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面孔是人类最显著的外部特征,面孔识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能帮助我们在缺乏外部线索的情况下,对他人面孔的熟悉度、情绪状态、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和种族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助于人们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周围的环境。人类这些非凡的面孔识别能力是如何出现的呢?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面孔与人类密切的关联性,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人类先天就具有了面孔识别的相关信息,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生活中与面孔广泛的、长时间的接触才是真正的原因,它逐渐使人类成为了面孔识别的专家。
人类为什么对面孔有着这些独特的感知能力,人类是如何对面孔进行识别的?1986年,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面孔加工的多阶段识别模型。[1]他们认为,对面孔识别加工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面孔的知觉结构编码,这个阶段会进行面孔特征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包括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静态的图形编码,比如面孔照片的亮度、质地等;另一种是动态的结构编码,主要指的是对面孔空间结构的编码。第二阶段是一条支路把面孔结构表征与存储在面孔再认单元里的面孔表征进行比较,特征匹配时将激活相应的单元并且获得有关面孔的语意记忆,完成最终的面孔识别;而另一条支路根据面孔的特征进行性别和表情的加工。
1.1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使用PET、ERP和fMRI 等脑成像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为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证据。传统上,面孔识别加工的特殊性主要通过与物体识别加工相比较而获得。Farah提出了三个标准以衡量面孔识别与物体
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
樊倩隋雪
摘要: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工过程。在实验一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图片和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考查被试在知觉面孔与一般物体时的眼动差异。在实验二中,考察被试在知觉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的眼动差异与时间进程的差异。结果表明:(1)个体在加工面孔时倾向于首先在双眼间平移而后向嘴巴运动,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图片时则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2)在知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时则与实验一的面孔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关键词:面孔识别眼动
作者简介:樊倩,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主修基础心理学专业,从事面孔认知研究。
隋雪,辽宁师范大学。
34
识别差异。第一是脑定位标准:执行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功能的脑结构与脑机制不同;第二是加工系统标准:两个系统独立运作而不依靠另外一个系统;第三是信息处理方式标准:两个系统按照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2]
首先,从脑定位标准出发:对恒河猴细胞电活动与损毁研究表明,恒河猴选择性加工面孔的脑区位于下颞叶及颞上沟的边沿。这两个部分包括许多面孔神经元,它们对面孔有着强烈的反应而对非面孔物体则只有微弱的反应或不反应。使用电生理、脑成像以及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等手段,研究者已经找到人类选择性地对面孔刺激进行加工的脑区,即梭状回面孔区。面孔加工的功能一侧化也是面孔特殊性加工的重要证据。许多研究都证实了面孔加工的右半球优势,而物体加工则未表现出功能一侧化的倾向。
其次,从加工系统标准来看:许多研究发现存在面孔和一般物体识别两个独立功能的模块,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脑损伤病人识别功能的双重分离。脑损伤病人所表现出的面孔失认是一种由于腹侧颞枕皮层损伤(通常双侧,少数为右侧)而形成的面孔加工紊乱。病人对物体识别是正常的,却无法识别面孔。而物体失认症的病人无法识别物体,对面孔的识别却是正常的。因而,许多人认为大脑中存在面孔和一般物体识别两个功能独立的系统。
最后,从信息处理方式标准入手:在物体识别中,整个物体外形常常被表征为各部件的外形,已有很多研究表明,面孔的表征很少是基于部分的,更多的是基于整体的。如Tanaka与Farah研究发现[3],被试在对整个面孔和整所房子的识别的绩效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面孔的部件识别却显著差于对房子的部件的识别。正常人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倒置效应,即在面孔倒置时,对面孔的识别难度会增加的现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面孔倒置时破坏了面孔的整体结构,从而使面孔难以辨认。
1.2面孔的知觉方式
面孔识别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对面孔进行识别时,是如何加工的?是基于面孔的局部的成分特征,还是基于面孔的整体结构。至今,大部分研究结果支持的是面孔识别是基于面孔的整体结构。
在面孔认知研究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理论,即特征说、结构说和整体说。特征说认为面孔加工过程主要对特征信息进行加工,特征信息是指面孔上相对独立的器官,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而结构说则认为面孔加工过程除了特征信息加工之外,更主要是结构信息的加工,结构信息是指面孔上特征之间的空间关系及版面布局信息。面孔认知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局部和整体加工方式之争。部分研究者认为,面孔主要以局部特征信息进行加工,整体面孔只不过是各特征的简单总和。
[4]而且这些特征信息在面孔加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相对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轮廓、外轮廓、眼部、嘴巴和鼻子。很显然,特征说支持的是面孔的局部加工方式。在支持结构说的研究者当中,研究者通常把结构加工等同于整体加工。[5]然而,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在面孔加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特征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不是整体模板。[6]如有人考察了局部结构信息(两眼间的距离)在正向和倒置面孔中的作用,发现局部结构信息在面孔加工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无须进行整体加工。[7]那么,人们是如何识别面孔的呢?人们在知觉面孔图片与非面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有何不同?面孔图片的熟悉与否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的呢?这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眼动记录法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它可以考察面孔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8]有研究发现,在各种认知任务中对眼睛注视的控制起着巨大的作用,注视的位置和注视的时间与所进行的认知加工任务具有一定的锁时性。[9]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主体也是通过眼睛的运动来完成对不同图片识别所需信息的搜集,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完成识别,这个过程是伴随信息搜集逐步完成的,也叫即时加工过程。通过分析这一即时加工过程,
35