗人海子并列为一代青年的精神教父。但比起海子的艰难终极关怀,王小波式的叙事,无疑更 能吸引那些受过王朔话语洗礼的青年读者。自从王朔成为“乖孩子”之后,当代平民流氓的形象 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王小波使用了比王朔更彻底的反讽,以及更加直白的流氓化色语。 ……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 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 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 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 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这是一种罕见的流氓叙事的手法,整部小说环绕着知青流氓王二的尺寸被夸大了的男性生殖器,犹如环绕着一面肉欲的旗帜,而在旗帜四周裸奔的是破鞋陈清扬。小说呈现出发生于两件生殖 器之间的冷幽默,正是因为它们的互相交织,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幕关于性爱的荒诞喜剧。耐人 寻味的是,尽管它与《废都》看起来都像是一种自我的镜像,但它在叙事技巧(话语的简朴与 节制)和道德的无耻性方面,使贾平凹的小说黯然失色。面对一个需要大声号啕的的苦痛年代,以及面对爱和尊严都遭到彻底剥夺的暴力“革命”,王小波的冷叙事(零度情感)构成了“形式” 对“内容”的严重反讽。它与其说是一种性狂欢和性自嘲,不如说是一场不动声色的道德颠覆。 在百无聊赖的性游戏和性算术背后,深藏着流氓和破鞋在丧失身份之后的切骨之痛。 再比如王小波写:所谓老佛爷,不过是个黄脸婆子,她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过去有一个男人,也 就是皇帝本人,拖着一条射过精,疲软的鸡巴从她身上爬开。我们所说的就是历史。这根疲软 的鸡巴就是历史的脐带。皇帝在操老佛爷时和老佛爷在挨操时,肯定都没有平常心:这不是男 女做爱,而是在创造历史。……虽然看到自己的精液盛在花钱买的避孕套里冲进了抽水马桶也 觉得怪可惜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天生会可惜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惜不得。我知道一份 精液里有十亿个孩子,假如都生了出来,并且都管我要饽饽,我还活不活…… 王小波之所以被不同阶层的阅读者反复误读,表层原因是他作品中特立独行的思想、特异的语 言方式以及文学方式,而在深层则蕴含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的繁复庞杂的文化痼疾, 这种深层原因,既是来自人的更是来自文化的。所以,王小波说,我知道,有很多理智健全的 能够辨别善恶的人需要读小说,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至于浑浑噩噩善恶不明的人需要读点什么,我还没有考虑过。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咱们国家里前一类读者够多了,可以有一种正经文 学了。但这实在是太过于乐观的想法。因为,误读仍在继续。 性描写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他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性,广义地说,他的 很多小说本身都是以性为主题的,最起码在表象上是如此。如果稍稍留心,就会发现王小波小 说中的性实际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生命过程和生活事件,它不是被特意 加进去的,更不是阅读调剂,而是内蕴极为丰富的人类问题。正如李银河所说,他笔下的性极 具个人色彩,与中国传统小说的那种毫无美感的白描写法十分不同。在他笔下,既有常态的性,又有变态的性。在对常态的性叙述上,性是自然的干净的,就如生活本身;性又是反抗的,具 有颠覆性,在压抑的环境中像一阵自由奔放的劲风。在他对变态的性的叙述中,性有时是隐喻

