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3节《地

球的历史》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四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图表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及重要地理意义。最后教材以图片和探究活

动形式阐释地球的演化历程。本节内容分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两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2.比较地球不同地质时代的距今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等方面的情况。

(二)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及地球的演化史,运用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等知识,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及推测的思维。

3.区域认知: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有关地层、化石等地球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地球的演化历程。

五、说学情。

学生已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是肤浅、零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高中学生以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六、说教学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采取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拟图。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梁龙化石图片,生认真观察。

2.由此提出问题:“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又为什么突然灭绝?地球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历史。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略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看几幅地层图片,创设学习地层的情境,并据图讲解地层的概念及沉积岩的特点。要点如下:

(1)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③岩层上新下老。

2、化石:(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根据化石形成示意图,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化石的情境,并讲解化石的概念和分布特点。要点如下:(1)概念: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完成P15“思考”中的相关要求。

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3)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①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②推知古地理环境;③可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

3、地质年代表:(略讲)。

教学活动1: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时间单位等相关知识。要点如下:

(1)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表:(如下表)。

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案例“,明确为什么把寒武纪

为显生宙的开始?(要点略)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详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想象一下前寒武纪地球的样子,形成脑图。并依据脑图,说明前寒武纪的距今时间及海陆、生物、矿产的演化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属于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

海陆演化:地球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逐渐形成。

生物演化:冥古宙——无氧,只有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

形成的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

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表的内容: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前寒武纪)

2.古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依据相关图像资料,讲述古生代的距今时间和海陆演化、生物演化及矿产形成等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各包括3个纪。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最终形成联合古陆。

生物演化:

(1)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2)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演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类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3)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矿产形成: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表的内容: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古生代)

3.中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像,并描述中生代在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方面的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生物演化:(1)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2)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3)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

球上消失,恐龙灭绝。

矿产形成:是主要的成煤期。

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巩固所学知识。

(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中生代)

4.新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借助图像材料,讲解新生代的地球演化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

海陆演化: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造山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目前处于温暖期。

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气候演化、新生代)

教学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P19“活动”的相关要求。

环节三:全课总结。

九、说板书设计。

第3节地球的历史

概念

(一)地层、化石、地质年代表:

地理意义

前寒武纪

古生代(二)地球的演化历程中生代

新生代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3 地球的历史教案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表这类资料去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为了使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资料,则首先要讲明什么是“地质年代”,“界(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相应地质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因此从这部分内容来说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像以供其驱使。 其次,“描述”是对学生的要求,指学生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 而“地球演化过程”指“界(代)”的更替过程,包括据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以获得对地球演化的整体认识。 二、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标和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本章是属于“地球知识”模块组,是教材的开篇章,目的是让学生对地球与宇宙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内部结构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一二节中分别讲述了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本节《地球的历史》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的内容,讲述的是地球形成后的演化过程。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及文字资料,这与本节的内容特点与课标要求相符,因此,学生课前应先对教材进行一个系统的浏览,形成大致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则应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获得的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能够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对教材中缺失的前提概念或者背景知识要进行一定的补充。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程及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涉及到,但由于学习的时间距离稍远,学生大部分能已经遗忘,此外初中所接触的这部分内容对比本节内容相对浅薄,因此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相对薄弱,亟待丰富与强化。 备是非常薄弱的。 2.认知特点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对地球的演变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记忆力极佳,有利于其识记地质年代及相应的地理环境特征。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8318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综合思维) 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区域认知) 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 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提示:(见教材P16) 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地球状况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地球的诞生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经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坍缩、凝聚而形成的。由于陨石的轰击、地球不断收缩等原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出现熔融现象。同时又在地球自转、重力作用下,发生了物质分异现象,外部密度较大的物质和元素向内部逐渐下沉,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结构。 (3)金属矿产生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代、纪的划分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地壳运动状况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3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的最主要途径 (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①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沉积岩地层中往往存在化石 ①化石是指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③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地层和化石能反映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 表???????????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新近纪 古近纪 中生代???? ?白垩纪侏罗纪 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 石炭纪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1.距今年代及划分: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 2.地壳运动: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3. 大气演化? ????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大气成分改变,氧气增多 4.生物演化 (1)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2)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 (3)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5.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 1. 距今年代及划分?????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划分 ?????早古生代????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3.生物演化 (1)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①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 ②后期? ????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 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2)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①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②中期: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 ③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地球的历史(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地质年代表的相互关系,了解认识地球历史的途径及地球的历史; 2.举例说明不同地质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3.通过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和地球的演化过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1.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地球图片 师: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地球是如何诞生的呢?地球的生命起源又是从何开始的呢?为了寻找答案,让我们回到46亿年前,开启一趟地球的进化之旅! (板书)地球的历史 【讲授新课】

