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院校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及路径依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视域下院校课程思政的现

实问题及路径依赖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也使得高校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互联网+”更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实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武器。互联网的高速信息传播与碎片信息生成使得高校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获取真假不一、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信息干扰与影响,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碰撞日趋激烈的当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更应该坚守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解“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面临当下现实问题,构建起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课程思政;现实问题;路径依赖

1 引言

课程思政在高校的落实与发展已经进入攻坚期,“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技术特征以及环境特征导致课程思政面临严苛考验,课程思政建设者与教育者必须要从中探究发展落实机遇,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并加快“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速度和容和质量,围绕“互联网+”课程思政做好文章,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信息化建设。此次研究从“互联网+”视角切入,剖析高校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问题,进而选择可以依赖和使用的路径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

2 “互联网+”视域下院校课程思政的现实问题

2.1辅助教育功能不足

高校正在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要求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期待进一步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等等内容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

长[1]。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思路,进而导致“互联网+”理念与方法并未能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应用作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统一导致课程思政与学科教育出现了撕裂与错位,学生们无法有效接受课程思政的影响与熏陶,课程思政成为了教育的附庸并没有能够有效发挥其辅助教育功能。此外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成绩过度关注,用应试教育理论去考核和评价课程思政,应试导向造成课程思政无法形成有效的教育互动,最终只能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学生们也无法对课程思政保持足够的兴趣。

2.2课程思政时效迟滞

课程思政能够在高校迅速实现的关键在与顺应时代发展脉络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课程思政的时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仅仅关注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却并不关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革新,进而导致课程思政的核心依然是思政教育理论,并没有将世界形势、政治发展、文化冲击、时政新闻等等内容融入课程思政之中,学生们无法利用课程思政获取的知识与信息去解决自己的现实疑惑。“互联网+”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素材,有助于实现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合,但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性,这也成为制约课程思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因素。

3 “互联网+”视域下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依赖

3.1“互联网+”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

“互联网+”是重要的内容载体与形式载体,互联网已经进入到师生教育学习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托“互联网+”可以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彻底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造成的教育制约,实现课程思政的多元与多项发展。首先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开展大数据模拟分析,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行为趋向,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及时把握课程思政的侧重点,进而为教师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依据,建立于数据资源基础上的课程思政更加高效高质[2]。同时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实现多种资源的全面融合,专业教师、

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在教育互动平台内完成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及时把握学生们的动态并从全局高度完成课程思政的总体布局与执行细化。其次高校应该打破基础学科、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快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融合步伐,实现课程思政体系的全面互动,同时开展课程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活动,密切监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表现,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并提供素材。

3.2“互联网+”课程思政激活学生兴趣

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的重要区别就是课程思政更加贴合学科实际,这也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互联网+”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更应该关注和重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策略激活学生们的参与主动性,发挥思政教育引导以及学科教育促进等多重功效[3]。“互联网+”课程思政要为师生身份的转换提供了可能,学生们有机会利用互联网展开主动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学习,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们提供探索与参与的机会,提升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课程思政的魅力,自觉与网络上的错误言论与价值观念开展斗争,主动践行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果,持续提升学生思政学习与实践水平。

3.3“互联网+”课程思政内容与时俱进

“互联网+”以创新为关键驱动力量,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吸收互联网理念并利用互联网开展内容创新,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以及教育形式变化,改变思政教育内容长期故步自封的现状,将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的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思政体系[4]。例如高校可以将最新的新闻内容与案例纳入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分析,提炼思政元素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傲,谭杰.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课堂”空间“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J].经济师,2022(04):173-174.

[2]魏楠,朱兰兰.“互联网+”环境下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有效沟通[J].浙江档案,2022(03):58-61.

[3]丁桂艳,刘昊,郭良栋,屠良平.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6):169-170.

[4]沈瑞林,张彦会,李昕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费尔克劳夫话语三维模式的考察[J].江苏高教,2022(03):73-79.

作者信息:黄利军,男,1986年7月,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院校教育

邮编:510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