浑然天成的女性观——王小波笔下的女性美浅析

浑然天成的女性观——王小波笔下的女性美浅析 摘要:文学大家王小波书中的女性是一种真实的、个性的、张扬的美的存在, 本文通过对王小波相关作品的研究,对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关键词:平等意识女性美“绿色的爱” 从作品最初的难以出版到到如今大家的名至实归,已故作家王小波越来越多 的受到文学爱好者和主流媒体的关注。学界目前关于王小波种类繁多的研究资料中,对其超凡脱俗、天然纯粹的性爱描写拍案称奇的多,然真正理解这一创作特 色个中成因者少;分析更多承载公共知识分子理性思考价值的惯用男主人公“王二”形象者多,而重视其作品中形形色色别具风味的女性角色者少——不能不说是一 项接近于“误读”的遗憾!王小波无疑是位拥有强烈社会责任并保持时代良心的人 文学者,也是一个推崇科学态度,秉信智性思考的自由主义现代派,同时更是一 名回归内在,自我生成的心灵艺术家。毕生致力于严肃文学(或者说纯粹艺术) 探索的王小波是个超越世俗意识形态的“美”的追求者。①他讴歌自然赋予的人性 本真,崇尚不可磨灭的人类智慧,而他真正看重并为之付出全部心力的只有美的 艺术。这是表现与营造,存在与创作的本质区别。艺术家的个人价值正在其中。 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诗人和智者的王小波,就这样把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当做“诗与思”相结合的美的投射。更进一步说,她们折射出作者本人的女性观乃至全部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态度。而这种浑然天成的女性观,恰恰来源于艺术家内心自发产生 的对美的向往。王小波笔下的一系列生动别致的女性形象,在从古到今的中国文 学界都是极为罕有的,这也正是他无邪气性爱描写的根源所在。 有关两性问题,现在社会学界已经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人的性别意识不单由 自然性决定,而更多受到社会性的影响。社会构建论认为一个人并非生为女人, 而是变成女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早已像基因一样深刻的渗 透进人们骨子里,乃至我们几乎甚至意识不到这种偏见的存在。比如当年代表先 进文化的主力军在向西方学习进步的女性主义(feminism)时,就非常中国特色 地使用了“妇女”解放(women’s libera tion)。“妇”在字典里的解释是:(1)已婚 的女子:妇人。妻,与“夫”相对:夫妇;(2)泛指女性:妇女。常指成年女子。(“婦”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婦,服也。 谓服侍人者);而woman一词在英文中的含义为female person;an adult female human;female humans in general(成年女人)。从生物性上有male和female (男性和女性)之分,在社会层面有man和woman(男人和女人)之名——但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却自然而然地把“妇”引为女人的通称,拿“妇女”涵盖所有female person——不得不说是极其微妙耐人寻味的心态。这种理所当然把“嫁为人妇”当作女性终极归宿的传统观念,真正是浸淫国民性烂到骨髓里根深蒂固无法蔽除的封建糟粕!究其实,还是没有从立人的角度把女性首先当成一个本应具有独 立意志的个体看待,于是从此环境中教化而来的女性,亦很难具备认知到自身独 立人格的自觉意识。这同样也是我国当前的女性现状。过去我们仿佛常常看到一 种蓬头垢面、邋里邋遢的粗俗妇人形象,无论现实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是一类 鲜明的典型形象。随着时代进步,“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这种“为人妇为人母老夫老妻上了年纪便不再需要注重形象了”的“破罐破摔”现象似乎略有好转;但至今却仍鲜少有女性真正思考过,“我”为什么要结婚,难道“我”就没有嫁人以外 其他选择吗……即便许多声称恨嫁、愁嫁,婚姻恐惧的“现代”女性,也只是用一种 尽量拖延,暂时逃避的心理接受了“妇女”归属的“必然命运”。我们的社会在一个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但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不在乎别人的蜚短流长。王二的形象是阳刚的,他的叛逆是主动的。 对于王二的身份——痞子身份,对于痞子这一定义的指向,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痞子,指一种边缘人物,他们以无道德为道德,以无秩序为痞而不坏,傻而不愚。第二种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痞子,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哲学。王二所代表的就是第二种意义,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向往美和自由,崇拜智慧,独特的追求使他们和所处的无趣无智的世界格格不入。常

幽默大师们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幽默大师们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幽默大师们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NO.1 《我的阴阳两界》 作者王小波,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北京文艺为纪念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发行的纪念版,里面收录了《我的阴阳两界》和《未来世界》两个中篇。 《我的阴阳两界》并不是写的鬼故事,而是一个黑色幽默。男主王二是个住在医院地下室的阳痿男,在他冒充了一次妇产科医生小孙的男友后,小孙决定用“双修”的方式来治疗王二,以报答王二让她在前任婚礼上“耀武扬威”了一番。荒诞但有趣,各种性描写,直白却不粗鄙。 文中的金句也很多: “一次爱情就象吃一个巧克力壳的冰棍。开头是巧克力,后来是奶油冰激凌。最后嘴里剩下一个干木棍。” “等到事情完了,她在我身边躺下时说道:咱们两同时达到了性高潮,这很重要。我问为什么重要?她说这样我也不必为你服务,你也不必为我服务。” “汤先生说:人类的历史分作阴阳两个时期,阴时期的人类散居在世界各地,过着吃了就睡,睡足了再吃,浑浑噩噩的生活。后来人类又到一些河谷平原聚群居住,有了文明,一切烦恼就由此而起。 《未来世界》讲述了“舅舅”和“我”两个人的故事,两个人都和F有一段感情纠葛,“舅舅”像是“我”的未来,“我”像是“舅舅”的过去,“我”作为一