出示:冥古宙地球环境复原图,太古宙环境复原图及古细菌、蓝藻图,元古宙环境复原图 师:结合不同时期的环境复原图,阅读P16教材,回答: 1.前寒武纪距今多少年?包括哪些地质年代? 生:(可能的回答)前寒武纪为自地球诞生至5.4亿年前,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元古宙时期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氧气含量增加。 3.前寒武纪的代表生物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冥古宙出现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元古宙逐渐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4.前寒武纪的矿产有哪些? 生:(可能的回答)前寒武纪是地球重要的成矿时期,有铁、金、镍、铬等 师:前寒武纪时期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地球逐渐形成大气层、海洋、陆地,地球从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知识梳理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46亿年,研究地层是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2.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3.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填写下表: 判断 1.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 ) 2.各类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 )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地质年代 ①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②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3.中生代 (1)地质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变历程 ①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③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 判断 1.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出现与生物发展密切相关。( √ ) 2.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中生代。( × )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1节《地 球的宇宙环境》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三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一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通过介绍部分常见天体来引导学生了解宇宙及天体的概念,接下来通过介绍天体系统让学生理解天体系统的层

次,即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内容包括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行星地球”。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理解天体、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概念。 2.能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综合思维:利用地理资料,探究宇宙中除地球外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物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方法和步骤引导,让学生天体系统示意图,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能绘制天体系统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精品、经典)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课型 此课属于高一新授课。 二、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学生会运用《地质年代表》中的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描述”,指学生会用文字或语言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的演化过程”,指“界(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本节课是通过参观考察和上课相结合的方式来落实本条课标,核心内容为“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不仅要突出地球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变,更要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线索就是“运用化石、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三)学业水平要求 地理1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是水平1、水平2,是合格性考试的要求,而且,地理1模块特点是“宽而浅”,因此本节课难易度会浅显一些,凸显实践活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在水平2。要求学生知道可以依据地层和它们所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知道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和主要内容;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具有延续性和整体性;能从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矿产形成、生命演化等角度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三、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的教材为人教2019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材分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历程”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在介绍化石和地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生物的特征又能反映其生存的地理环境特点,而生物形成的化石包含在地层中。第二个标题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介绍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学生将在本节学习之后建立地球的时空演变观念,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上课学生是河源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在初中八年级生物已学过生命演化相关知识,但在分析地层、化石、生物和地理环境关系,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仍比较欠缺,对本部分的学习有较大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更具

【地理】地球的历史说课稿(第二课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球的历史》说课稿(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第二课时。 课标: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可承接“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对地球地理环境的描述,其下可展开地球地质构造的学习。从“宇宙环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到“地球的演化过程”促使学生由静到动地构建对地球自然状态的整体认识。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有很多新的概念、专属名词,且地质年代表以地球的46亿年历史为背景进行划分,漫长的时间概念和划分的标准都不好理解。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图片等,引导学生对地层和化石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与探究,强调人类认识地质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质年代表也处于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中。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化石、地层和地质年代表,需要讲解名词和概念。第二课时重在学生阅读和归纳,对地球生命演化做了解。 教学目标:1、描述地球不同地质年代的海陆变迁、气候变化、矿产形成、生物演化过程; 1、归纳出生物进化的规律,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教学难点:描述地球各阶段生物、海陆演化和成矿的主要特征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两节的内容,因此对地球外部环境宏观上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心理方面,刚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都处于较高水平,学习自主性强,本课内容情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较高,能够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要。

【2020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教学目标 1.据图说明沉积岩地层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地质年代表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其古生物特点。 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历程。 4.通过描述、填绘活动,体会地球的演化的阶段性和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说明编制地质年代表的依据。 2.难点: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 图表分析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它们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过渡]地球环境的演化过程就是地球的历史,而历史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分析才有意义。 [新课教学]: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 理环境。 [思考]:读图1.23,观察AB两地是否具有同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 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 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 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 地理环境。 4600 541 252 66 2.6 百万年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 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历史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达标练 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约有46亿年了,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 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利用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2.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 C.越新的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复杂 D.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1题,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研究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其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和化石研究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故选C。第2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故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越早形成的地层,就会沉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这是一个未经变动的地层分布状况;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会分布在上层,故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故选D。 2.D 3.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即③。