个作家犯了“直露”和“影射”的罪行被“安置”。 F像一个天使来到“我”的身边,使“我”甘愿充当了公司的写手,一周被“打屁股”一次,骨子里的“我”已经被妥协,甘愿成为这个怪异荒诞的社会里的一分子,成为了“舅舅”,而老实,本分的“舅舅”又遇到了自己的F,此时的F已是强权的化身,“舅舅”仿佛成为了物体,直到死亡。 这是一篇有着科幻元素的小说,没想到王小波还曾经创作了这样的故事,好看。五星推荐 推荐:★★★★★ NO.2 《海蒂性学报告:情爱篇》 作者雪儿·海蒂(Shere Hite)是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海蒂性学报告》系列一共有三本,这是第三本,是前两个有关男女性行为报告的延伸。 这本书包括了4500名女性的心声,因为这4500名女性都是海蒂的受访者,如果家庭幸福美满,又怎么会想到去找心理医生呢,所以读这本书,可能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快,甚至感觉凌乱或偏激。但要想清楚一点: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是自我审视,还是找到两性关系问题所在,从而努力改善情感质量?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读后感是多年前的这本社会科普读物,放到今天已经有一些观念发生了改变,虽然平权之路还其修远兮,但总归是在进步的。 推荐:★★★☆

王小波《青铜时代》的颠覆性及解构性

王小波《青铜时代》的颠覆性及解构性 摘要:王小波是当代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以独特的视角、奇诡的想象赢得了无 数褒奖,但也因其大胆而直白的描写受到无数批判。《青铜时代》作为王小波最后一部小 说集,也是王小波第一部长篇小说集,其中的作品都体现了王小波一贯具有的追求自由的 精神,而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则建立在他对已有规则的颠覆与解构之上。 关键词:《青铜时代》颠覆解构叙事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流行起一种重写与戏仿之作,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的 《青铜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青铜时代》中的三部作品,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叙 事手法上,都达到一种颠覆,具有极强的解构意义,值得我们探寻。而笔者也将立足于叙 事学的角度,对这一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颠覆性及其解构意义做一个综合的研究。 一、冲破传统藩篱,追求自由思想 《青铜时代》的三篇作品均取材于唐传奇。《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分 别取材于《太平广记》中的《红线传》《虬髯客》和《无双传》。但是这三篇小说却又并 不是完全与这三篇传奇一样,而是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戏仿和重写,使之带上了王小波的个 人色彩,并进行了一系列叙事实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传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无不是有智慧、有胆识、有责任的,拥有 一定的话语权。但从现当代一些作品来看,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到了王小波这儿,他将知识分子身上对理想道德的追求全然抛开,代之一种传统文人身上少有的痞气。 王小波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知识分子处境以及知识分子精神的批判,将传统的精英意识 渐渐解构。 《红拂夜奔》中讲述的王二是一名大学老师,他自由地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在李 靖与王二之间切换,将两个故事杂糅在一起,叙事主体、客体随意转换,造成一种解构之势。李靖从最初的有理想、有活力慢慢变得无趣,失去知识分子的个性。作者对这种转变 进行了批评,并暗示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市场。充满个性与活力的知识分子在和 市场格格不入的情况下,不得不顺应市场,丢掉自己的活力,变得庸俗并随波逐流,这是 知识分子在市场大潮下的必然命运,而王小波正是通过对这种命运的批判来消解精英意识。 这种对知识分子以及精英意识的解构,都很明顯地体现了王小波追求自由的内在精神。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的小说真正的主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①,王小波笔下的世 界是荒诞的,异化的。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生存变得无比困难。在王小波的笔下我们生 活的世界是庸俗的、无趣而又没有智慧的。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生存充满了威胁和困境,而王小波正是用他的自由思想来反叛这无趣的世界。 王小波作品中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红拂夜奔》中,李靖奉旨建造长安城,长安 城被建造为一个四四方方、毫无活力的城市。这种体制之下的人各司其职,没有一点创造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一: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 读书报告 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感 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王小波 寒假,经过书单以及朋友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黄金时代》的高度评价,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确实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写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让人看了以后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这本书分成四个局部,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和我的阴阳两界。全书以王二回忆自述的方式展开,其中,黄金时代写的是王二在云南插队时期与地方医生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与友 情模糊不清的故事;三十而立写的是王二在而立之年与二妞子、小转铃之间的故事;似水流年那么写了王二与李先生、线条以及刘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我的阴阳两界写了王二与妇科医生小孙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了王二这个角色,以他的视角切入,以他的年龄增长为写作线索,向我们全面而真

实地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神意义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因为书中所写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生活了,而是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然而,作者揭露最真实的生活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却值得我们崇敬、尊重以及反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设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看了上面这一段话,心中不免犯嘀咕:为什么一本写真实生活的好书会经过层层阻挠才得以出版?在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现象〞说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作品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主流文学作品中更是找不到他的身影。然而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大量问世,所有文章均被出版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引发一阵王小波热。还是上面那个疑问:为什么呢? 要了解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段:一、我喝问一声:“鸡巴,鱼呢?〞那 个年纪大点的说:“都怪鸡巴勒农!他老坐在坝上,把坝坐鸡巴倒了!〞勒农直着嗓子吼:“王二,坝打得不鸡巴牢!〞我说:“放屁!老子砍草皮打的坝,哪个鸡巴敢说不牢?〞——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8二、她之所以不肯上山来,让我空等了好几天,是因为对此事感到厌倦。她总要等有了好心情才肯性交,不是只要性交就有好心情。——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25三、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但是他们怎么娱乐的,我可没见过。他们斗破鞋时,总把没结婚的人都撵走。再说,那些破鞋面黑如锅底,奶袋低垂,我不爱看。——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47相信看了以上几个片段,大家对于作者所说的那些话已经有所意会了。以上三个片段并不是随意选取,而是代表了本书的一些特点。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口语化,作者为了情感的表达会时常参加粗口。第二段中可以看出,本书有关于“性〞的描写。第三段那么可以看出,本书揭露了那个时代

王小波《男人眼中的女性美》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男人眼中的女性美》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落在现代性花蕊上的蓝蜻蜓

落在现代性花蕊上的蓝蜻蜓 作者:夏翩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 摘要:从当代文学的边缘到当下的市场中心,王小波的身份不断地被“置换”,他的小说被传媒包装成畅销品,他的思想被他人模仿与复制;不论是作者自身的特立独行,还是读者对他的诗意构想,都是不全面的,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从作品出发,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小波。本文以现代性理论为依据,分析王小波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与现代性悖论,通过探究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书写与反熵现象,从而得出作者对童话、游牧与狂欢的三种文本概括和对智、趣、性的追寻。 关键词:王小波;现代性;反熵;反乌托邦 作者简介:夏翩翩(1990-),女,汉族,湖北省黄冈市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性别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2 一、王小波的现代性 从考证学上来讲现代性是一个古老的西方词汇,18世纪以后,理性得到发现,现代性的历史也逐渐生成了。然而这个生成过程充满了悖论和分离,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将这种悖论指认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哈贝马斯把它们归为“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张力;沃勒斯坦在区分了“技术现代性”和“解放现代性”之后,预示了两种现代性带来的道德与体制危机,卡式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仅看到了两者分裂带来的敌意,也看到了两者分裂之后的相互影响作用。 依据卡式的观点,两种现代性体现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熵与反乌托邦书写的矛盾与分裂。一方面,在审美现代性上,他在《白银时代》与《黑铁时代》中解构了反面乌托邦“魅影”般的笼罩,大胆想象被反面乌托邦之雾弥漫的未来;另一方面,在社会现代性上,他的反熵之旅从未停止过。王小波短短一生的创造历程,得到的肯定与赞誉寥寥无几,但在这个减熵过程中,他坚持自我的文学创作,刻意远离当代主权话语,避免入畅销小说、爱情小说之流,他的“反熵精神”是现代性的本质体现。 二、蓝蜻蜓:反乌托邦的乌托邦 (一)童话