科学家发现了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并将其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5.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恐龙 B.爬行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4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误;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误。第5题,图示时期是晚古生代,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D正确;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灭绝,A错误;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C错误。 5.D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生物类型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动物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7.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宙 D.新生代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中图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 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 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 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球与生命的演 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 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历史: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 2.陆地形成: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3.原始大气圈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原始的大气圈。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 4.原始海洋形成:云层凝结致雨,地表温度降低,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 知识清单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地层单位: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 4.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 一般越向下形成时间越早 5.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 知识清单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海陆变迁: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 (2)矿产:地质历史上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3)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后期出现原始的生命,主要为原始细菌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海陆变迁:末期已形成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矿产:地层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矿产,主要是铁矿。 (3)生命演化:藻类日益繁盛,释放氧气。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 (1)海陆变迁: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 (2)生命演化 ①早古生代:海洋中慢慢出现较高级的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②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鱼类时代→两栖类。 ③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形成广阔森林——造煤植物。 4.新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1)海陆变迁:燕山运动形成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劳亚古陆逐渐连接,面积扩大,冈瓦纳古陆解体分离,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2)矿产:地层中含有多种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非金属矿产和铁、钨、锡等金属矿产。 (3)生命演化 ①植物: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如松柏、苏铁、银杏等。 ②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极度繁盛——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1)海陆变迁:喜马拉雅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2)矿产: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地球的历史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一、课标分析 本节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方法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为了使学生会使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教师首先需要运用通俗易懂文字、图像和视频等资料,诠释化石、地层、地质年代等概念,使学生理解生物化石、地层与地质年代表的关系。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距今年代、海陆变迁、生命演化和矿产形成等角度“描述”地球的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球科学知识,安排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是继学习地球作为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和作为“地球”的特殊之处,以及地球上一切自然变化的能量来源之后,了解地球自诞生之后的数十亿年中经历过怎样的演化历程,目的是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等。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该内容的逻辑特点,本节教材分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历程”两个标题。内容逻辑是:先阐释地层、化石等概念,以及地质学家通过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和岩石年龄构建地质年代表的方法,再介绍不同地质年代地球表层的自然图景,展示地球的动态演化的阶段性和整体性。本节内容包含很多陌生的概念和专属名词,如何在46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寻找证据了解地球演化的证据、如何对地质年代进行划分等等,都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本节内容需要:1.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诠释概念和原理; 2. 突出运用地层、化石等证据研究地球历史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3.强化研究地质演变的过程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高中一年级的新生,对于生物化石有一定的了解,抽象思维也开始占主导,但对他们来说,本节内容还是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 基于学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石标本或化石与地层景观图片以及视频等,使学生了解化石、地层、地质年代等概念,了解地质年代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展开基于地层、化石等“证据”的推理与想象,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从距今年代、海陆变迁、生命演化和矿产形成等角度“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体会地球的动态演化的阶段性和整体性。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据图说出沉积岩地层、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表构建的关系; 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 3.描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及古生物特点。 教学重点: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地质年代表的时间单位。 五.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地理必修1人教版 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原始陆地:地球诞生初期,受大量陨石撞击,地球上大部分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陨石减少后,地球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2.原始大气:地球在冷却过程中,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3.原始海洋: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判断 1.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宇宙空间。( × ) 2.炽热的岩浆中不会含有水。( × ) 3.地球诞生初期表面被熔岩覆盖。( √ )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意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单位: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2)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3)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填写下表: 判断 1.地层中的化石就是古生物的遗体。( × ) 2.各类地层中都能找到化石。( × ) 3.地质年代表是按照岩层的上下顺序排列的。( × )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海陆格局: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岩浆喷溢活动相当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太古代晚期,出现了小规模的陆地。 (2)大气: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处于缺氧状态。 (3)矿产:世界上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这个时期。 (4)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原始细菌。 ③31亿年前,蓝绿藻类已开始繁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化石: (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3)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地质年代: (1)概念: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层次。 (3)地质年代。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 (2)演变特点 角度特点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 元古宙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2.古生代: (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2)演化特点。 角度特点 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开始出现陆地低等植物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 (2)演化特点。 角度内容 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生物演化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繁盛,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 度兴盛 地质矿产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6 600万年至今。 (2)演化特点。 角度内容

海陆演化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强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气候演化第四纪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上最老岩石的年龄约有46亿年。 (√) ②沉积地层一般是老的在上,新的在下。 (×) ③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实践探索】 2017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加拿大魁北克发现的一块化石,至少已存在43亿年,记录了地球刚刚形成的时期,最早诞生的生命形式。 (1)化石主要储存在什么类型岩石中? 提示:沉积岩 (2)研究化石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了解古代地球上生物及其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是证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质疑判断】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前寒武纪这段时间约占地球历史的10%。(×) ②前寒武纪时大气成分主要是氮和氧。(×) ③冥古宙时期出现了有机质。(√) ④元古宙时期,大气成分开始改变。 (√) 【实践探索】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三叶虫等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1)三叶虫生活的地质环境是什么? 提示:远古海洋中。 (2)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