扒一扒现代文学作品里的性描写

扒一扒现代文学作品里的性描写 扒一扒现代文学作品里的性描写 中国的纯文学作品,关于性描述着笔最多的现象当数上世纪九十年代了,从陈忠实到莫言,贾平凹,一个赛着一个,到王小波身上,完全活脱脱的性解放,他们的作品一亮相,着实让萎靡的现代文学雄壮了那么一瞬间,性,这个曾经让国人羞提的话题,在文学上一下子骄傲地抬了回头。 抛开地下通俗纯色情小说不说,自《金瓶梅》后,妥妥的文化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者简直是稀有动物,他们几位的表现还真是勇敢,而且幸运过关,在骂声与赞扬声中奠定了文坛地位,很是上那些同仁羡慕了一阵。 说实话,读过《白鹿原》、《丰乳肥臀》、《废都》、《黄金时代》的读者都明白,除了王小波的特立独行外其他几部著作就算没有性的描写,也不影响作品的完整,这也是他们被人诟病的地方,王小波是个另类,更多的是个人精神的诠释,好似一种另类的写实,不那样写,他不好表达他对明里道貌昂然而暗里天天进行的虚伪行为的鄙视,他的文字以小见大,和大框架史诗笔法不同。 我们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总是超出作者意识,这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当出现不朽之作,他们会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得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和沽名钓誉无啥区别。举例《红楼梦》,简直成了一帮文人的金饭碗,那帮人用着各种意

淫去挣着观众的银子,最后大伙猛然醒悟,怎么不见其个人的独立之物,全在蚂蚁搬巢,于是神坛轰然坍塌,但人家达到了目的,生活很享受。所以做读者,还是要培养智慧,不要将垃圾当宝贝还执迷不悟。 对于文学中那些不痛不养的可有可无的性描写,可以说是有着创作者意图的。大家要留意一点,性描写的文学作品为什么集中在八九十年代,这是和时代节点有着很大关系的。这一时期,经过改革开放,新中国终于走完一个压抑桎梏的发展期,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万流奔腾的新阶段,呼吸着空前新鲜的空气,文化和经济都来了一个空前发展,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碰撞和相融,也空前的激烈,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言论不再有政治包袱,文坛终于有了一个积压已久的爆发,留给了我们诸多名作,这一时期,也开始了文学作品有性描写的一个拐点。 解放永远是从思想开始,有了适宜的环境,终于爆发了贾平凹陈忠实莫言他们的作品,大胆突兀而又充满现实主义批叛精神,让人爱不释手又脸红心跳。他们的作品和彼时蜂拥而入的少儿不宜的香港情色片一样充满了无尽的诱惑力,让国人惊讶,臭骂而又欲罢不能。打脸啊,他们的同行我估计当有不少人在骂了后都会去捧读他们的作品,和我们一样有着欲罢不能的心理。 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年龄和时代关系,对于这些作品的冲击力不会有任何感受,但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连女生手都不能碰的青涩少年,其冲击力和那些港片一样无法形容。于是我始终觉得这些

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语录

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经典语录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黄金时代》小说里面有哪些经典语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黄金时代》的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金时代》经典语录 1、生活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而锤炼之后是灰烬还是精华就仁智各异。王小波《黄金时代》 2、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异常快乐。王小波《黄金时代》 3、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王小波《黄金时代》 4、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王小波《黄金时代》 5、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黄金时代》 6、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王小波《黄金时代·似水流年》 7、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王小波《黄金时代》 8、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

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9、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好好积德认真读书。王小波《黄金时代》 10、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王小波《黄金时代》 11、那时候我们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王小波《黄金时代》) 12、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王小波《黄金时代》 13、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14、我在队里喂猪时,每天要挑很多水。这个活计很累,连偷懒都不可能,因为猪吃不饱会叫唤。我还要切很多猪菜,劈很多柴。喂这些猪原来要三个妇女,现在要我一个人干。我发现我不能顶三个妇女,尤其是腰疼时。这时候我真想证明我不存在。--王小波《黄金时代》 15、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王小波《黄金时代》 16、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21岁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小波《黄金时代》 17、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王小波《黄金时代》 18、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黄金时代》 19、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

《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 【导语】如王小波所言,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年轻人不会理解这一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店铺读后感频道! 【篇一】《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 波哥的小说《黄金时代》最后两段是这么写的: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燎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全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长久以来,喜欢波哥作品的人对这两段都不能忘怀,觉得它写得极美,极深沉动人。同时,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小女生会觉得《黄金时代》是本黄色小说,看了这一段觉得不明所以,为什么打了屁股以后陈清扬就会爱上王二?甚至还有人会去想,是不是王二背人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手法,所以陈清扬当时HIGH 了。 虽然说作者完成作品以后,如何解读那都是读者的事,因此怎么读都成立,怎么读也都不成立。但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波哥,纯私人的喜欢,所以看到那些说法的时候觉得憋闷得很,有些话想要讲,讲出来以后才能睡得着。 要讨论这一巴掌,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在《黄金时代》的故事背景里,王二是一位北京来的知青,来到了极为荒僻的云南南部农村。这里只有甘蔗、橡胶和水稻,以及旱季里永不停歇的热风。在这种环境下,他觉得非常苦闷。同时他又是个21岁年青的男子,对于未来有梦想,对现实有性饥渴。而陈清扬是“山上十五队”的队医,而且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她人很漂亮,26岁的少妇,又是北医大毕业的。但是,除此而外小说里没有交代任何关于陈清扬的背景。 【篇二】《黄金时代》读后感范文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王小波著作的书籍《黄金时代》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小说,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吧! 贺先生死的时候,那东西直挺挺的,不管他是什么时候直的,都只能说明一件事:他的身上还有很多生命力。 王小波对性的描写总是"直露"的,他用"性"这样一个大家都想谈却又不好意思谈的话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引起我们的注意。其目的则是"影射",除了代表性,它更像是一种工具,一个直戳人心的武器,因为它是生命力,是被压抑的思想与情感。做爱不停,生命不止。 有时,它让人想得却不可得,有时,它让人酣畅淋漓,无奈的不举与突然的勃起都是人生,让人猝不及防的就是生活,无法醒来的就是真实。 王二神神叨叨,疯疯癫癫,不按常理出牌,是在向生活的规矩叫板。他不想被条条框框勒死,他知道个体命运的悲剧性,却在悲剧中活出喜剧的样子,可玩世不恭里也是无限悲凉。 我挺喜欢王小波对酷刑的迷恋,有种自戕的美感,是在绝境中把握最后的自主权。"在酷刑中勃起,在屠刀下性交,在临终时咒骂和射精,就是我从小盼望的事。"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虽然主题不尽相同,却都有一种达到高潮,转而就由盛及衰的美。酷刑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选择面对它的态度,这样的选择也需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我总感觉王小波在现实生活是一个压抑猥琐宅男的形象,把自己无法安放的欲望全都宣泄到小说里,字字都带着他在愤恨中射出的精斑。由于出自原始的欲望,所以即便看上去吊儿郎当,也能和内心产生共鸣。你能感觉到他作为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的处世态度和生活美学。 向虚伪宣战--黄金时代读后感 先玩笑一句,读这本小说不容易被天花乱坠的性描写迷惑。 情色的表达力强,也容易被滥用。它可以是《1984》里茱莉亚和温斯顿在集权统治下对人性真实流露的渴望;是《戏梦巴黎》里马修,里奥,伊丽莎白对时事漠不关心的抵抗;是包法利夫人追求的那一点可以逃出平庸生活的梦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三十年来中国人性观念变化历程 《中国性观念大事记》 30年来,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有关性的社会大讨论:一次发生在1979年6月,导火线是一张电影的接吻剧照;另一次发生在2008年4月,导火线是一堂婚前守贞课。性,这个伴随着五千年人类史的字眼,在30年前的中国好像洪水猛兽一样。然而在30年后的今天,性走入了高堂雅室、走进了学校课堂。 接吻剧照 1979年6月18日上午,一封言辞激烈的读者来信摆在了时任《大众电影》主编林杉的桌头。 “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愤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万没想到在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这封署名向问英的读者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让他如此愤慨,以至于连用了三个问号的质问缘自《大众电影》复刊后

第5期的封底——一张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男女主人公接吻的剧照。 时任《大众电影》副主编的唐家仁回忆,这是改革开放后公开发行的刊物首次刊登接吻照片。选择这个封底时,编辑部下了很大决心,但还是没有想到这么快便有读者发来了措辞如此强烈的来信。林杉与唐家仁拿着这封信,到影协书记处请示后,决定将这封信全文发表在下一期的杂志中,并请读者就“接吻剧照”进行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11200余封关于“接吻剧照”的讨论信像雪花一样飞入了《大众电影》的编辑部,其中反对的声音有三分之一多。这场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关于“接吻”的全国性公开讨论,后来成为当代性学家研究“性解禁”后的第一个事例而不断引用。 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将1978年之前的中国归为“无性社会”,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场“性革命”迅速结束了“无性社会”。“当时的中国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出现跟性相关的话题,都会吸引起全社会的目光,接吻的电影剧照引起的讨论不过是开篇而已。”潘绥铭说。 裸体艺术 同一年的冬季,一幅大型的女性裸体壁画又一次刺激了国人的神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